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特有的非书资料:贝叶经▪P2

  ..续本文上一页随行,以便判定贝叶经的真伪价值,作为选购的依据。

  另外,挑选贝叶经时必须检查页片是否连续、竹线是否断裂、叶片是否龟裂(尤其是竹线孔周围的叶片)、或有紧黏张不开的现象及内容刻写不清晰等问题,待核对无误后,方可购买。

  (二)分类编目

  由于贝叶经的价格昂贵,图书馆典藏量有限,因此在管理上大多仅进行登录及编流水号而已,但对于有一定馆藏量的图书馆来说,为了便于管理与使用,最好能进行分类编目工作。

  1. 编目

  贝叶经的外型通常以一「册」(捆)记录一部经,如:西藏大藏经就由一百「册」(捆)贝叶经集成。要如何编目贝叶经呢?可仿《中国编目规则》图书多册丛书著录方式,或丛书单本著录方式,来进行编目,在题名及著者叙述项后著录数据类型,以利辨识,另外,由于贝叶经是由多片的贝多罗叶集成,故稽核项的面叶数一定要详载片数,以免散失。

  有些贝叶经有附罗马拼音或英译书名、著者等相关资料,则照录之;若书写的文字,不甚了解,则必须先请懂贝叶经语文的学者、专家译成中文,以利著录,再标示贝叶经的语文类别。

  由于图书馆自动化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可将贝叶经的书目数据与一般图书数据输入在同一系统下,再将特殊数据于附注项注明。与图书数据著录在同一系统的好处是方便查寻,而且目前的自动化系统也可统计各种数据类型的数量,不用馆员以纸本分册登录统计。

  2. 分类

  贝叶经仅是文字记录的载体不同于纸本,其内容仍是人类知识的学科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佛经等,因此,分类时各馆可采原使用的一般分类法,如:中国图书分类法;或是专门图书分类法,如:佛教图书分类法。使用同一种分类法的优点是馆员不用再学习新的分类法,读者也可在同一目录下查寻馆藏数据。

  (三)典藏管理

  数据于分类编目后,会在资料外表或封皮上贴上标示,以利排架和查寻。贝叶经有的以净布包住,有的以纸盒或木盒盛装,如何进行标示才不致影响数据本身?若以盒子盛装贝叶经,可于盒外贴上书标;若以净布包裹者,可考虑制作盒子或防潮之布包盛装,再将标签贴于外盒或布包上,或直接以油性笔,将书号写于净布上。

  由于贝叶经的外型、材质异于一般数据,因此一般的书架不适于存放。如果经费、空间许可,可辟一室专门存放贝叶经,订做排放贝叶经的柜子,每格空间以贝叶经之大小为规划,将每份贝叶经独立平放,避免层迭。在国外就有设计一整面墙建一书柜,以贝叶经之平均长、宽、高分隔空间存放。若空间不足,无法提供单份存放的空间,则可将盒装之贝叶经迭放,以不损伤贝叶经为原则。

  (四)读者服务

  贝叶经的阅读使用对象,受限于记载的文字,使用对象大多是懂藏文、巴利文、缅甸文之研究者,虽然使用频率低,但愈少人使用的数据,在读者服务上,则需格外费心。

  1. 流通阅览

  (1) 贝叶经由于数据形式特殊、保存维护不易,以馆内阅览为主,不适宜馆外流通。

  (2) 由于贝叶经是由一叶一叶的叶片,以线或似竹筷物固定组成,阅读时需将线解开,以一叶一叶方式翻阅,故应在空气流通,无风吹拂之处进行阅览,以免数据散乱。

  (3) 基于保存贝叶经典藏寿命,图书馆欲提供使用时,最好要求读者带上手套翻阅,以避免贝叶受损。

  2. 读者服务

  (1) 于贝叶经数据室外放置该室空间配置平面图,公告贝叶经的使用原则。

  (2) 编制题名、分类、主题、语文等目录索引,提供读者检索之用。

  (3) 搜集整理贝叶经相关参考资料,如:哪些馆有典藏贝叶经及贝叶经的种类等,提供读者更多的讯息。

  (4) 常用的贝叶经,可提供影印本借阅。

  (五)保存与维护

  贝叶经由于材质特殊,在维护管理上需考虑温度、湿度、虫害及霉斑等损害。

  温湿度方面,典藏空间最好能装置控制温度、湿度之空调设备,因为温度、湿度不当,易使物品变质,如:硬化、龟裂、发霉、虫害等,可仿图书、古物维护的方法,将温度控制在摄氏18度至22度(注11),相对湿度的上下限为65%及40%。或取安全限度的中间值55%,最多上下4%或5%。(注12)以空调保持恒湿、恒温的环境,减少温、湿度对数据的损害。

  防虫方面,由于贝叶经的材质是植物,因此可能会因温度、湿度控制不当滋生霉菌或害虫。若贝叶经上有发霉现象,可用棉布、酒精或除霉药剂,擦拭贝叶文字四周发霉处。对于虫害,则可考虑以防虫材质之柜子存放,或放置防虫片等。

  防尘方面,空气中的灰尘易对数据造成损害,因此数据室尽量是密闭空间,以空调系统维持温、湿度及空气品质。

  另外,基于保存绝版文物或长久保存的概念,可在不损害贝叶经原数据的情况下,以影印、缩影、制成投影片,或转以电子型式储存,以利保存与使用。目前国际上有一个计划,试图将泰国所存贝叶经以扫描的方式,保存这些手抄的贝叶,再将扫描完的档案,转换成数据库的形式。(注13)这对贝叶经数据的保存使用,提供新的方向。

  四、结语

  古老的贝叶经陆续被发现,提供佛学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源,今日我们能窥见这古老的文献,不禁为这些保存贝叶者生起无限尊敬的心,因为他们的用心,让佛教的文献能一直流传,虽然科技的发展使贝叶经迈向数字化的保存,但是站在佛教图书馆具有搜集、整理、提供佛教文献的功能,如何让贝叶经能永久保存,发挥学术研究的价值,无论从技术服务或读者服务的立场,都应该研发及重视。

  (本文特别感谢中华佛学研究所图书馆、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佛学数据中心,提供贝叶经管理之宝贵意见。)

  【附注】

  注1: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中国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页10。

  注2:同注1,页6。

  注3:同注1,页6-7。

  注4:释慈怡编,《佛光大辞典》,(高雄县:佛光,1989),页3009。

  注5:水野弘元着,《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图书,1996),页100。

  注6:邓殿臣,<谈谈「贝叶经」的制作过程>,《法音》,51期(1988年11月),页33。

  注7:同注4。

  注8:同注4,页6670。

  注9:山田龙城着,许洋主译,<写本的素材>,《梵语佛典导论》,引自蓝吉富编,《中华百科全书. 五》,页2630。

  注10:罗罗,<西藏现存之梵文贝叶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77: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8年),页235。

  注11:林春美等撰稿,《古物保存.维护简易手册》,(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民86年),页11。

  注12:同注10,页10。

  注13:杜正民,<当代国际佛典电子化现况:电子佛典推进协议会(EBTI)简介>,《佛教图书馆馆讯》,15期(民87年9月),页37。

  【参考书目】

  1. 释慈怡编,《佛光大辞典》,高雄县:佛光,1989。

  2. 蓝吉富编,《中华百科全书》,台南县: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94。

  3. 释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市:正闻出版社,1989。

  4. 罗罗,<西藏现存之梵文贝叶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77: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8年),页235-258。

  5. 罗罗,<再到西藏寻访梵文贝叶写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77:西藏佛教教义论集(一)》,(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8年),页259-276。

  6. 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中国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7. 水野弘元着,《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图书,1996。

  8. 邓殿臣,<谈谈「贝叶经」的制作过程>,《法音》,51期(1988年11月),页33。

  9. 林长华,<奇特的叶书:贝叶经>,《法音》,51期(1988年11月),页33。

  10. 林春美等撰稿,《古物保存.维护简易手册》,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民86年。

  11. 杜正民,<当代国际佛典电子化现况:电子佛典推进协议会(EBTI)简介>,《佛教图书馆馆讯》,15期(民87年9月),页28-39。

  12. 无忧着,<巴利语文字简况及其佛典>,《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22:佛教语言论集》,(台北县中和市:华宇,民76年),页29-36。

  

《佛教特有的非书资料:贝叶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