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98

  ..续本文上一页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大般若经·随喜回向品》中说:初发心修学大乘的菩萨,于彼不应直说一切空性深义,因为彼等闻受后,非但易于忘失,且易生大惊怖、疑惑、不信,甚至毫无理由地妄起谤法之心,彼者虽有少分前所具有的信敬、爱乐等心,但亦被这突如其来的事端所摧毁,故于这类众生,首应以大悲心令其信解因果,多说修积功德等方便法,少说空理为妙。又如《中论》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显句论》(又译作《明句论》)释此颂云:“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要不堕于增益胜义边,知唯无性乃能有业果。”如果闻受空性却未能真实理解空义的弟子,然于上师具有殊胜信心,亦可听闻空性法要。彼经又云:“若人精进,常修慈悲,不惜身命,乃可为说。”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云:“若闻而未解,或解而无彼相状,虽暂不知是否堪为甚深法器,然若不违善知识之教诫,亦是堪植通达空性功德之法器也。”又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云:“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马鸣菩萨亦云:“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说惠施等,令彼善心调柔已,次示修习空性理。”

  是则云何能观知契应空性的法器呢?一般而言,具有神通的上师们可以直接观察弟子相续中的发心如何、对上师及法有否信心、对众生有否大悲心、是否为利众生而发心修证佛果等,圆具如是条件者,可为传授大乘法要。若无神通者,无法现量了知弟子相续中的发心,以及宿世有否修过大乘法等,鉴此应以比量推知。可以从他的外相行为来观察测知而作相应的判断。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对大乘法具有极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一旦闻受到空性的深义时,自然会显露喜出望外、乐不自禁、眼泪自流、汗毛竖立等特征,如同有缘的弟子多年以来寻求自己有缘的上师,一旦荣拜上师之时,求得上师的加持,内心定会自然激动、喜不自禁,外现热泪盈眶等相。

  概括来说,在大乘中有主依大悲等方便来苏醒色身种姓与依空性智慧来苏醒法身种姓两种。前者是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大悲心,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等方便来苏醒大乘种姓。后者在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般若空性,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来苏醒大乘种姓。以此苏醒大乘种姓的因由,则知有者会有眼泪直流、汉毛竖立等相,有者不定有此相。在前行中虽有侧重悲、智的反体不同或轮番等修法,然一旦趣入真实正道后,则智悲双运一味而修。简要言之,苏醒色身种姓主要是依靠大悲心,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广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苏醒法身种姓主要依靠空性智慧,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深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在《经观庄严论》《宝性论》、《宝鬘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疏》中亦如是说。这是依靠比量来论断的殊胜法器。如佛经中云:“如见烟因推知火,水鸟亦复推知水。”

  癸贰(于彼宣说空性生功德而劝闻)分二:一、生世俗方便之功德;二、生胜义智慧之功德。

  子壹、生世俗方便之功德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彼诸契合大乘空性深义的法器者,闻受空性正见后,非但不起少分颠倒邪执,而能绝对信解大乘教法,依此如理修习后,必定随生世俗谛的诸多方便功德。本论自释云:“彼器闻受空性正见,如获宝藏而一心善护、不令失坏。”为令空性正见稳固,以致余生中亦不被退失,更加具足修习空性的条件与机缘,应该常时能正受安住于净戒之中。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数数地勤行布施、修习大悲心,并以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为根本来成办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事业,将自己所造的大小善根一并回向于大菩提道。由于甚深空理乃大乘善知识所开示之法,是故复能恭敬诸大菩萨。

  修学大乘教法的弟子已苏醒了自相续中本具法身智的种子,闻受空性而生起正见时,如获至宝,为此心里特别欢喜,如善护宝藏般谨持不令失坏,无论遇到什么违缘皆能勇于遣除,以不共欢喜的信心令通达空性的智慧更为增胜、稳固以至究竟圆满。因而作如是念:若毁犯戒行,必将堕入三涂恶趣,导致甚深空性的正见因此而间断,故为增上修习般若空性的顺缘,应该严谨善护净戒,受持清净戒律。《大般若经》云:“应净修持身语意戒,何以故,为欲引发闻思修故。”又作是念:纵依净戒功德,生为善趣人身,但衣食、处所等极其平凡,甚至短缺,由此常时为寻求生活所需而奔波忙碌,亦成闻思修行空见的违缘,是故为此修行增上顺缘、具足应需条件,当于前述福田、悲田等广行供施,修积福德资粮;又作是念:如果仅修相似空智,不具为利众生的大悲愿心,仅属小乘修法,如上所述以大悲心摄持而修习空性方能引生佛果,故为现前甚深智慧,应当恒时以修习大悲菩提心为根本;又作是念:若不修习安忍,一旦生起粗大的嗔恼之心,不但会导致前功尽弃的过患,且由嗔恚之力堕落恶趣,恒时感受无量痛苦,因而无有机会修习空性,故为增上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顺缘,应当尽力修习安忍。复为利益度化无量众生,应将自己的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若不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若以悲智双运而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那么一切善根皆成无尽宝藏——妙菩提果之因。一切回向中,又以三轮体空所摄的无相回向最为殊胜。

  此处尚应了知,末法时期的众生并非全凭自力而今有此闻思修学大乘教法的殊胜机缘,实际均赖于往昔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心将自善根回向菩提之他力,才促使吾等具备了如是殊胜的法缘。这样随行圣者足迹的修行人,亦应以悲愿菩提心将善根回向菩提,以此将能促使未来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极大利益。

  又见小乘圣者及外道者皆不能以自力象大乘菩萨那样宣说缘起性空的甚深真理,唯有大乘菩萨以胜观智慧体悟法性后,方能如实地宣说,因而对大乘善知识由衷起敬。《胜思维梵天所问经》云:“外道之人,依粗无智,是故不识无我体相,自他身中,执著有我,声闻分知无我,法相复有不知,是故名为中无智暗。”如是获得空见的大乘行者,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愿极其敬重,此乃最应称赞之处。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虽然本论颂文的字句上直接讲述了诸菩萨,但实际上亦包括了佛陀在内,原因是学法弟子需要趣入大乘菩萨道修行后,才能证得佛果故。

  此说随生世俗之方便功德,目的亦为生生世世中能得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顺缘,最终息灭轮回诸苦,成究竟佛智。正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子贰、生胜义智慧之功德

  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若能善巧了达甚深、广大教理的诸大士夫,则于异生位中速能修积深广的福慧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当得极喜地、生起胜义智慧之功德。凡是欲求彼者,应当闻受甚深法义,从而精进修习此道是至关重要的。

  大乘空性的契机者,不但能了达中观深要、生起胜义智慧,且能勤于修积世俗谛的广大资粮。在大乘显宗的资粮道时,一般是以闻思的智慧来相似地抉择胜义谛空性,在加行道时则以相似修的智慧来修习胜义谛空性,至此于大乘见道已是相去不远,速能到达极喜地之彼岸。因此月称论师说:如是法器应该闻思广泛抉择第六地修道中的甚深空性。又于《中观四百论注释》中云:“若极爱重自性空论,当修彼顺缘门,凡是能于空性增长净信者,当如是行,又由悲心故,欲报佛恩故,欲令自身正法离诸障碍因缘,故难行当行,难舍应舍,以四摄事摄受众生,于正法器尽力宣说此正法教。”如果尚未如实了知根器差别者,当为宣说因果不违缘起之法,令得信解。通过闻受教法,令法器成熟后,再为如实地解说空性真理。《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欲成诸法器,断一切烦恼,常趣入真空,众事无难证。”首以胜义理论抉择中观正见,在正见的基础起修,则能获得二谛中暂时与究竟之一切功德,以至增上、圆满、究竟。又云:“善修真空观,勤学诸善法,供养一切佛,速当成佛果。”

  如果传法上师确知闻法者堪为法器,为之如理宣说,所获福德无可计量。如《宝施童子经》云:“曼殊室利,若诸菩萨无善巧方便,经百千劫修行六度波罗蜜多。若复有人闻此正法,生疑心者,所得福德尚多于彼。何况无疑而正闻及以书写、受持、讲说、为他开示。”《金刚经》云:“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恒河之中所有沙数,设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沙宁为多否?善现答言:甚多世尊,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善现,吾今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恒河沙数等世界,奉施如来,是善男子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否?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现。世尊告曰:若复有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广为他说,所生福聚甚多于前。”《如来藏经》云:“假使众生具足彼等,若能悟入诸法无我,信解诸法本来清净,则彼众生必不堕恶趣。”《降魔品》亦云:“若有比丘了知一切诸法最极调伏,了知众罪前际性空,则能灭除犯戒忧悔,令不坚固。于无间罪尚能超胜,况犯轨则尸罗微细邪行。”《未生怨王经》云:“诸造无间罪者,若能闻此正法信解修行,我不说彼业,是真业障。”彼诸教证皆已明说,于彼空性深义若能传讲或诣闻受,以及在其余时中信解思维甚深法义必定能获得无量功德。然而于此尚需具备清净发心与不颠倒妄说这两个条件才能获得所说的此等功德。发清净心者,是指不贪恋名利等世间八法;不颠倒妄说者,是…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