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假胜义两种。真胜义谛: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二谛一味,不分二谛的了义见解,唯依甚深之般若智慧方能通达,乃为超离四边八戏之究竟修法。假胜义谛:是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分开二谛、暂时的单空修法。菩萨于出定时,虽然仍有二相,但已灭尽了实执分别心,第六意识已经转成了无漏的智慧,不会生起三轮实执。然因能所二相仍有,故亦能见闻,虽有见闻,却无实执,如同镜中影像现而无有自性,没有毫许堪忍的实体。诸法本来无生,离一切戏论,因此绝对没有任何行相的执著,诸如谁是能割者,谁是被割者,以及割截的方法,悉皆了达为如梦如幻般之假立显现。实际诸法本来无生,能割所割本不存在,又有什么不能安忍的呢?因此无论众生怎样割截大菩萨的身肉骨节,他总是那样泰然自若地忍其所忍,毫无执著。
子贰(依世俗修法)分三:一、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二、观忍度功德而修忍辱;三、共同结尾。
丑壹(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分四:一、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二、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三、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四、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寅壹、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在名言修行的过程中应以智慧观察,认清是非、善恶、功过而善加取舍是甚为重要的。以忍辱来作为善护功德之根本,如是以理观察时尚应了知,倘若别人对你已作损害,因而对作害者生起嗔心,这样嗔他对你已作之损害岂能消除?比如一个人怒气粗暴地剁掉你的指头,这时你因受到损恼迫害、身心苦楚而于对方生起猛烈强大的嗔恨心,如是生嗔若能消除剁掉指头的损害,亦属可以,但你在嗔恨他时,仍然不能消除你所遭受的损害,连少分亦不能消除,这样无济于事,失去的指头无法复原,连心的痛苦亦不能减少丁点,是故嗔他非但于今生毫无意义,且与后世的利乐亦必成相违之处。既然嗔他是损人不利己之事,则有智之士修习安忍又何尝不可呢?
虽然胜义中一切诸法本来无生,但于世俗之中缘起和合时,显现仍然不灭。一切善恶苦乐之差别皆由实执分别心所生,因而不但形成了轮回的束缚,且于轮回中亦即受苦无期,萨饶哈尊者云:“虽芝麻许执,其时唯生苦。”唯有忍辱是嗔恚心最有力的对治法,如云:“三毒烦恼等重病,良药般忍能治愈。”是故当知,在整个世间中最难行的莫过于忍,最恶毒的莫过于嗔,善护功德最大的方便亦莫过于忍。《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若不修习忍辱,将会导致前功尽弃的严重过患。佛经中亦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因此我们在知道了嗔恚实执心的严重过患后,当以理智来善加安忍是极为重要的。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怨家也共和。”其实安忍并非仅为三地菩萨所应行之法,而是一切修行者能善护前积功德之根本要素,故当遮止嗔恚之心,增强忍辱之力,是至关重要。《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又云:“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应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由此可见,忍辱对善护前积功德与增上前所未有之善根皆有一定的必要。布袋和尚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寅贰、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若于现世身中,遭受怨敌割截身肉等极大痛苦,当知是由自己往昔所造杀生等罪业,曾于地狱、饿鬼、傍生三恶趣中感受过无可言喻的极大痛苦,而今感受的仅是所余之等流残果。既许受此最后残余之苦果就能永远灭尽往昔生中杀生等罪业,自应欢喜地承受最后的余报,云何复起嗔恚反而加害于他呢?若不明白事理的真实原由,反而怨天尤人,以嗔恚之心去报害众生,更加会引出当来远胜于现今小苦之巨苦种子,则就呜呼哀哉了。
其实若能回归到因果的规律上来分析、观察,则于所遭受的一切损害皆能忍受,并毫无怨言。我们之所以现在遭受他人残害,那必定是往昔生中残害过众生之果报现前,因为种了善因,必定会得到乐果,种了恶因,必定会得到苦果之故,的确是因果毫厘不爽。世间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为因果规律,如云:“祸福无门唯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因此今生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与痛苦理当甘愿承受,何能怨天尤人呢?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顿巴格西曾请问至尊上师:“当有人加害时该怎么办?”尊者答曰:“要息嗔。”仲顿巴又问:“当有人前来杀害时该怎么办?”尊者答曰:“应该观想是你前世杀害了他,这才有了今生以命抵命的果报。”如《入菩萨行论》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又如达摩祖师在《入道四行观》中云:“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嗔,为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人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实际上众生皆为我们修行的有利对境,因为依靠众生的违害,可以消除前积罪业,又依众生之害而修习忍辱,可以增上很多前所未有之殊胜功德,佛经中常说:上师三宝是我们的福田,父母为恩田,众生则为悲田。故为免受诸苦,修积殊胜功德,应该具有大菩萨的胸怀,以悲忍之心来包容一切众生,欢喜接受众生为我们消除业障的一切损害,应该认知众生乃灭除重苦之增上缘。如理思维则知众生之恩德无量,因为以彼作害为缘,能消往昔罪业,故恩从中来,若无众生,就无法圆满成办忍辱波罗蜜多。如果连世间诸苦都无法忍受,且以无明嗔心去损害众生,则堕落恶趣备受巨烈痛苦之时又怎能堪忍呢?又《入菩萨行论》云:“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故应安忍现在所遭受的一切苦害,破除无明嗔恚之心,以此才能灭尽三恶趣之苦因。当知凡是不欲轮回诸苦者,唯有解脱生死束缚后方使诸苦永尽。若不修习忍辱,依嗔恚之心自甘堕落而备受重苦者,乃为最极愚昧不善之举,甚为可怜哀哉!因此我们无论在遇到什么违缘与苦害之时,皆应理智地修习安忍。所谓的忍辱,必有一个引生嗔恚的对境,凡是生起嗔心,无论有理无理均有一定的过失。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曾教诫众弟了时说:一般老年人的嗔心较为严重,若不善加注意,则将摧毁为往生极乐世界所修积的资粮以及毁坏三乘戒体。诸如损害众生、毁谤佛法与传法上师及同行道友等均由嗔恚心的过患引起。按大乘经教而言,生一百次贪心不如生一次嗔心的罪业大。因此刹那亦不能忘记的是观察嗔恚的过失与忍辱之功德,此教言念念不忘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忍辱亦是消除累生罪业的一种善巧方便。世间人亦有“一忍百胜”的说法,如云:“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又有大德云:“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祸害,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为慧之碍,欲求福慧两具足,第一妙法是忍耐。”倘若不忍反起嗔心,非但因果循环终无了结,且于现身之中亦会受苦无量,比如有些人,首先因一点小事而争执,逐渐扩大范围,情节恶化后双方都失去理智,而导致互相残杀等事例亦屡见不鲜,这里繁不赘述。当知这些都是不必要发生的事患,若其中一人较为理智地修了忍辱,这一切争执亦就会烟消云散而不复存在了,绝对不会有这些痛苦的后患出现。所以的确是“一忍百胜”。
寅叁、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
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若有异生菩萨嗔恚异生菩萨,则于百劫之中所修积布施、持戒所生之福德资粮,一刹那顷皆被顿时摧毁,所以嗔恚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再无其他任何罪业能超胜不忍而引来之过患力。然而唯依忍辱方能遣除嗔恚烦恼,其烦恼之力不可能遣除忍辱,如同药物可以治疗疾病,疾病之力不可能毁坏药物一样。
以下从生嗔的对境、能毁的嗔心、所毁的善根、如何毁坏四个方面详细辨析颂词的含义。
一、见道以上的圣者已经具备了法无我空性的智慧与殊胜的善巧方便等,故永无生起嗔恚之心。因而此中所说之菩萨并非见道以上的圣者,而是加行道与资粮道中已发世俗菩提心之菩萨,以彼不具圣者之胜妙功德,不能强有力地善伏自心故。然于《入菩萨行论》中引用《宝积经》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施,供佛善逝子,一切善功德。”是说菩萨于菩萨生起嗔恚心,将摧毁千劫之中所修积的善根。本论中又引《曼殊师利游戏经》说:“曼殊师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即是说菩萨于菩萨生起嗔恚之心,将摧毁百劫之中所修积的善根。此二论引述之教证虽然说法略有差别,但其实义却无相违。因为《入行论》中所说是指异生的下者菩萨对上者菩萨生起嗔恚心,毁坏千劫善根。而本论所说是指异生之上者菩萨对下者菩萨生起嗔恚心,摧毁百劫善根,故只是上位对下位、下位对上位之差别而已,以上述二经的教义能如实成立。若是普通凡夫于菩萨生起嗔恚心,佛经中说:其罪业如大海之水不可计量,何止摧毁百千劫的善根呢?如果是未得授记之菩…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