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善不善不杂之业,善不善交杂之业,断尽烦恼之无漏业,及彼诸业的种种果报,佛的微妙智力皆能无碍了达,别别而转,包括遍于三世一切所知之境,故说名"业异熟智力"。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贪嗔等烦恼染心,信等善法,由彼等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有劣、中、殊胜的不同,若为余法诸行所覆蔽的一切胜解,不为常人所能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故名为"种种胜解智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在名言谛中善巧了达一切界性的差别,如眼等十八界的差别;在胜义谛中诸佛善达一切本体空性,亦说名为法界。正等觉佛智周遍无边无际之界,遍一切一味的空无我性,悉能了知,以遍知诸界的一切差别之故,名为"种种界智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于虚空增益之遍计,具有生起贪执等自在力,故名为根,其"等"字摄于信等诸根,其中最具利益说名为胜根,处于中根与钝下者名为劣根,眼耳等共计二十二根,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则于彼一一根性皆尽了达,通晓无碍故说名为"知根胜劣智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有行大乘道业者,何时能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业者,何时能趣声闻独觉二菩提果,亦有趣往天、人、鬼、畜、地狱等处,彼诸暂时与究竟的趣行之处,唯有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通达,故说名"知遍趣行智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有无量修习禅定的修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等种种差别,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知晓无余,故说名为"知静虑等至等智力"。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于过去世中,从无明愚痴而转住三有轮回中,自他一切有情的无量生死,以各自不同的种姓,并诸众生各种前因后果、相应生处、身相、才貌等皆悉了达,故彼彼智慧说名为"宿住随念智力"。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于尽虚空际之无量世界中,有无量类别的有情,彼等一一有情于死生之时,皆由种种不同之业,感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于彼众多的境界中,佛陀亦能于一刹那间任运地如实遍知,此不共功德,即是究竟清净了一切粗细障碍之后的无碍通晓,故说名为"知死生智力"。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速能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彻底灭尽二障种子,声缘弟子在获得阿罗汉智慧之后,灭尽烦恼,断除轮回之根。诸佛灭尽二障习气种子与阿罗汉灭尽轮回的生死种子,皆名为"漏尽智力"。
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分二: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当妙翅鸟王飞还之时,并非已到达虚空的边际尽头,而是由彼久飞、自之翅力用尽后而回转的,如是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广若虚空,如妙翅鸟王的声缘弟子、大乘菩萨因其慧力有限,均莫能圆满宣说。
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至于象我这样的凡夫行者,于佛的众多功德岂能了知而加以赞言呢?只因依龙猛菩萨宣说的圣教典籍为根据,故我深信无疑地叙说了佛陀少分的功德。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佛的无量功德可归摄为二种,即为甚深性空之法身,其余为广大福德之色身。若善了知如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而依修后,当来会证得此二种殊胜功德。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分三: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诸佛虽安住于真实不动之法身,但以大悲周遍而现诸化身,重新来到三有生死之中,示现降兜率天、入胎、出胎、精通世间学问、出家苦行、于菩提树下成大菩提,应众生根机转妙*轮,令往寂静涅槃之彼岸。世间众生皆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身心毫无自在,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咸导一切众生,往诣究竟涅槃之安乐城。
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分二: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若远离了了知真实义的空性智慧,决定无有其余方法净除二种障垢的种子,因诸法的究竟真实义无有变异差别,故证悟此真实义的智慧亦无有任何别异,是故佛陀为诸众生,宣说无等无别乘的究竟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
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
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有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众生具有能引生诸大烦恼过失的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故于佛陀甚深难测的行境不能顺利趣入,然由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曾于往昔发过广大誓愿,故于度生事业过程中,不辞劳苦,毫无悔怨之心,勤办利乐众生的广大事业。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化做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
如《法华经》中的智者大商主引导众人往赴宝洲,为消除众人之疲乏,于途中以神变化作可爱城邑,令其休息。佛陀为令未成熟大乘根性之弟子意念暂趣寂灭涅槃之乐,特为其宣说二乘法要,待彼等之心修至远离生死烦恼时,次乃宣说唯一大乘法最为究竟,令其亦如诸佛圆满断证功德,得一切智智。
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分二:己壹、现证菩提;己贰、常时住世。
己壹、现证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佛所行境如十方世界的无量刹土中所有微尘的数量,佛证最胜菩提之劫数亦有如此之多,然此秘密,佛陀未尝宣说。
己贰(常时住世)分二:庚壹、略说;庚贰、广说。
庚壹、略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未来的寿量直至虚空未曾变坏、世间众生尚有未证得寂灭佛果之际而无尽期。世尊悉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之所养育,岂能入于寂灭处安享极乐。正所谓"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庚贰(广说)分二: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世间众生由无明愚痴等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若说佛陀哀愍彼诸众生的悲心之量,世间慈母见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以是诸佛为众生最胜依怙,终不入寂灭涅槃。
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
由诸无智世人,执著有事无事,即便深信因果,修善积资而生人天,亦必定感受生死之位而循环不息,被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三苦、八苦所逼,并以烦恼为因而颠倒邪执,得无量罪业,坠入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故世间众生成为大悲所愍之境,由愍念众生诸苦的大悲心力,遮止了佛陀欲入寂灭之心,故佛陀常住世间解救众生,不忍趣入寂灭涅槃。
乙叁(造论究竟)分二:丙壹、如何造论;丙贰、此善回向。丙壹(如何造论)分二:丁壹、真实;丁贰、彼之必要。丁壹(真实)分二:戊壹、依何而造论;戊贰、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论:
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
月称胜比丘广泛摄集了《中论》之义,以了义圣教经论及龙猛菩萨的教授为根据,宣说了此《入中论》义。
戊贰、明知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若离于本论,余论中未能无倒圆满宣说此甚深空理之义。是故智者应当了知,此论中的甚深要义非余论中所能具有。
丁贰(彼之必要)分二:戊壹、真实;戊贰、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戊壹、真实: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因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之慧海深广难测,众生由于接受不了而舍弃此贤善的中观宗义。为遣除彼等相续中的疑怖,月称菩萨特地开显了如拘摩陀花蕾一样的中观颂的深义,令期望蓓蕾开显的有缘者心愿得以圆满。
戊贰、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莫乐他宗论。
前面所说的了义大空性深而可怖,不但未学过宗派者,即便多闻博学之人,亦难以理解通达,唯有往昔修积福报和长时间闻思过空性教义者,乃能依善知识的引导而通达。除中观宗外,他宗解说胜义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说有人我之邪教,故离此中观宗外,于他宗论师所臆造诸论应舍弃爱乐之心。
丙贰、此善回向:
我释龙猛宗,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证真速成佛。
我以殊胜教理解释了龙猛菩萨的究竟宗义,所获广大福德恒遍十方。我虽为心相续中具有惑染的凡夫,但为利众生所发的意愿清净如无染的蓝天,皎洁若秋夜的明星,深信本论必定能令众生获益。众生若能理解本论的深义,心相续中可得无量法财,如同获得了龙蛇顶上的摩尼宝珠一样。以此造论的一切福德,普愿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父母有情,皆能证悟诸法真实本性,速成无上菩提之佛果。
甲肆(末义)分二:乙壹、论师中谁造;乙贰、译师谁译。
乙壹、论师中谁造:
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悲,能於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著作圆满。
乙贰、译师谁译: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国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序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讲闻抉择。
于此甚深般若藏,散心闻诵缘浅薄,
未作圆满闻思修,渐入光明获安乐。
远离世法染污心,趣信利众护正教,
上师本尊生欢喜,利益弘化而造论。
愿此深义入相续,获胜辩才陀罗尼,
智慧等同妙吉祥,无边有情登佛地。
愿我生生世世中,直至获得菩提间,
具德上师恒摄受,护持殊胜正*轮。
普愿一切有缘者,身心犹如金刚杵,
尊胜诸魔违缘中,任成二利遍吉祥。
此略释主要参考月称菩萨《入中论自释》和全知麦彭仁波切著作的《月称菩萨言教》等注释,也曾于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恭听本论的清净传承。懈怠弟子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农历四月四日),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于喇荣观音殿圆满造毕,愿增上吉祥!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