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08

  ..续本文上一页萨,以嗔恚之心与已得授记之菩萨争斗,则应随彼恶心之念头,有多少刹那的数量,而应毁坏多少劫数所修积之善根,将来感受的痛苦亦是量不可言,纵于彼苦获得解脱,尔后尚须在很多大劫中,重新披上誓甲,精勤地发露忏悔,多门修积资粮,才能清净如是罪业。如《般若摄颂》云:“若有菩萨未得记,嗔恚斗争得记者,随彼恶心刹那数,重经尔劫披誓甲。”又如《入菩萨行论》云:“如是博施诸佛子,若人于彼生恶心,佛说彼当住恶趣,长如所生心数劫。”

  复次,倘若能嗔、所嗔俱非菩萨,彼二互为生起嗔恚之心,亦能毁坏善根。如《集学论》引用《一切有部经》云:“诸比丘,见此比丘发净信心,以一切支顶礼如来发爪塔否?白言:大德已见。诸比丘,如此比丘随身所覆下至金轮八万四千逾缮那量,尽其中间诸尘沙数,今此比丘,当得千倍转轮王位。”乃至“具寿邬波离顶礼世尊,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说此比丘,修积如是广大善根。世尊!如是善根,由何令其微薄、损减、乃至永尽。世尊答曰: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互生疮疱,我不见彼更有福德。邬波离,由此能使如是广大善根微薄、损减、乃至永尽。邬波离,由是当知于诸枯木尚不应起损恼之心,况于有情之身。”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本即能引生圆满善果,今以嗔恼令其微小;本能长时引生妙果,今以嗔恼令其短少;非坏一切果是下品尽,言损减者是中品尽,言永尽者是上品尽也。

  二、摧毁善根的嗔恚烦恼,并非微小,亦非一般的恼怒之心,而是极为猛厉的嗔恚烦恼。虽然微小嗔恼亦会有一定的过失,但非如猛厉嗔恼那样严重有力,格鲁派的根索仁波切在《入菩萨行论广释》中亦如是所说。

  三、以嗔恼所摧毁之善根,有些论师说是福德资粮的同分,即出离心与菩提心尚未摄受而转生人天善趣之暂时善根(为同分),已被摄受之善根,则不会被坏。有些论师说是三类福,即施类福、戒类福、修类福之前两种。又复自宗、他宗的诸多论师说:所毁坏的善根应属福德资粮,并非智慧资粮。然其福德资粮亦不一定皆被嗔恼所坏,如以出世无漏的殊胜智慧所摄受之施、戒等福德资粮,就不会被摧毁。尚且福德资粮中的忍辱波罗蜜多之善根是嗔恚烦恼直接的对治法,不但其善根不被嗔恼所毁,且于忍辱度以上其余七度之功德亦不被嗔恼所毁。除此上述(无漏智摄受、忍辱度精进等七度的善根)三种以外,所积资粮与所修之福德,皆易被嗔恼所摧毁。如此所坏之善根,在《入菩萨行论释》中说:是布施及供佛等所产生的福德资粮。本论则说是布施及持戒所产生的福德资粮,扎雅阿楞达论师在释论中亦说是福德资粮。若尔,《集经论》引用《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得菩提其不尽。”又《华严经》亦云:“如有药汁名诃宅迦,其药一两就能将千两铜铁变成真金,非千两铜铁能转变此药,如是一切业恼之铜,亦不可能转变菩提心药。”因此真实菩提心及其摄受之善根,以及回向菩提之善根均非嗔恼所能毁坏。宗喀巴大师对此答曰:此说非尔,因为本论与《入菩萨行论》, 中皆, 为讲, 述异生佛子互生嗔恼而能摧毁之善根。扎雅阿楞达论师亦说:“能毁坏菩萨大士之善根故。”上述两个佛经教证的内容, 前引《慧海请问经》是说生果无尽,非说嗔恚不能使尽。如《入菩萨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后引《华严经》是说依靠菩提心后,就能断尽惑业,惑业则不能断尽依菩提心修后所生的对治法。此外传承上师的教言中说:以发菩提心受持之善根和以菩提心受持而回向之善根,皆不被嗔恼所摧毁。《入菩萨行论》亦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又云:“菩提心如大勇士,摧灭烦恼之怨敌,护送行者到彼岸。”此理如是所说也。

  四、复于毁坏善根之义:有谓是毁坏诸善根速能感果之功能,令其迟缓,尔后先令产生嗔恚之果。并非是说纵遇缘时亦不能产生善业自果,因彼世间道尚不能断所治种子,则诸烦恼定不能坏善业种子也。破曰:彼因不定,异生凡夫若以四种对治力而行真实忏悔不善业后,虽非断尽不善种子,但尔后纵遇缘时,亦定不感异熟果报,因为证得加行道顶位时无邪见、忍位时不堕恶趣故,虽非永断邪见种子及恶趣之因,但纵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堕落恶趣。又如《俱舍论》引述佛经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无论任何善不善业,凡是先成熟者,必定会遮止余业暂时不能成熟。是故仅由此义,不能安立为毁坏善根或断不善业。经论中实际的意义亦未作如是所说,凡是强有力之不善业,皆应说为能毁坏善根者矣。虽然嗔心的罪业极大,以致不可计量,但若能具有真实的悔悟之心,认知利患之本,精勤的依止四种对治力而发露忏悔,亦能断除罪业之报,因为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清辨论师于《掌珍论自释》中说:“以四力净治不善,以邪见及嗔心坏诸善根,后纵遇缘亦不能生果,如坏种子,遇缘亦终不生芽。”又所坏之善根,并非是起嗔心的当下之际就令善根消失,因此通过忏悔可以将感果之力毁坏,因若无力,则就不可能生果。如是破坏之相约有两种,一是坏速生新道之功力,二是坏感生善果之功力。由此可见嗔恚心的罪恶苦果之重大,是其它任何罪恶苦果所不能及。《大智度论》云:“复次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故首应认知嗔恚心的违害性,尔后善加调伏自心相续,以忍辱作为对治嗔恼而修行的标准是至关重要。

  嗔恚不但是没有义利,且会招致诸多严重的过患。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云:一般世人在遇到怨敌时,就会常作是念:我如果不消灭怨敌,他定会伤害于我及我的亲友等,故我要彻底消灭这些仇敌,因而与仇敌拼杀等造成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悲剧事例,使之冤冤相报,结恨转深,难以了结。是故作为修行者,应该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凡事当以忍辱来对治自己的嗔恼之心。憨山大师醒世歌中云:“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必论短长,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在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的敌害违缘,如果欲将这些外敌完全降伏,才能圆满安忍度,不要说我们凡夫异生做不到,就是导师释迦世尊成佛后,仍有很多人、非人、邪魔给他造种种违害。如果说圆满安忍度的标准,是将嗔恨的对境全部清除,那就会有佛陀尚未圆满安忍度之过失,这是谁亦不敢承认的。因此,所谓的忍辱,关键在于有否正知正念的理智来降伏自心,以悲智双合而修习安忍,坦然自如地忍其敌害等一切违缘,对此非但不动少许嗔心,且以慈悲心去关照、哀愍一切众生,才能真正的圆满忍辱波罗蜜多。

  寅肆、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

  不忍令速堕恶趣。

  该颂讲嗔心致使肤色不美,相貌丑陋,尚且引来很多非法等不善行为,以及辨别是理、非理的智慧亦被烦恼所劫夺,若不善修忍辱者,待身坏命终之后,将速令堕落恶趣感受诸多痛苦。

  不修忍辱而引起嗔恚心的过患可以略概为四种:

  使色不美:此色是人的容颜面貌,一个人的容貌、肤色美丑皆与有否嗔心很有关系,因为易动嗔心者,顿起无明大火,面貌勃然变色,横眉冷目,两眼圆睁,人见人畏,见而避之。来世感生毒蛇之中,虽然五色斑斓,但使人见而生畏,恐惧其毒。后生人中,亦会肤色不美、五官不正、诸根不全,连自己的父母亦不喜见,何况外人。《本生经》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仍不美。”

  引非善:善是自利利人之道德行为,非善是损已损他之不道德行为。易动嗔心之人,心怀恶意,刚不仁慈,暴戾狠毒,故以作恶为本,经常侮慢父母宗亲,毁谤师长,斗争道友,损害残弱,祸国殃民,甚至诽谤佛法,造无间重罪等引来诸多不可爱乐之事。

  辨理非理慧被夺:人之所以能辨别是非、邪正,完全是智慧的作用,如果能辨别理与非理的智慧被嗔恚烦恼之怨敌所劫夺,则致不辨是非、善恶,不知正确取舍,而迷盲一切学处,这样随恶心所作之一切行为均违佛经教义。《大智度论》云:“贪嗔痴所作皆为恶业。”本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理,与此相反则为非理,但往往被无明烦恼之业风所鼓动而失去理智的很多人,以嗔恶之心去造杀人放火等伤天害理之种种勾当,却一点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反而固执己见、不见已过,还自以为是,由于嗔恼一起,青筋暴出,血贯头脑,冲昏理智,失去取舍之能而胡作妄为。

  不忍令速堕恶趣:由于不忍之嗔恶心而胡作妄为,造种种恶业,以此罪业待身坏命终之后,速令堕落恶趣感受极大痛苦。上述四种过失,前三种属于现生恶报,后一种属于来生恶报。虽然前一种有提到来生感毒蛇身,这是恶报于地狱中获得解脱后之余报,摘要而顺便略为说之。

  此外,嗔恚还有令心不安、亲友乖离、失坏名利等过患。《入菩萨行论》云:“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本生论》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仍不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