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住经要义▪P3

  ..续本文上一页尽脑汁,如何耗尽心血,想使一样东西永垂不朽,都是不可能的。若能仔细观察人在死亡之后,身体逐渐分化消散的情形,就能深刻觉知人及万物总有分散变易的时候。

  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前一口气呼出去,后一口气还能吸进来,就算是值得喜悦的事了,那有时间去唉声叹气、心情不愉快,那有理由去抱怨世界或别人对不起我们。观察思惟死亡,将会特别珍惜生命而把握现在、惜缘惜福,使自己有更合理的人生观。

  身体是父母精血的不净合成,活着的时候,身中三十二物皆是不净,也常出不净,衣服床褥也跟着臭秽不净,更何况死后的遗骸。对于那些仍有许多贪瞋痴、很难控制贪瞋痴的人来说,观想死亡是很有用的。无论贫富、好人坏人,每个人都会死亡变成死尸,开展这种观察思惟死尸的修行,初则可以厌离贪瞋痴,终能达成实相无相的观法。

  在知识上,我们很容易了解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断地在发生某些变化,任何事物都会归于毁灭,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每一个人只要出生,就定会死亡。然而,这只是知识上的理解而已,我们还必须在色身的结构中,去经验这个实相。佛陀在此教示了到墓墟,经验这个实相的九个观法: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鹰、猎鹰、苍鹰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咬食,或被其它种种生物啮食,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骸骨以及附着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骸骨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缺了皮肉而血迹斑斑的骸骨和连结骸骨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骸骨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儿是脚骨。这儿是踝骨,那儿是膝骨。这儿是大腿骨,那儿是骨盆骨。这儿是脊椎骨,那儿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余,堆积成一堆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当比丘在墓墟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我们若依佛陀所教示的这九种观法,用想象力,耐心细心地观察思惟一个尸体即可,虽无实体,但当我们集中念头观想的时候,仍然可以达到效果的。

  《清净道论·说不净业处品》说:

  “由于膨胀相显示尸体的坏形,故适合于贪行的人。

  青瘀相显示坏色的皮肤,故适合贪于身色的人。

  脓烂相显示色身连络恶臭的的状态,故适合贪于由花香等装饰,而生身香的人。

  数坏相显示尸体中间的孔隙,故适合贪于身体坚厚的人。

  为犬狗等所食啖的食残相,显示有肉的丰满部分被硁,故适宜贪于乳房等身肉的。

  骸骨散乱相显示四肢五体的散乱,故适宜贪于玩弄四肢五体之美的人。

  斩斫离散相显示整个身体的破坏变易,故适宜贪于身体完整的人。

  为流出的血所涂的血涂相,显示血的涂抹的厌恶状态,故适宜贪于装饰而成美丽的人。

  虫聚相显示身体中一般都有的蛆虫细菌,故适宜贪于身为我所有的人。

  骸骨相显示身体骨头的厌恶,故适宜贪于完整牙齿的人。”

  这是依照贪行者的区别而说十种不净的区别,虽有十种不净,但其特相只是一个,即厌恶恶臭污秽的状态。《坐禅三昧经》也说:“若着仪容,当修新死血流涂骨观法。若着声音,当习咽塞气绝命断观法。若着细滑,当习骨见及干枯病观法。若爱着众生,当习六种。若都爱着,以六种则遍观一切。”

  修习这些不净观的目的,除了用来克制感官的欲望之外,最重要的是修习专注力到某种程度后,即观察觉知身体各部分的快速生灭,体解无常、苦、无我的真理,以不贪不瞋的平等心,使贪瞋的执取渐渐消失、息灭、舍弃。

  墓墟中被丢弃的尸体,由死后变成

  肿胀、瘀黑、溃烂

  被乌鸦、老鹰、豹狼或小生物啄咬啮食

  剩下附有血肉筋腱的骸骨

  逐渐变成一块块染有血迹的骸骨连结筋腱却没有皮肉

  再变成血肉不存的骸骨

  骨头支解四散各处

  四散支解的骨头又变成泛白如海螺壳

  经年余后骨头成堆

  骨头腐蚀成粉尘随风飘散

  如此这般不断地变易无常。

  保持觉知并忆念自己的身体必然会死,而且死后也会像上述尸体一样变化,了知这样的下场无法避免,内心自然生起警惕感,将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纠正自己生命中错误的行为,自然会精勤修行,心无放逸,努力断除心理上的各种过患。

  总之,以墓墟死尸九相来修习观身念住时,禅修者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死尸身体内部的状态,比照自己身体内部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死尸身体外部的状态,比照自己身体外部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实相。应当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就死尸内外部的状态,或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死尸的状态,比照自己身体内外部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实相。

  因此,禅修者观察觉知到死尸各种变化不断生起的现象。禅修者观察觉知到死尸各种变化不断灭去的现象。禅修者观察觉知到死尸各种变化不断瞬间快速生灭的现象。

  由于对死尸九相生灭现象的清楚觉知,禅修者终于体悟到:“原来这就是身体的实相”,身体的本来面目原来就只是一连串不断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所组成的幻相而已。这些无常短暂、不可控制、不能自主的现象、以及有“我”的幻想都是苦的。于是,不再对“我”“我所”产生任何执着。

  精勤的禅修者,体悟了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来面目之后,心专注于诸法生灭无常、苦、无我的洞见力与智能的觉知中,除了这种觉知,还是这种觉知。这种觉知来自修习墓墟死尸九相变化无常的感受,那是单纯直接的经验体悟。

  有了这种由于观照死尸九相而开展出来的洞见力与智能、觉知与体悟,禅修者维持强而有力的觉性以及安稳平静的平等心,冷静客观地观察身心五蕴诸法的生灭,不起贪瞋执着,不起任何习性反应。于是禅修者不再贪着身心世间一一切事物,心无染着,心得解脱。

  于是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观察墓墟九相变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实相。来了解身体的本来面目。”

  《大念住经》首先教导我们如何观身念住,如何从:

  ① 呼吸

  ② 行住坐卧

  ③ 各种肢体动作

  ④ 构成身体的三十二不净相

  ⑤ 地水火风四界

  ⑥ 墓墟死尸九相

  来观察思惟身体,因为身体是身心五蕴结构中最明显、最清楚的层面,也是最适合进行自我观察的起始点。从观身念住开始,接着次第开展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

  观受念住---

  要正确了解人的身体、身体的感受、心和心的内含这些实相,必须亲自直接体验。为了直接的体验,必须发展两种能力:觉知和时时彻知无常。修习“念住”能亲自领悟自己身心生灭无常短暂的本质,建立引至解脱的“正念”。如此,不但对外在世界的贪瞋执着能一一消解,就连内在世界那种最难消解的贪瞋执着也能完全消灭。内在世界的贪瞋执着深藏心底,只要这种深藏的执着存在,我们就难以从痛苦中解脱。

  修习观受念住就是要直接观察身心的实相,观察身体感受所呈现的苦、乐、不苦不乐等等现象。不过在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因为薄弱的觉性会被感受拉着跑,会被卷入其中而不自觉。

  贪爱瞋恨这些不净烦恼是痛苦的根源。一般人都认为贪瞋不净烦恼来自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的互相接触(六处缘触),然而佛陀却发现:内六处的六根与外六处的六尘互相接触后,先产生了感受,然后才有贪爱瞋恨(触缘受,受缘爱),亦即在根尘互相接触时,先体验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后,才有喜恶贪瞋的生起。感受是触和爱之间的连结,却被一般人忽略。

  六根接触六境产生感受,想蕴又对感受作出好坏的评价,感受因而变成愉悦的感受或不愉悦的感受。对于愉悦的感受产生喜欢贪爱执取的习性反应,对于不愉悦的感受产生厌恶瞋恨执取的习性反应(受缘爱,爱缘取)。因此,若要克服喜恶贪瞋的习性反应,就必须重视感受的觉知,感受虽然会导致贪爱和瞋恨的反应,感受也可以导出智能,使禅修者不再生起习性反应,开始逐渐脱离痛苦。

  感受包括身和心两个层面,它不但是属于身体的、也同时是属于心理(受想行识)运作的过程之一。感受由身生起,由心觉知。身心的每一接触,都会产生某种感受。绝大多数的感受都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察觉。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心缺乏足够的觉性,只能觉察到较粗重…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