..续本文上一页的感受而已,心必须经过训练变得敏锐、具有足够的觉性时,才能觉知体验整个身心微细感受的实相。观身念住中,练习观入出息、练习观行住坐卧,练习观身不净等等,就是在培养觉性如炼,用以观察觉知身心微细的感受。
感受的起因,也许是外在的环境等等原因,但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实观察、觉知当下出现的感受,不论感受是冷热、轻重、痒酸、紧张、疼痛、喜恶……,只要在各种感受发生的时候,如实客观地观察它们就好了。
不要贪恋某些感受,不要刻意回避另些感受。要有次序、有系统地循环观照全身,不要让专注力随意从一个部位转换到另一个部位、或从一个感受跳到另一个感受,这样注意力才不会停留在较强烈感受的部位,而忽略了身体的某些部位。这样,才能观察觉知到细微不明显的感受,这样的观察才不是局部的、不完全的、表面的观察而已。
刚开始练习观受念住时,有一段时间会经历到粗糙、强烈、不舒服的感受,造成心理上或生理上的不舒服,阻挠了对感受的觉知。这时,就应当再回来观呼吸,让心灵平静下来,培养更敏锐的觉性。借着反复持续的练习,强烈的感受会变得较为平稳细微,终将觉知身心只是瞬间生灭的振动波动。
至于该如何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以正念正知的觉性,就感受观察感受呢?佛陀指示比丘们:
① 在经历愉悦(乐),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愉悦的感受”。
② 在经历不愉悦(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不愉悦的感受”。
③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④ 在执着于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愉悦的感受”。
⑤ 没有执着于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愉悦的感受”。
⑥ 在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
⑦ 没有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
⑧ 在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不苦不乐时感受”。
⑨ 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
这里说明禅修者必须学习以客观的态度观察觉知所有不同的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不挑选感受,以不中断的觉性去面对一切感受而不卷入其中,以觉性和平等心超越一切的情绪、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爱憎,亲身念住觉醒,活在当下,体证感受的生灭现象。
一般人都喜欢乐受,然而乐受却隐藏着贪爱。一般人容易对当下的乐受无法如实地保持觉醒,容易被潜伏在乐受背后的贪爱和欲望征服,乐受引发贪爱、渇爱。由于任何感受都变化无常,如果只想乐受,一旦乐受消失后,只会留下更多的苦受了。每个愉悦的感受里,必然包含了一颗苦的种子。乐受也是一种十分细微的苦扰型式。
苦受潜藏瞋恨。禅修者应在苦受生起的当下,严密地念住于苦受,保持身心静止不动,深入苦受、安住苦受,屏息观照苦受,觉知苦的生灭,这样才能发挥更强的觉性和更严密的念住。苦受也是无常,生起之后一段时间,必然灭去,所以完全克服苦受是可能的。禅修者若能安住于苦受、观照苦受而不对它生起丝毫的厌憎妄想,苦受终会消退熄灭。
一般说来,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僵硬疼痛、疲倦灼热的感受就会在身上升起,这些都是苦受,如果没有念住的训练,就会疏于注意或未能注意这些感受,就会觉得:“我”僵硬了,“我”疼痛了,“我”疲倦了,“我”灼热,“我”厌烦等等这些不愉悦、不适亮的感受,容易以自我的立场来认知这些感受。其实,那里有一个我在僵硬,那里有一个“我”在疼痛、疲倦、灼热呢?一切只不过是一连串、一个个新的不愉悦的感受接连发生、接连不断的生灭而已。
如果身上有僵硬、疼痛、灼热、疲倦等等难以忍受的苦受的,禅修者不宜立刻改换禅修的姿势,而应继续耐心地对这些感受给予耐心的观察注意,一旦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时,即使很强的苦受也会消失。如果能消除有一个“我”在受苦的观念,禅修者就不会感到苦受的不舒服,对于僵硬、疼痛、疲倦、灼热……只会觉知那纯粹只是一个强烈的“感受”而已,不再认为是“我”在僵硬,“我”在疼痛、“我”在疲倦灼热,“我”在痛苦难熬了。
如果注意了一段时间,这些苦受仍未消失又无法再继续忍受时,可以改换姿势,但应同时觉知“欲换姿势、欲换姿势”、“移动移动”、“接触接触”,念念分明于每一动作,让一个觉知接续一个觉知,一个定力接续一个定力,一个智能接续一个智能。只有这样不断地练习,禅修者的觉性和智能才能持续并逐步成熟。
解脱生死轮回是无法单单经由思概念、凭空谈论在轻松获得的,唯有投入身心所能发挥的、强大的觉照力量,热忱努力地精进,实际去亲身体验才可达成。
苦的起因在于对自身实相的无知。在这种无知的黑暗中,心对每一种感受生起喜恶贪瞋的习性反应,这样的习性反应不但在当下制造烦恼痛苦,也对未来种下痛苦的种子。一旦能观察觉知苦的起因是贪爱瞋恨的盲目反应,就应当训练这颗心对各种感受念念分明,保持安稳平静的平等心,不再生起贪爱瞋恨的盲目反应,痛苦烦恼的因不再出现,就不会再为自己造苦。可见借着精勤不懈地开展觉性觉知,以及维持一颗安稳平静、不贪不瞋的平等心,就有办法从苦恼中得到解脱。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不苦不乐的,不苦不乐受是一种对我执的迷惑,是不知因缘法则的愚痴。当中性的不苦不乐生起时,令人无法觉察,对它是无知的。
至于有执着的乐受,有执着的苦受,有执着的不苦不乐受,是禅修者对苦、乐、不苦不乐感受的观察生起贪爱和瞋恨的反应。
没有执着的乐受,没有执着的苦受,没有执着的不苦不乐受,是禅修者对感受的观察没有生起任何贪爱或瞋恨的反应。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执着的苦受、有执着的乐受、有执着的不苦不乐受、没有执着的苦受、没有执着的乐受、没有执着的不苦不乐受,都是随着心意来决定,它们虚幻不实、虚假不真,是无我的。它们生起了,慢慢就灭去了,是无常的。这些感受都只是内心的问题而已,外境符合心意就喜欢,不符合心意就厌恶。执着喜爱就成贪爱,执着厌恶就成瞋恨。
修习观受念住时,见到自己心中喜好或嫌恶的人事物都不可执着。喜好来时,念住它,觉知它仅仅是喜好。嫌恶来时,念住它,觉知它仅仅是嫌恶。必须念住其中而不执着,住于爱憎两边而得而在。禅修者超越苦乐的波涛,不随喜忧爱憎的感受起舞,具有平稳而强大的觉性,具足慈悲、喜悦、正定的平等心,不需再向心外寻求智能。
执着可能发生在人生各种现象的任何层面,有执着就有痛苦,是执着本身产生问题、产生痛苦,不在其它。平常我们说,我们对香烟、酒、毒品、槟榔上瘾,其实应当说,我们是对身体上的某种感受上瘾才对,因为在抽烟、喝酒、吸毒或嚼槟榔时,身体上会发生某种感受,如同生起愤怒或悲伤的习性反应时,身体上会生起某些生化反应的感受一样,我们是在对身体上的某种感受上瘾。透过持续不断的观察觉知感受,我们可以脱离那种上瘾的执取。
以客观的态度观照身心所生起的任何感受,就会发感受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感受变化无常。每一刻都有感受在“身”体的各部分生起灭去,而“心”的生灭不息更是瞬息万变,身与心的千变万化又彼此相互呼应,这就是身心的实相。不但每个人内在的各种身心状态变化无常,外在的世界也时时刻刻都变化无常。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的本质,不仅仅在知性上了解而已,更要在感受的层面上亲身直接体验证实。禅修者持续不断地观照无常,就可以观察觉知到放下执着的过程以及执着消失的状态。
身体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细胞,以及心灵的每一个运作过程,都只是不断流动振动变动的生灭状态,除了每个当下之外,别无它物,根本没有一个真实永恒的“我”的存在。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不断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合的幻相而已,身心的实相是“无我”。
了解“无我”,就了解任何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的努力,终将导致不快乐。而所执着的东西或这个“我”也迟早都会消逝。执着于任何无常的、短暂的、迟早都会消逝的、不可控制的、不能自主的人事物都会导致苦。
经由观受念住,禅修者经验了身心的实相:无常、苦、无我的三个特性~三法印。在这三法印中,佛陀总是强调无常的重要性,因为只要深刻体验无常的特性,对于苦、无我的体悟也会随之而来。在修行四念住时,对生灭无常的觉知体验是最重要的。
生灭法的了知必须以直接体验来完成,不能只靠观想、思考、想象或信仰,这种对实相了知的智能,关键性的角色是观察觉知感受。借着观察觉知感受可以非常清楚和具体体证到生灭,让整个身心具体可察地显露为无常现象。唯有透过观察觉知感受,才能直接体验无常只有直接体验到无常时,才算是修行念住。
因此,在四念住的每一个念住的经文中,都固定地重复:①精勤 ②时时彻知无常 ③觉知三大要项。
习性反应(行)是心的活动,喜爱贪爱、厌恶瞋恨的旧习性反应会影响、扭曲、模糊了我们当下对外在世界及内在世界的认知,使我们无法看清实相,使一个原本中性的感受,立刻摇身一变,变成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对这些感受,我们会再起盲目的反应,再制造新的习性,再扭曲以后的认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由坚定正住、正念正知精勤地观察觉知感受,保持不贪不瞋的平等心,至少就在当下的这一刻不再制造习性反应,更可让过去累积的旧习性反应,上升到意识的表层,这些旧习性会一个个以各种感受呈现出来,藉由对这些感受保持觉知与平等心,就可以渐渐根除旧的习性反应,渐渐削弱并且…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