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無礙別別轉,遍叁世境是爲力。
善不善不雜之業,善不善交雜之業,斷盡煩惱之無漏業,及彼諸業的種種果報,佛的微妙智力皆能無礙了達,別別而轉,包括遍于叁世一切所知之境,故說名"業異熟智力"。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
余法所覆諸勝解,智遍叁世名爲力。
貪嗔等煩惱染心,信等善法,由彼等種子之力所發欲解,有劣、中、殊勝的不同,若爲余法諸行所覆蔽的一切勝解,不爲常人所能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叁世一切衆生的種種信解,故名爲"種種勝解智力"。
諸佛善巧界差別,眼等本性說名界,
正等覺智無邊際,遍諸界別說名力。
諸佛在名言谛中善巧了達一切界性的差別,如眼等十八界的差別;在勝義谛中諸佛善達一切本體空性,亦說名爲法界。正等覺佛智周遍無邊無際之界,遍一切一味的空無我性,悉能了知,以遍知諸界的一切差別之故,名爲"種種界智力"。
遍計等利說名勝,處中鈍下名爲劣,
眼等互生皆了達,種智無礙說爲力。
于虛空增益之遍計,具有生起貪執等自在力,故名爲根,其"等"字攝于信等諸根,其中最具利益說名爲勝根,處于中根與鈍下者名爲劣根,眼耳等共計二十二根,諸根互能生果,一切種智則于彼一一根性皆盡了達,通曉無礙故說名爲"知根勝劣智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獨覺聲聞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獄等,智無障礙說爲力。
有行大乘道業者,何時能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業者,何時能趣聲聞獨覺二菩提果,亦有趣往天、人、鬼、畜、地獄等處,彼諸暫時與究竟的趣行之處,唯有一切種智毫無障礙地通達,故說名"知遍趣行智力"。
無邊世界行者別,靜慮解脫奢摩他,
及九等至諸差別,智無障礙說名力。
無邊無際的世界中,有無量修習禅定的修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別,如四靜慮八解脫,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等種種差別,一切種智毫無障礙地知曉無余,故說名爲"知靜慮等至等智力"。
過去從癡住叁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盡情無邊並因處,彼彼智慧說爲力。
于過去世中,從無明愚癡而轉住叁有輪回中,自他一切有情的無量生死,以各自不同的種姓,並諸衆生各種前因後果、相應生處、身相、才貌等皆悉了達,故彼彼智慧說名爲"宿住隨念智力"。
盡虛空際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時,
于彼多境智遍轉,清淨無礙說名力。
于盡虛空際之無量世界中,有無量類別的有情,彼等一一有情于死生之時,皆由種種不同之業,感受種種不同的果報,于彼衆多的境界中,佛陀亦能于一刹那間任運地如實遍知,此不共功德,即是究竟清淨了一切粗細障礙之後的無礙通曉,故說名爲"知死生智力"。
諸佛一切種智力,速斷煩惱及習氣,
弟子等慧滅煩惱,于彼無礙智名力。
諸佛由得一切種智之力,速能永斷一切煩惱及諸習氣,徹底滅盡二障種子,聲緣弟子在獲得阿羅漢智慧之後,滅盡煩惱,斷除輪回之根。諸佛滅盡二障習氣種子與阿羅漢滅盡輪回的生死種子,皆名爲"漏盡智力"。
己貳(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分二:庚壹、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庚貳、少許言說亦依聖教。
庚壹、一切功德說不能盡:
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
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
當妙翅鳥王飛還之時,並非已到達虛空的邊際盡頭,而是由彼久飛、自之翅力用盡後而回轉的,如是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廣若虛空,如妙翅鳥王的聲緣弟子、大乘菩薩因其慧力有限,均莫能圓滿宣說。
庚貳、少許言說亦依聖教:
如我于佛衆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
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
至于象我這樣的凡夫行者,于佛的衆多功德豈能了知而加以贊言呢?只因依龍猛菩薩宣說的聖教典籍爲根據,故我深信無疑地敘說了佛陀少分的功德。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謂性空,余德即廣大,
了知深廣理,當得此功德。
佛的無量功德可歸攝爲二種,即爲甚深性空之法身,其余爲廣大福德之色身。若善了知如是甚深、廣大功德之理而依修後,當來會證得此二種殊勝功德。
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分叁:戊壹、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戊貳、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戊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
戊壹、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
佛得不動身,化重來叁有,
示天降出胎,菩提轉靜輪,
世有種種行,爲多愛索縛,
佛以大悲心,鹹導至涅槃。
諸佛雖安住于真實不動之法身,但以大悲周遍而現諸化身,重新來到叁有生死之中,示現降兜率天、入胎、出胎、精通世間學問、出家苦行、于菩提樹下成大菩提,應衆生根機轉妙*輪,令往寂靜涅槃之彼岸。世間衆生皆有種種界行,複爲衆多愛索所縛,身心毫無自在,佛以大慈大悲之心鹹導一切衆生,往詣究竟涅槃之安樂城。
戊貳(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分二: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己貳、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
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
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
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
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若遠離了了知真實義的空性智慧,決定無有其余方法淨除二種障垢的種子,因諸法的究竟真實義無有變異差別,故證悟此真實義的智慧亦無有任何別異,是故佛陀爲諸衆生,宣說無等無別乘的究竟一乘。經雲:"迦葉,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無二無叁。"
己貳、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衆生有五濁,能生諸過失,
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有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發誓願,度盡諸有情。
衆生具有能引生諸大煩惱過失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故于佛陀甚深難測的行境不能順利趣入,然由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曾于往昔發過廣大誓願,故于度生事業過程中,不辭勞苦,毫無悔怨之心,勤辦利樂衆生的廣大事業。
以是如智者,導衆赴寶洲,
爲除衆疲乏,化做可愛城,
佛令諸弟子,念趣寂滅樂,
心修遠離已,次乃說一乘。
如《法華經》中的智者大商主引導衆人往赴寶洲,爲消除衆人之疲乏,于途中以神變化作可愛城邑,令其休息。佛陀爲令未成熟大乘根性之弟子意念暫趣寂滅涅槃之樂,特爲其宣說二乘法要,待彼等之心修至遠離生死煩惱時,次乃宣說唯一大乘法最爲究竟,令其亦如諸佛圓滿斷證功德,得一切智智。
戊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分二:己壹、現證菩提;己貳、常時住世。
己壹、現證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塵數,
佛證菩提劫亦爾,然此秘密未嘗說。
佛所行境如十方世界的無量刹土中所有微塵的數量,佛證最勝菩提之劫數亦有如此之多,然此秘密,佛陀未嘗宣說。
己貳(常時住世)分二:庚壹、略說;庚貳、廣說。
庚壹、略說:
直至虛空未變壞,世間未證最寂滅,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豈入于寂滅處。
諸佛未來的壽量直至虛空未曾變壞、世間衆生尚有未證得寂滅佛果之際而無盡期。世尊悉從般若波羅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之所養育,豈能入于寂滅處安享極樂。正所謂"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
庚貳(廣說)分二:辛壹、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辛貳、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辛壹、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
世間由癡啖毒食,如佛哀愍彼衆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勝依不入滅。
世間衆生由無明愚癡等過失增上力故,貪著五欲如啖毒食,若說佛陀哀愍彼諸衆生的悲心之量,世間慈母見愛子誤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以是諸佛爲衆生最勝依怙,終不入寂滅涅槃。
辛貳、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由諸不智人,執有事無事,
當受生死位,愛離怨會苦,
並得罪惡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滅,故佛不涅槃。
由諸無智世人,執著有事無事,即便深信因果,修善積資而生人天,亦必定感受生死之位而循環不息,被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叁苦、八苦所逼,並以煩惱爲因而顛倒邪執,得無量罪業,墜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故世間衆生成爲大悲所愍之境,由愍念衆生諸苦的大悲心力,遮止了佛陀欲入寂滅之心,故佛陀常住世間解救衆生,不忍趣入寂滅涅槃。
乙叁(造論究竟)分二:丙壹、如何造論;丙貳、此善回向。丙壹(如何造論)分二:丁壹、真實;丁貳、彼之必要。丁壹(真實)分二:戊壹、依何而造論;戊貳、明如是所造論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論:
月稱勝比丘,廣集中論義,
如聖教教授,宣說此論義。
月稱勝比丘廣泛攝集了《中論》之義,以了義聖教經論及龍猛菩薩的教授爲根據,宣說了此《入中論》義。
戊貳、明知是所造論之不共同:
如離于本論,余論無此法,
智者定當知,此義非余有。
若離于本論,余論中未能無倒圓滿宣說此甚深空理之義。是故智者應當了知,此論中的甚深要義非余論中所能具有。
丁貳(彼之必要)分二:戊壹、真實;戊貳、教言應唯此論受持。
戊壹、真實:
由怖龍猛慧海色,衆生棄此賢善宗,
開彼頌蕾拘摩陀,望月稱者心願滿。
因龍猛菩薩通達甚深空性之慧海深廣難測,衆生由于接受不了而舍棄此賢善的中觀宗義。爲遣除彼等相續中的疑怖,月稱菩薩特地開顯了如拘摩陀花蕾一樣的中觀頌的深義,令期望蓓蕾開顯的有緣者心願得以圓滿。
戊貳、教言應唯此論受持:
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
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
由見臆造宗,如說有我教,
故離此宗外,莫樂他宗論。
前面所說的了義大空性深而可怖,不但未學過宗派者,即便多聞博學之人,亦難以理解通達,唯有往昔修積福報和長時間聞思過空性教義者,乃能依善知識的引導而通達。除中觀宗外,他宗解說勝義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說有人我之邪教,故離此中觀宗外,于他宗論師所臆造諸論應舍棄愛樂之心。
丙貳、此善回向:
我釋龍猛宗,獲福遍十方,
惑染意藍空,皎潔若秋星,
或如心蛇頂,所有摩尼珠,
願普世有情,證真速成佛。
我以殊勝教理解釋了龍猛菩薩的究竟宗義,所獲廣大福德恒遍十方。我雖爲心相續中具有惑染的凡夫,但爲利衆生所發的意願清淨如無染的藍天,皎潔若秋夜的明星,深信本論必定能令衆生獲益。衆生若能理解本論的深義,心相續中可得無量法財,如同獲得了龍蛇頂上的摩尼寶珠一樣。以此造論的一切福德,普願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父母有情,皆能證悟諸法真實本性,速成無上菩提之佛果。
甲肆(末義)分二:乙壹、論師中誰造;乙貳、譯師誰譯。
乙壹、論師中誰造:
入中論頌,是薩曼達國,光顯龍猛深廣理趣,證持明位,得如幻定,住無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奪之殊勝智悲,能於所畫乳牛擠乳,破除有情實執之月稱大阿阇黎,著作圓滿。
乙貳、譯師誰譯:
迦濕彌羅聖天王時,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論師,與西藏跋曹日稱譯師,于迦濕彌羅國無比大城寶密寺中,依迦濕彌羅本翻譯,後于拉薩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論師序與前譯師,依照東印度本,善加校改,講聞抉擇。
于此甚深般若藏,散心聞誦緣淺薄,
未作圓滿聞思修,漸入光明獲安樂。
遠離世法染汙心,趣信利衆護正教,
上師本尊生歡喜,利益弘化而造論。
願此深義入相續,獲勝辯才陀羅尼,
智慧等同妙吉祥,無邊有情登佛地。
願我生生世世中,直至獲得菩提間,
具德上師恒攝受,護持殊勝正*輪。
普願一切有緣者,身心猶如金剛杵,
尊勝諸魔違緣中,任成二利遍吉祥。
此略釋主要參考月稱菩薩《入中論自釋》和全知麥彭仁波切著作的《月稱菩薩言教》等注釋,也曾于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前恭聽本論的清淨傳承。懈怠弟子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農曆四月四日),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于喇榮觀音殿圓滿造畢,願增上吉祥!
《入中論略釋般若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