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菩提分
四圣谛
以这五种心的内含(法)的现象为所缘,分别去觉知、直接体悟心法的生灭、无常、苦、无我的究竟实相,产生般若智能,运用不贪不瞋的平等心,去除对身心世界所有的贪瞋不净、错觉妄想,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佛陀说,任何人依照以上方式,修行四念住七年,或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半年、一个月、半个月,甚至对那些根器特别殊胜者,只要七日,就可期望得到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阿罗汉果,或者五蕴身心仍然存在的话,则得阿那含(不还果)。
在《大念住经》的经首与经尾,佛陀清楚强调:“这是唯一的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悲,灭除苦忧,获得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大念住经》是一部清晰详实、安全直接、完整深刻、可以作为修证依循的重要经典。禅修者除了知识哲学层面上的精通探究之外,更应依之身体力行,以期克服愁悲,灭除苦忧,获得真理,体证涅槃。
观身念住---
A观呼吸
观身念住是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观察觉知身体生灭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实相。是就身体来观察思惟身体,不是在身体之外去观察身体。
通常,我们都只浮面地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身体而已,在实际经验的层面上,对身体的了解觉知却非常有限。我们只知道身体外在表面那些可以控制的器官机能,例如可以按照我们需求命令来动作的眼耳鼻舌手脚等。但是对于那些内在的器官,例如:心肺肾胰……等等,我们却无法使它们按照我们的欲求和命令来动作。我们虽然命令心脏现在就停止跳动,它并不因此而停止。对于那些不受控制的体内器官、对于那些构成整个身体的组织细胞等等,我们所知有限。身体器官组织细胞是由无数的极微粒子构成,而这些极微粒子又时时不断在发生变化。由于我们从来没有用心观察、觉知、体验这些变化的现象,所以我们对这些生灭变化的实相茫然无知,更别说要控制它们了。
身体是身心结构中最明显、最清楚的层面,也是最适合进行自我观察的起始点。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六种观身念住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观呼吸。
每个人都要呼吸,借着观察气息在鼻孔进出的状态,我们知道呼吸是身体组成的要素之一,是身体的一部分。以觉知呼吸为基础,能让我们觉知当下的自己、当下的实相,能让我们观察分析身心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深深的呼吸,可以浅浅的呼吸,可以快快的呼吸,可以慢慢的呼吸,甚至可以停止半分钟或一分钟不呼吸。而当我们不去注意呼吸的时候,呼吸也仍然在那儿自然持续地、一个接着一个的一进一出,没有间断。呼吸本身包含了自主与不自主的两种活动,它兼具刻意运作的意识和自然运作的无意识。呼吸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它的运作方式既属意识,也属潜意识。觉知呼吸可以让潜意识慢慢浮上成为意识,因此,呼吸这个工具是联系身体结构中,那个我们可知、已知的领域以及那个一真生灭变化、而我们却不了解的领域。
我们借着刚开始是刻意的、有意识的、呼吸的明显实相,渐渐觉知自然的、正常的、呼吸的实相,再进而觉知较微细的、更微细的、呼吸的实相。这时我们是在训练觉性,使觉性从表层的层次转移到较细致的层次和更细致的层次。一进一出的呼吸就是身体的实相,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时时刻刻都可以观察觉知身体的实相。借着观察觉知身体呼吸的实相,我们可以穿透实相、超越实相。
呼吸不但能帮助我们探究身体结构的实相,也可经由注意呼吸的状态,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帮助我们探究内心世界的实相,因为,呼吸是和人的心理状态紧密相连的。表面上,呼吸是一进一出的身体作用,然而一旦经由观照,我们便可体会呼吸和内心的情绪;愉快或不愉快等不净烦恼,有密切关系。譬如说,每当我们心中有负面情绪时,呼吸就变得急促粗重,而当不净心念过去,呼吸又趋于规律、轻缓柔和。可见藉由观察呼吸,我们可以探究心理的实相,深入喜乐贪瞋、不净烦恼的根源。
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只在往外攀缘、往外观察,只是吸收外在的知识、向外寻求物质及精神的食粮、对外在的人事物深感兴趣,只是祈求外在人事物或神祇灵异的庇护,一直深受外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得失的影响,绝少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自我觉察观照,内观自己发生的实相,看清自己身和心是如何的交互作用,来真正的了解自己。因此也就永远无法灭除自己贪瞋的习性,无法止息无边的执着烦恼痛苦,得到身心的真正自在。
我们这颗心散乱激动,浮躁不安,不得安宁,一直疯狂地迷失在无明虚妄的错觉妄念之中,这是痴.观察觉知呼吸,可以让我们觉知当下的自己,觉知当下的实相.这当下的片刻虽然短暂,却在改变扭转心的习气上非常有用,这当下的片刻虽只觉知气息在鼻孔的进出,却没有任何无明虚妄.由于只是纯粹地观察呼吸,没有贪求、没有瞋恨的习性反应,这当下片刻的心就脱离了贪瞋痴的三根本烦恼,而纯净无染。这片刻的纯净无染,会强而有力的挑战过去所有的习气,于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净杂染,会浮到意识层面,以焦躁不安等等各种身心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来。只要我们持续地以平等心、不起爱憎贪瞋,持续坚定正住、以正念正知的觉性保持觉知,这些不净杂染的负面心态,在生起呈现后,必将逐渐一一消失灭去。
佛陀在当时即将证得正觉时,也是从观察觉知呼吸着手的,佛陀以此方法证得正觉后,又以此方法指导比丘。佛陀以亲身的经验教导比丘们,观呼吸应当注意以下这些事情:
比丘修习观呼吸时,应先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僻静无人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念在前,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及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区域,并保持以下的觉知:
先觉知呼吸时气息进出的状态
再觉知入息出息的长短及其持续的状态
觉知全身长息短息相互交错进行的整个过程
再觉知并训练使气息平缓平稳、柔和宁静、匀细微妙
一旦呼吸宁静平缓。
B观四威仪
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坐在客厅看电视,当气象报告完了之后,问明天气温几度时,往往没有一个人可以答得出来.
大家眼睛都向着电视,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也有人一面吃东西,一面看书,不知他是在吃东西,还是在看书。可以说,他同时在做两件事,事实上,他两者都没做好。
也有人离家之后,才又担心家里的电灯、煤气有没有关好。在离车之后,才又担心车子有没有上锁。
日常生活中,这些心不在焉,没有活在当下,没有觉知力的事件层出不穷。平常,我们在做事或经验大多事情时,几乎很少或者根本不具觉知力,可以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白日做梦,都在成见茫然的大雾中,迷失了方向。我们很少会注意到像穿衣服这样简单的事情,竟然是一系列复杂细微的动作变化。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各种姿势、肢体各种动作的微细变化,我们从未觉知、从未体会,甚至完全忽略。我们习惯生活在自己脑海中的另一个地方,活在自己虚拟的问题和忧虑之中,胡思乱想。一颗心总是与妄念同在一起,一直没有与觉性同在。大多数的时间,不是想着过去,就是想着未来,都活在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渇盼揣测之中,没有活在当下。总是不能回归到自己的身和心之中,没有活在当下。总是不能回归到自己的身和心,不能与自己同在一起,不能以自己为`皈依处。总是不动看清自己身体与心念的生灭,只注意别人,在意别人,看着外在的东西,往外追寻快乐,祈求外在的人事物来保护自己。
我们整天都在动,全身的姿势整天都不停地成变换,我们自己却很少注意觉知它。由于我们没有以觉性生活在当下,所以没有跟自己身心的动作在一起。我们若能时时刻刻觉知身体每一个姿势动作的变换以及每一个心念的起伏,就是时时刻刻在觉知身心的实相,就是活在当下,不致于迷失了自己,这种觉性才是自己的皈依,这种不依赖他人,不心外求法,时时以自己身心为皈依处,才是永久的皈依,生命才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觉知自己行住坐卧四种主要身体姿势的变换开始,来培养强的觉性。在觉性增强后,就能观察心的活动,看清心中起伏的念头,看清身心真正的实相。这种以观察身体动作、觉知姿势变换、觉知心念起伏来培养正念相续、觉性如炼的修行方法,与日常生活互相结合,方便轻松又自然。
行姿
站姿
坐姿
卧姿
C 念兹在兹
其它姿势动作
D 思维不净
E 思维四大
F 九墓墟观
上节讲过的“思惟不净”是以活着的身体的三十二个不净身物为对象,观察它们为不净,称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现在说的是以死尸为对象,观察它为不净,称为无生命体的不净观。不论对象为有生命或无生命,这两种不净观都是去除贪欲心、特别是淫欲心的妙方。
人因为妄执自己的身体为我,所以产生各种欲望、贪心、瞋恨心、淫欲心……,可以说,人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从身体而来`。身体饿了,想吃。渇了,想喝。冷了,想暖。热了,想凉。饱暖了,思淫欲。可以说,一天到晚都为了自己身体的饱暖、安全、舒适、欲望在争取更多的饮食、衣物、金钱、权势、地位、财产。这种对身外之物汲汲营取、强烈的贪欲心,造成心理沉重的负担,导致身心疲惫,于是纠纷不停,烦恼不断。针对此一妄执,佛陀开示修不净观法门,藉此对症下药,解脱烦恼。
人都贪生怕死,都不能以平常心去面对死亡,而不断的死亡却又是人生每一秒都在发生的事实。人的生命和世间的其它生命一样,都是短暂的,可是绝大多数愚痴的众生却不能如实的活在当下、接受如实的人生,而选择了逃避和逃离,就像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由于不能正视生命短暂的事实,于是心中夹杂不安妄想,带给多少人痛苦、眼泪与不幸。人类不管如何绞…
《大念住经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