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戒、供僧、服务、听法、发愿到分享及回向功德的整个过程中已经有无可衡量的善业在心流刻下痕迹。日后,只要内心一回忆起自己曾经造过如此殊胜的善业而生起欢喜心时,又造下无数的善业,就像雪球效应一样越滚越大。而在这些善业当中又有大部分的善业是无尽业,只要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这些业永远都是有效的!只要因缘一具足就会带来果报。居家供养同时也制造一个善缘让亲朋戚友以及左邻右舍亲近善知识、认识佛法、在无上的福田种福的机会,有缘的人因对佛法产生信心而皈依三宝,实在功德无量,远比起只是给予他们物质资助来得更可贵。佛陀教导在家信众除了自己要布施,也要邀请他人一起参与布施,这样不但福报好,人缘佳,随从也多。
有智慧的施主也常藉此居家供僧的功德回向予已逝世的亲属、祖先神明、天神、家里的守护神以及与一切众生。经常做功德又懂得把功德与诸天神、龙天护法、大小守护神、鬼道和所有众生分享的善人,非人也会欢喜的守护他、敬爱他、怜爱他。有天神经常到来的住家是充满着光明与吉兆,住在如是家的善人也常见吉祥事。
『一个有智慧得人应该在他所住的地方供养有自制力、
有德行的梵行者,再将供奉转献予那儿的神明。
神明受到敬爱,也而敬爱他,
并且怜爱他,如母亲对亲生儿一般,
受神明怜爱的人常见吉事。』
《长部·第16大般涅槃经》
居家供僧对维系僧俗之间的和谐带有着深远的影响。透过居家供养,出家人与在家人有机会来个更亲切的交流与互动,僧众因此更能够了解施主的状况而给予适当的教导与安抚,而施主也将能更了解僧众的行持与职责,以籍此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House dāna犹如僧信联系之桥梁,也是有智慧的施主们福慧增长的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在佛陀时代的印度,水源是无价的,无论是村落的井水、住家的缸水、路边的瓮水也好,任何人都不需要经过允许皆可自行取用。所以对那时候的比库来说水是不必经过手授。不过对于热水还是需要手授,因为古印度时代的人们必须通过劳力砍柴或买柴来烧煮开水,所以说热水是主的。然而,对现代社会来说,除了雨水,自来水是有价的,施主也需要以电或煤气来烧开水,矿泉水、蒸馏水等瓶装饮用水都是施主用钱买的。为了谨慎,一些出家众还是会要求即使是白开水也要手授。
[27]亲自施即是亲手非通过他人所做的布施。巴利经典的《长部•巴亚西经》提及亲自施比非亲自施有更大的福报。
[28]细心施是适当与细心准备的布施。譬如布施花,在摘好花后,施主把它们做成漂亮的花束才布施,这是属于有适当与细心准备的布施。若少了细心准备,而只是把摘自树上的花原样地拿去布施,以为只是布施花就够了,这是属于不细心施。一些古代的作者把“sakkacca-dana”和“asakkacca-dana”译成缅甸文时,它们的意思变成是「有敬意的布施」和「无敬意的布施」。这时常误导现代的读者,以为它们的原本含意是布施时对受者有或没有敬意。事实上,「有敬意」在此的意思只是对布施细心的准备而已。
[29]智相应施是在布施时,对于思和布施的果报具有明觉心是为智相应施。若只是纯粹跟随别人做布施而没有明觉心,那是属于智不相应施。在此必须说明在布施时,只是对布施的因果有醒觉心已足以形成智相应施。关于这点,在此必须解释如下的训诫:「每当布施时都必须具备观智,如下:我这施者是无常的;布施之物也是无常的;受者也是无常的。无常的我布施无常的东西给无常的受者。每当布施时,你都必须如此观照。」这个训诫只是为了鼓励修习观智,不可误以为没有观智的布施即是智不相应施。事实上,欲培育观智的人首先必须舍弃我、他、男人、女人的观念,即我和自己的假相,而只是观照他们为名色蕴。接下来必须观照与了解到这些名色蕴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的。若不能分别名色蕴,而只是以世俗的观念来省察「我是无常的;布施之物是无常的;受者是无常的。」真正的观智是不可能如此生起的。
[30]布施时有配以其他合用的物品是有附属品施。例如:在布施食物为主要物品时,也同时布施其他适当的必需品与资具是为有附属品施。若除了主要的食物之外再无其他陪同的物品,那么,这是无附属品施,在布施其他东西时也是如此分别。佛陀有许多随从的这一特相即是过去在行菩萨道时常做有陪施的成果。
[31]善士施有五种。有五种由有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二、布施时充满恭敬心。
三、亲手布施(自无始轮回以来,有许多世我们是缺手缺脚的。今生有幸得以手脚具足,我们就应该掌握稀有的布施机会,亲手去做,省思我们正在善用自己的手来为未来的幸福与解脱而奋斗。)
四、细心的布施,而并非有如把剩下不要的东西丢掉一般。
五、布施时具备了业报智。
还有另外五种善士施:
一、信施:布施时对因果法则具有信心。
二、细心施: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三、应时施:在适当的时刻与情形之下所做的布施。如在用餐的时刻布施食物、在卡提那时布施袈裟、在生病时布施药物。
四、摄益施:布施是为了帮助受者或向他表示善意。
五、无破损施:布施时没有破坏到他人之尊严。
这五种布施都会带来极大的财富。除此之外,信施也会带来清秀美丽的相貌;细心施则使到施者的随从与侍者都很细心及服从命令;应时施的果报则是在适当的时刻带来极大的利益,或者每当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时常出现贵人扶助;由于摄益施,施者在善报来时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于无破损施,施者的财富不会受到五敌:水灾、火灾、国王或政府、盗贼与敌人摧毁。
护持南传出家人之指南
门答咖允许(Meṇḍaka Kappati):
『诸比库,若人们有信心、净信,
他们将金钱放在净人的手中:
「请以此给于尊师所许可的〔物品〕。」
诸比库,我允许你们接受由此〔所得的〕许可的〔物品〕。
然而,诸比库,
我不说〔你们〕能以任何方式接受、寻求金钱。』
《律藏·大品·药篇》(Mv.299)
上座部佛教(南传)传承的法律下出家的修行人只能接受如法必需品的供养,而不能接受和拥有任何形式的金钱,如钞票、红包、支票、现金礼卷、信用卡、提款卡、金银珠宝等。所有受南传比库[32]戒、沙马内拉[33]戒和十戒尼[34]的上座部传承出家人接受金钱、使用金钱、管理金钱、支配金钱或做交易买卖都是属于犯戒[35]的行为。在不持金银学处下,由亲人眷属、施主、无论个人或团体、寺院或道场定期发给的钱作为日常开销,或者作为接引众生发展弘化事业的经费,南传出家人一律不得接受。
如果一位施主拿着一笔资金想要供养一位受南传戒的出家人[36]作为四种资具(即衣、食、住、汤药)或其他如法必需品的等值,為了避免出家人犯戒,最保險的方法就是如果施主知道该出家人的净人[37]是谁的话,那么施主可以直接把资金交给能负责的净人,然后由施主自己或净人向该出家人提出妥当如法的邀请。如果施主不知道净人是谁,那么施主应当先問谁负责当淨人,施主可以问出家人:
+ 「尊者/bhante,请问谁是为您服务的净人?」
+ 「尊者/bhante,我要供养您,请问您的净人是谁
」
+ 「尊者/bhante,某某施主想要供养您如法必需品价值xx元,请问您的净人是谁?」
确知能为出家人处理如法必需品的净人之后,施主就把该资金交给净人,然后再向该出家人提出供养的请求,或者由该净人向出家人提出邀请(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最少一人,无论是由施主亲自邀请或者由净人向出家人提出邀请)。 施主的邀要法可以经由口头邀请,也可以通过书面、邀请卡、供养卡邀请。
在提出邀请时,施主可以说:
+ 「尊者/bhante,我要供养您如法必需品价值xx元,已交代给某某净人。当您需要任何如法必需品時,可以向他要求,他将会供养必需品给您。」
+「尊者/bhante,我已经委托了如法必需品的基金xx元给您的净人,当您需要任何如法必需品,可以向他索取。」
+「尊者/bhante,必需品资金已经由我们交给净人了,您随时可以向净人领取所需的如法必需品。」
+ 「尊者/bhante,您的净人已经受我委托了,请在适当的时候找他,他将供养您如法必需品。」
+「尊者/bhante,我已经把一笔钱交到净人的手中,请您找他领取如法必需品。」
如果施主对一位出家人有充分的信心,他/她可以向该出家人提出终生的邀请,让出家人何时都可以向施主提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要求:
+「尊者/bhante,不管任何時候您有任何需要,您都可以向我索取/提出。」
+「尊者/bhante,如果您有任何需要的时候,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內,您都可以向我索取。」
+「尊者/bhante,在任何时候,如果尊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我提出,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将尽能力满足尊者的要求。」
**虽然施主曾经向一位出家人提出终生邀请,但还会随着当时的因缘而改变。当出家人发现到该施主已经陷入经济问题或信心动摇时,即使他曾经提出终生邀请,除非是非常紧要和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上出家人是尽量不向他要求必需品的。
+「尊者/bhante,我要供养您四资具,您随時可以向我索取。」
** 这种邀请法只是限定四资具(即衣、食、住、汤…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指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