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构成,是假立显现的,在胜义中单空亦是无生的,故应不离空执、不散一心而修习。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手中赐佛论》中云:“抉择一切轮涅即是心之变化,心从何处来,住于何处,往何处去,如是观察而抉择粗物质为微尘,微尘为无分极微尘,无分者抉择为无基,如是决定无生、无灭、无住。又观察心是不是形、色、声、香、味、触,何者亦不成,明知许亦除名言外无法得到实有及有所缘者。”全知麦彭仁波切亦云:“外观远处百种法,不如唯观一心胜。”
一般来说,初学者往往苦于心念无法得到安住,特别是在禅坐时烦恼更多、更猛,或心中渺茫一片,以致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等更是茫茫然。烦恼心虽是行者最大的怨敌,并日夜奔驰不息,忽上忽下,根本无有定准,使得身心全无自在,无法得到宁静,但有一个窍门,若能了知实执的本性是空性而如是坦然放松,这样久久修习,渐渐地就会消失执著的烦恼心。相对一般凡夫人来说,分别念极其深重,很难令心即时安住,所以初学者在修行时应当依随次第,首先观察修、中间观住轮番修、最后才安住修。
观察修的基础,即是闻思经论的能破教理。若不如理闻思、不具备闻思的智慧,则使心中茫然恍惚,怎能谈得上行持遣除疑惑之观察修呢?若无观察,定解无从生起,若无定解,则无从起修,无修则根本不能遣除烦恼痛苦。因此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资粮道时最为注重的就是闻思经论与观察修。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云:“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观察引定解,若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习,如灯定解之相续,能破颠倒分别念,对此应当常精进,若离又复观察引。初时观察极关要,若未引上善观察,怎能生起胜定解?若未生起胜定解,怎能灭除恶增益?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怎能灭尽恶痛苦?”一般初学者通过观察修引生正见后,在入定时虽有定解的觉受,然于出定位中仍须对此数数忆念,否则相续中会重新生起与世间普通人无别的分别执著。宁玛派大成就者荣素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云:“比如铁块在火里烧得通红,一旦离火极快变黑,初修者亦复如是。”一般来说,不具正见定解的初修者入定时间不宜太长,否则易落无记状态,导致智慧不能生起并感旁生恶道,最善亦不过无色界寂止,非为究竟,这样内沉外散的空耗了时光,对真实修法不仅毫无助益,亦将形成真实修法的障碍。莲花生大师等在很多修法仪轨中说:“初修禅坐时宜短,座数应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时持,如是久修定有益。”亦就是入定时安住片刻即出定,再于修积方便资粮或重新忆念定解后又复入定,如是轮番而修,最后至此定解勿须刻意观察、忆念,无勤而任运的生起时,应当一心安住修。
由于安住定解特别重要,故当再次强调如是修要。虽然俱生我执的分别心是三界轮回的苦源、一切损害的基础、诸善恶业的根本作者,但分别心亦是刹那变动、生灭无常的,无论是生起烦恼心还是悲心、信心等,正在变移的分别心于胜义中本来就是无生空性的本体,对此无有任何怀疑而确认。如是通彻了认后,即便是一千佛尊、一百位大成就者亲临汝前说:“心之本性非为无生空性”等句,自己亦根本不会因此而有所动摇或刹那生疑,已经具有了非常稳固的定解故。日后修行时就忆念、安住于此定解中,若有稍离定解之时,又复以理善加观察,重新引上定解而如是安住,或观修上师瑜伽,勇猛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他相续为生起真实定解而积资净障等,依此修法证悟心的本性极为稳妥易便,故应数数勤修。若未了达作者分别心是无生空性的本体,则不但是修显宗,即使修密宗亦无法如实证悟。总而言之,初学者在修习单空时,应当了知一切现法,犹如星辰现于大海,或如镜中影相般不应分别执著。如是摄持分别心不于外散,亦不安住于实有的执著中,唯以不离空执的定解安住于诸法空分之总相上修习,如此单空之修法极为重要。平时对此亦应数数观修,经常忆念如梦如幻般假立的世俗缘起法,这是修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殊胜途径,亦是法王如意宝在为众弟子传讲单空修法时的殊胜教言,故至关重要。
二、菩萨入定的般若大空性修法(亦即中观应成派一开始不分二谛着重抉择离戏大空性之修法):《佛子行》云:“一切现相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此颂将大乘的唯识与大中观的正行修法作了全面的摄要。颂中第一句概述了随理唯识的见解,二句主要概述了大中观最了义的见解。三、四这两句归摄了大乘修法的关要,即凡夫面前一切显现介绍为分别识,分别心的本性介绍为般若大空性离一切戏论的正见。如是安住此见解、远离二取戏论、不作意而修者,乃为大乘佛子的殊胜修行。
《定解宝灯论》云:“一者远离四边戏,至于圣者智慧前,一切见为无住故,自然消尽诸执境,明空犹如望虚空。”在圣者出世无漏的智慧面前,一切见为无住的缘故,自然消尽一切执著的对境时,犹如放眼万里无云的晴空无杂丝毫云翳一样明明朗朗。这是修行中最为殊胜的甚深密要,无论是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禅宗顿门、华严宗等时,皆应以此来观照自己的内心相续,切莫向外攀缘或于分宗别派上打转转而妄立门户之见、宗派之诤。修习大中观的正行精要即是证悟实相,如是无念安住者,既不作意亦不执著任何法,任何法亦不忆念,于甚深的定解中极放松而坦然安住,胜义非意境故。《华严经》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况能示,如是善逝子诸地,亦离心识之行境。”
“胜义非意境”可以引用下列教证与诸大成就者的教言足以证明。如《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于微如毫端之名相生起执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大般若经》云:“大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任何法皆无相、无忆念、无作意。”《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善哉!善男子!修习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住,无能过于彼者。”《般若一万八千颂》云:“善男子!汝来吾所,应修般若波罗蜜多,勿观诸法,勿住一切。”《梵天思益请问经》云:“诸法之法性,于彼修持时,正念非作意,故说平等性。”《摧毁业障经》云:“若于空性生执著,即成证悟之障碍。”大乘诸经教中皆如是说。莲花生大士云:“耽著明显者,生于色界中。”龙树菩萨在《中观无生宝藏论》中云:“不作观察不思维,不改自性坦然住,未造无生大宝藏,此乃三世诸佛道。”又云:“分别不假立,极为不住意,无念非作意,敬礼无所缘。”又于《中论》中云:“佛说空性见,能除一切见,谁若执空见,彼等无可修。”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月称论师云:“破立二者俱应破,于真实中无破立。”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云:“尔时自心不住一切法,不分别一切法,不思维一切法,不住一切边,心识不住于任何法性,当修一切皆非也。”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习次第中云:“因此于圣教中,生起不忆念、不作意,是在真实妙观察智之前行后。以真实的妙观察智才能生起不忆念、不作意故。”阿底峡尊者在《中观窍诀修法》中论述安住法界本性时说:“什么亦不安住,什么亦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戏论皆寂灭。”大智成就者噶玛乔美云:“今当内观自之心,观心不见无实有,见彼性中坦然住,余无妙法大手印。”遍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二十品的自释中说:“我的无等大恩上师说,“解说自生智慧,即以比喻无法表示,其超离言思之本性,自醒自明,犹如清净无动之大海,明现而无有分别,犹如日月,远离一切偏袒、戏论,犹如大虚空,寂灭心与心所戏论、自证自体之法身大手印。”此(自生智慧)亦即大圆满、大中观、六字加行之精要,道果之本体,寂灭一切戏论之息灭法,实相义之般若波罗蜜多,我自己通过修行亦有一定的觉受,并于诸经续中亦如是善见过。”
在修法要旨中尚应了知的最胜关要,即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云:“彼时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视前虚空,必得坚定之深解。”虽然自己的心时有起心动念,但在起念的同时,认知其本体空性,直接看视前面距离十二寸的虚空一样,必定需要安住于此甚深定解中而修习。同样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菩提善道》中云:“如虚空之空性修法,身体如山王般毫无动摇,依毗卢七法而坐,根门不灭自明如清水池中的月影般安住。无论显现任何法,心不住于此显现上,而以看式要诀令自心安住于无有内外、清然、彻然之空性上,依此可证悟诸法如虚空般无阻碍之空性。”又云:“观察能衡量境与有境之心的自性以及过去、未来、有实、无实、生住去、形色等。结果寻而不得任何一法时,于无依、无执之识中放松而安住。依此可证悟无我、无我所之空性。”又云:“显现任何法时进一步观修,发现全部毫无踪迹地变得空空净净,于不作意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安住。(前面是观察分析之空性,此处是外境自净之空性。)”又云:“如是观修时,所出现的觉受与安住之心的善念恶念、净现、迷现等,在无依大空性、法尽大离意、无偏大平等、离基大宽广的境界中全部是一味一体,不执著任何法,不分别一切法,不询问任何人,不依赖一切处,应斩断傲慢与希忧之藤,而趋入法尽大离意之境界中,并且将这一切决定为本来大无作之法界,从中不退转。”又云:“普贤不可思议智者,尔时身不动如山王,言不语如喑哑,心不执如虚空,如是安住故,何者亦不作意之空性者,即是普贤佛母之法性了义智。”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与全知麦彭仁波切、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等众多大圆满的窍诀教言中,皆有如是空性相同的殊胜修法…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