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意,诸如持蓝色、黄色等各种眼识,对此应当进行伺察。如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似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如幻事,日亲之所说。”(日亲指释迦牟尼佛)。对此若能生起殊胜定解,当于尚未散失之间而安住。若稍有忘失或相续中断,则不必刻意思此,应转移到另外的无常法等进行思维。当诸法自体在形成时,不会住于第二刹那而无间变化,从最初产生至最终毁灭之际,如闪电般仅是一刹那间的生灭而已。似于长劫安住的器世间亦即如此,凡是所作法皆以刹那生灭的假立相续而住,如同河流水与灯火尖,如是了知后而安住。
诸器情世间有成则必有坏,如外在的四季迁变,内有情的从小到老、地位的从高到低、从盛到衰、从乐到苦等,自他所见闻的各种诸法皆为刹那生灭的本体,一切所作犹如闪电、河流、云雾等一样变化莫测,对此乃至尚未生起明清的定解间不断修习。此念若稍有散失,又于众多法聚的刹那不住、变化莫测的有漏蕴聚善加观察,不仅粗法与相续,甚至每一刹那亦皆为苦性。诸如现在的痛苦为苦苦;虽然现似安乐,但刹那不住而毁灭,如是形成相续为变苦;现在虽是安乐或为痛苦、无记,如同具有毒素的食物,终究无不成为痛苦之因,依于前前刹那相续产生后后刹那。若不具前一刹那之因,则不生后一刹那之果,以成生果之障故,一切刹那皆为苦因乃为行苦。凡是与此三苦所联系的以及三界所摄之有漏诸蕴都是痛苦的本性,如同在火宅、粪泥中无少许安乐般,乃至尚未生起如是稳固的信解间而精进思维。
此外,对寒热地狱等六道的各种痛苦,以及对自心最有害的痛苦,有无次第或多少不定,无论见闻何种苦境,凡是三界中的大小痛苦皆当尽力思维而如是作意,其苦相各异、种类繁多、极难忍受。乃至尚未获得圣道之前,不断产生、不计其数,真实苦不堪言,彼诸痛苦皆从有漏近取蕴聚之相续而产生,乃至内心尚未生起定解间应当伺察其过患而引生,并于生起定解中安住,至此力集中未散失间一直如是忆念而安住。如果一旦散失此分别念之力,又当由前三种伺察所引生的定解来了知所作性之五蕴乃为无常、异体、痛苦的本性。当知所谓有补特伽罗、人我、自我只是颠倒执著而已,其实补特伽罗、人我、自我之本体何者亦不成立,如明眼者能确认花绳本非蛇相。同样以智慧之眼能了知,微尘与刹那蕴聚之相续,除不观察而假立为我以外,再无其余堪忍实体之我。总而言之,虽然所证主要是无我空性,但不必仅仅着重此之抉择,如果以前面三种伺察的方法来着重抉择时,此力亦能无难易知。彼亦于无我的定解尚未消失间而修习。若又产生其它分别念时,即不能跟随此念,应当如前观察诸蕴异体,依缘次第而修习。有时观察自续五蕴,有时观察他续五蕴,有时观察总的所作法,凡此三中于何者易便而应作伺察。起座时,回向善根,并于安闲中休息。
再者,正座时伺察之轮转动不息,如草燃火,以致其它分别念无有生起的机会,应当如此尽力护持相续,中间若心生疲劳时,当无任何念思而休息。一旦又生起其余分别念时,应想生起此等念思有何用处,故应数数生起如理作意,乃至于所缘能任运生起坚固的定解。在座间时,若心有散乱亦应以上述思维之力,令心境中呈现出如理作意而成就大义。经藏所说的修习次第,无论是智者或愚者都是简明易知的,除观修大义以外,勿须观待勤苦劳作,如是修持后,于心相续中能产生相应的觉知。
言不为主修为主,若修不说心内知,
不修仅说如鹦鹉,是故应当观住修,
班玛江诚所劝请,并供纸等作记录,
麦彭尊者总摄要,一饮茶间直撰著。
茫嘎拉。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修持净心之行引导》中如是宣说了人无我胜观智慧的殊胜修法。
二者.圆满法无我之真实胜义修法分二:菩萨出定之单空修法,菩萨入定的般若大空性修法。
一、菩萨出定之单空修法(亦即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破一切有边实执之单空修法):其修法的必要是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实执分别心生起种种烦恼,造诸恶业而不断的受生于轮回、循环不息,感受无量痛苦,而单空又是遣除实有执著最有力、最直接对治的殊胜修法。然而着重广事弘扬单空修法的论师主要有印度自续派的清辨论师、智藏论师、菩提萨埵、莲花戒论师等。藏地雪域的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亦云:“众多大德再三说,若修无我则我执,除根之故此务必,最初学者入门法,此是无有错失处,若说初时彼舍弃,则定魔说之密语。”诸大圣者们以大悲心对初学者强调重视单空修法的原因是,初学者对显密了义之经续论典中所说的远离四边八戏、明空双运等胜义谛尚未生起以理观察所得的殊胜定解,而只是信口开河地说不可思议、远离四边之般若空性等,以此根本无法摧毁其相续中对万法产生的实有执著。如果又将与空性双运一味的光明执为实有,难免又堕入邪道。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以比喻较为形象地说明了下根者的特点:“于本无缘份之劣根者前,真正不可思议的法性乃其所惧之处,以不知其理、难解其义故,若示无者,则执为断空,若示现有者,则执为成实,若示双运者,则执为如黑白线搓在一起,若示不可思议者,则执为一切无有,因此对初学者来说,首先修习单空是甚为重要的。”其实不仅自续派,就中观应成派首先亦有修习单空的阶段,如《入行论·智慧品》云:“若久修空性,将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下文以窍诀教言来宣说单空之修法:由于自心相续中有刹那生灭的分别心,其能了知世俗诸法皆由无明业障之因缘所构成,是假立显现的,在胜义中单空亦是无生的,故应不离空执、不散一心而修习。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手中赐佛论》中云:“抉择一切轮涅即是心之变化,心从何处来,住于何处,往何处去,如是观察而抉择粗物质为微尘,微尘为无分极微尘,无分者抉择为无基,如是决定无生、无灭、无住。又观察心是不是形、色、声、香、味、触,何者亦不成,明知许亦除名言外无法得到实有及有所缘者。”全知麦彭仁波切亦云:“外观远处百种法,不如唯观一心胜。”
一般来说,初学者往往苦于心念无法得到安住,特别是在禅坐时烦恼更多、更猛,或心中渺茫一片,以致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等更是茫茫然。烦恼心虽是行者最大的怨敌,并日夜奔驰不息,忽上忽下,根本无有定准,使得身心全无自在,无法得到宁静,但有一个窍门,若能了知实执的本性是空性而如是坦然放松,这样久久修习,渐渐地就会消失执著的烦恼心。相对一般凡夫人来说,分别念极其深重,很难令心即时安住,所以初学者在修行时应当依随次第,首先观察修、中间观住轮番修、最后才安住修。
观察修的基础,即是闻思经论的能破教理。若不如理闻思、不具备闻思的智慧,则使心中茫然恍惚,怎能谈得上行持遣除疑惑之观察修呢?若无观察,定解无从生起,若无定解,则无从起修,无修则根本不能遣除烦恼痛苦。因此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资粮道时最为注重的就是闻思经论与观察修。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云:“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观察引定解,若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习,如灯定解之相续,能破颠倒分别念,对此应当常精进,若离又复观察引。初时观察极关要,若未引上善观察,怎能生起胜定解?若未生起胜定解,怎能灭除恶增益?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怎能灭尽恶痛苦?”一般初学者通过观察修引生正见后,在入定时虽有定解的觉受,然于出定位中仍须对此数数忆念,否则相续中会重新生起与世间普通人无别的分别执著。宁玛派大成就者荣素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云:“比如铁块在火里烧得通红,一旦离火极快变黑,初修者亦复如是。”一般来说,不具正见定解的初修者入定时间不宜太长,否则易落无记状态,导致智慧不能生起并感旁生恶道,最善亦不过无色界寂止,非为究竟,这样内沉外散的空耗了时光,对真实修法不仅毫无助益,亦将形成真实修法的障碍。莲花生大师等在很多修法仪轨中说:“初修禅坐时宜短,座数应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时持,如是久修定有益。”亦就是入定时安住片刻即出定,再于修积方便资粮或重新忆念定解后又复入定,如是轮番而修,最后至此定解勿须刻意观察、忆念,无勤而任运的生起时,应当一心安住修。
由于安住定解特别重要,故当再次强调如是修要。虽然俱生我执的分别心是三界轮回的苦源、一切损害的基础、诸善恶业的根本作者,但分别心亦是刹那变动、生灭无常的,无论是生起烦恼心还是悲心、信心等,正在变移的分别心于胜义中本来就是无生空性的本体,对此无有任何怀疑而确认。如是通彻了认后,即便是一千佛尊、一百位大成就者亲临汝前说:“心之本性非为无生空性”等句,自己亦根本不会因此而有所动摇或刹那生疑,已经具有了非常稳固的定解故。日后修行时就忆念、安住于此定解中,若有稍离定解之时,又复以理善加观察,重新引上定解而如是安住,或观修上师瑜伽,勇猛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他相续为生起真实定解而积资净障等,依此修法证悟心的本性极为稳妥易便,故应数数勤修。若未了达作者分别心是无生空性的本体,则不但是修显宗,即使修密宗亦无法如实证悟。总而言之,初学者在修习单空时,应当了知一切现法,犹如星辰现于大海,或如镜中影相般不应分别执著。如是摄持分别心不于外散,亦不安住于实有的执著中,唯以不离空执的定解安住于诸法空分之总相上修习,如此单空之修法极为重要。平时对此亦应数数观修,经常忆念如梦如幻般假立的世俗缘起法,这是修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殊胜途径,亦是法王如意宝在为众弟子传讲单空修法时…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