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199

  ..续本文上一页指不颠倒理解以及解说大乘经论的所诠义。若具二过或其中任何一种,皆能障碍无量功德。上座世亲菩萨云:“故若破例说法,及心杂染,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说法者,失坏自身大福德聚。”即说法者与闻法者皆应发清净心,与无倒理解法义是至关重要的。

  壬叁(所讲之法)分二:一、以理证抉择空性;二、空性之分类。

  癸壹(以理证抉择空性)分二:一、以理抉择法无我;二、以理抉择人无我。

  子壹(以理抉择法无我)分三:一、以理破自性生;二、是故以理成立唯一缘起生义;三、认定以理观察之果。

  丑壹(以理破自性生)分二:一、二谛中破四边生;二、如是破者妨难。

  寅壹(二谛中破四边生)分三:一、立誓略说无四边生;二、于彼以理广说;三、如是成立义故结尾。

  本品主要是从般若经与《十地经》的教义来进行阐述以理论破析四边生、抉择法界般若大空性的。一般是在第五地时现见道谛,至六地时才趣入十种平等性,故十种平等性唯于现前地时方能通达。《十地经》云:“第五地菩萨欲入第六地者,当观诸法十平等性,何为十平等性?即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性;一切法无实体故平等性;一切法本来无生故平等性;一切法无起故平等性;一切法远离故平等性;一切法本来清净故平等性;诸法离一切戏论故平等性;一切法无取无舍故平等性;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月、如镜中影像、如化事故平等性;一切法本来无二故平等性。菩萨如是善达诸法本性,得明利随顺忍,入菩萨第六现前地也。”前八种属胜义所摄,第九如梦等喻属世俗所摄,第十则属二谛一如之平等性。其中得明利者:是指现前地菩萨的智慧于十平等性最为通晓明了。得随顺忍者:是指对十平等性的甚深义少无所畏而无为安忍入于现前地。

  《十地经》、《十万颂》等般若经部与《中论颂》、《中观四百论》等中观论部在抉择空性的正见时,首先以理抉择不成立有边之四生,其次观待而有的住灭及无边亦就无法成立,如是二俱、非二俱悉皆远离,依此便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无论是圣者已证的大般若智,还是众生未断的无明烦恼,其本体皆无贤劣之别,亘古至今毫无迁变。《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深奥的意义,若仅于词句上寻文逐墨或寻章摘句等游戏文字,是难以通达的,仅知句义而未能实地起修,亦不可能真实通达,应该深入细致地闻思、理解实修后方能如实通达。《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得闻法已,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维,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然若不了知万法本性是本来清净、离一切戏论而妄执盲修者,纯属邪道修法。是故首先应闻思圣教,以甚深理论来抉择殊胜的正见,尔后依正见实修实证。

  为诠释佛陀第二转般若无相*轮的真实密意,龙树菩萨分别造有中观六论,圣天菩萨造有《中观四百论》,彼诸论中皆已抉择了轮涅所摄的一切内外诸法无论何时、何地、何派皆无四边生,从而安立了中观本来清净的自空观点。中观分为总基中观(根本中观)派与分基中观(随持中观)派。根本中观派的大论师主要是龙树菩萨与圣天菩萨,这是应成派与自续派共同承认的。其次在分别解释二大菩萨的密意时,则印度圣境出现了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差别与分歧,此总概为随持中观派。

  在抉择胜义谛时自宗不作任何承许、仅随世间名言的中观应成派,其主要大论师有佛护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佛护菩萨主要以应成派的观点于《中论注释》中简略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月称菩萨为解释《中论》而分别造有句、义两部论著:详解《中论》字句的是《显句论》,详解其它中观论字句的注释造有《中观六十正理论释》、《中观四百论释》,这三部论著被称为三大广释。主要详解《中论》究竟意义的广释是《入中论颂》及《入中论自释》、《入般若波罗蜜多论》(归纳中观的根本修法),月称菩萨在这些论著中皆以应成派的观点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寂天菩萨亦是主以应成派的观点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抉择了胜义谛的大空性。

  中观自续派又分上、下两种:下自续派的论师主要有海云论师、华维论师及其弟子等,彼等承许二谛异体,并许胜义中成立如幻的显现法。上自续派的论师主要有印度的清辨论师、智藏论师、菩提萨埵、莲花戒论师等。其中清辨论师与菩提萨埵在以理论着重抉择胜义谛的单空(相似胜义)时无有区别,其差别仅在于抉择世俗谛时所随持的宗派略有不同。清辨论师持随经部中观派(经部行中观派),亦就是依随了小乘经部派的观点来抉择世俗谛,为此亦分别著有详解《中论颂》句、义的两大注释,其句释即《般若灯论》,义释即《掌珍论颂》及其自释以及《归摄中观修法精要论》。菩提萨埵持随瑜伽部中观派(瑜伽行中观),亦就是依随了唯识的观点来抉择世俗谛,并造有《中观庄严论》及其自释、《二谛论难题释》等。

  中观的内容特别丰富、深奥,它涵摄了基、道、果的一切深要,其所诠义中观即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虽然中观破斥了外道、小乘、随理唯识等宗派的一些见解,但作为内道的中观随学者不应望文生义地仅往外破斥,主应破斥内之轮回根源即“我执与我所执”。它是每个众生与生俱来的执著,简名为人我执,佛经中称其为痛苦的来源、生死的根本。进而再破斥障碍一切智智的法我执。然于众多能破的正理中,最具权威、最为锐利的即是中观应成派不共的甚深理论。大中观应成派在抉择正见时,始终无有任何承许、任何分别,远离一切戏论的方式与大圆满抉择正见的方式基本相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与《中观庄严论注释》中皆如是说:欲证悟彻却(直断)、大圆满者,首先要通达应成派的见解。”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无论何者若于空性能生起点滴有义(合理)的怀疑,彼人则于轮回的根本就此中断,如同毒蛇拦腰斩断后,再也不能起来一样,如是于阿赖耶识(八识田)中若能种下了悟空性的种子,就会生起断除轮回根本之功德。因此最为关要的是首先以理通达空性、树立正见。此外,其余世间知识通达与否并不重要,即便是博通古今所有的世间知识,如古印度的十八种文化、六十四种艺术等,亦不如精通《入中论》的一句偈子,因为世间知识,不过是分别臆境而已,即使再精通亦不能解决生死大事。若能了达诸法无生,本来空性之理,如实地修习后就能断绝生死轮回的流转而获得解脱,因其乃为出世间的了义法,亦即自然本智的真实境界。所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了般若无相*轮后,将所有的法交付于阿难尊者时说:“八万四千法蕴中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以外,其余皆被遗失,吾不觉为惜,如果般若经的一句、甚至一字忘失,甚觉为惜。”佛出此言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声缘罗汉、菩萨、佛三乘四圣皆依般若佛母才能获得其相应的成就,因此空性智慧是根除轮回的唯一方法。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云:“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大智度论》云:“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般若摄颂》中亦如是说。如上所述若能真实通达般若空性者,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若未如是通达而仅于心相续中对空性生起合理怀疑,亦能灭尽三界种子获得殊胜功德。再者欲令佛法久住世间,亦主要是般若精华。当知除般若波罗蜜多以外的一切法,不如般若四句偈,故般若大中观是最胜而无可言喻的。当今宁玛派大班智达慈诚罗珠曾经亦如是说:“假设中观已被失传,则表明一切教法的精华在整个世间已经消失或被隐没了。”由此可见中观的重要性。诚如雪域诸高僧大德所说“佛法的基础是戒律,佛法的精华是般若,佛法的极密心髓是密宗大幻化网。”

  此处尚应了知所破与能破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是闻思的根本,亦是树立正见的唯一途径,如同迷途中的指南针,能正确引导修行者趣入般若中道。是则能破应该如何破斥所破呢?比如打靶时,枪口要瞄准目标后才能准确射击。如前所说,显宗主要依靠了义的教证与理证来伺察、抉择诸法的本性,才能树立中观的真实正见。

  本论第六精华品中主要以金刚屑因等甚深理论来抉择诸法的究竟实相——般若大空性。在尚未解释颂词之前,将中观的一切精要归摄为总义而阐述十分重要,若能如理通达中观的甚深总义,则于佛陀第二转无相*轮的一切般若经部,如《般若十万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摄颂》、《般若心经》等以及属于中观类的一切论部,如《中论颂》、《中观四百论》等能皆尽了达,诚如一通百通、一了百了之言。这样无论是自己修学还是于他人解说中观空理,皆有极大的利益。

  其总义可以归摄为三科:一是认定所破法,二是宣说能破胜义理论及以此理如何遮遣所破法树立中观正见,三是在正见的基础上修习空性法要。

  第一.认定所破法分二:他宗、自宗。

  一者(他宗):雪域(藏地)前代中观派的有些论师确立的所破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自性非因缘所

  生;时位无变;不待他立。其理由出自于《中论》的“自性从因缘,出生则非理,若从因缘生,性应成所作。若性是所作,云何应道理,自性非新作,及不观待他。”宗喀巴大师认为这二颂是指法界的本体空性,不是胜义理论的所破境所应具备的三种条件,宁玛派自宗与萨迦派等亦如是承认。若以雪域前代中观论师所许的观点分析而知,芽果等一切有为法均是刹那性,依因缘所生,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转变,并且芽果等法需要观待其种子才能产生。这样一来,岂不是连内道小乘各派亦已完全通达了圆满…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