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殊胜教言,故至关重要。
二、菩萨入定的般若大空性修法(亦即中观应成派一开始不分二谛着重抉择离戏大空性之修法):《佛子行》云:“一切现相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此颂将大乘的唯识与大中观的正行修法作了全面的摄要。颂中第一句概述了随理唯识的见解,二句主要概述了大中观最了义的见解。三、四这两句归摄了大乘修法的关要,即凡夫面前一切显现介绍为分别识,分别心的本性介绍为般若大空性离一切戏论的正见。如是安住此见解、远离二取戏论、不作意而修者,乃为大乘佛子的殊胜修行。
《定解宝灯论》云:“一者远离四边戏,至于圣者智慧前,一切见为无住故,自然消尽诸执境,明空犹如望虚空。”在圣者出世无漏的智慧面前,一切见为无住的缘故,自然消尽一切执著的对境时,犹如放眼万里无云的晴空无杂丝毫云翳一样明明朗朗。这是修行中最为殊胜的甚深密要,无论是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禅宗顿门、华严宗等时,皆应以此来观照自己的内心相续,切莫向外攀缘或于分宗别派上打转转而妄立门户之见、宗派之诤。修习大中观的正行精要即是证悟实相,如是无念安住者,既不作意亦不执著任何法,任何法亦不忆念,于甚深的定解中极放松而坦然安住,胜义非意境故。《华严经》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况能示,如是善逝子诸地,亦离心识之行境。”
“胜义非意境”可以引用下列教证与诸大成就者的教言足以证明。如《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于微如毫端之名相生起执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大般若经》云:“大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任何法皆无相、无忆念、无作意。”《般若二万五千颂》云:“善哉!善男子!修习般若,一切法不执,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住,无能过于彼者。”《般若一万八千颂》云:“善男子!汝来吾所,应修般若波罗蜜多,勿观诸法,勿住一切。”《梵天思益请问经》云:“诸法之法性,于彼修持时,正念非作意,故说平等性。”《摧毁业障经》云:“若于空性生执著,即成证悟之障碍。”大乘诸经教中皆如是说。莲花生大士云:“耽著明显者,生于色界中。”龙树菩萨在《中观无生宝藏论》中云:“不作观察不思维,不改自性坦然住,未造无生大宝藏,此乃三世诸佛道。”又云:“分别不假立,极为不住意,无念非作意,敬礼无所缘。”又于《中论》中云:“佛说空性见,能除一切见,谁若执空见,彼等无可修。”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月称论师云:“破立二者俱应破,于真实中无破立。”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云:“尔时自心不住一切法,不分别一切法,不思维一切法,不住一切边,心识不住于任何法性,当修一切皆非也。”莲花戒论师在第三部修习次第中云:“因此于圣教中,生起不忆念、不作意,是在真实妙观察智之前行后。以真实的妙观察智才能生起不忆念、不作意故。”阿底峡尊者在《中观窍诀修法》中论述安住法界本性时说:“什么亦不安住,什么亦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戏论皆寂灭。”大智成就者噶玛乔美云:“今当内观自之心,观心不见无实有,见彼性中坦然住,余无妙法大手印。”遍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第二十品的自释中说:“我的无等大恩上师说,“解说自生智慧,即以比喻无法表示,其超离言思之本性,自醒自明,犹如清净无动之大海,明现而无有分别,犹如日月,远离一切偏袒、戏论,犹如大虚空,寂灭心与心所戏论、自证自体之法身大手印。”此(自生智慧)亦即大圆满、大中观、六字加行之精要,道果之本体,寂灭一切戏论之息灭法,实相义之般若波罗蜜多,我自己通过修行亦有一定的觉受,并于诸经续中亦如是善见过。”
在修法要旨中尚应了知的最胜关要,即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云:“彼时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视前虚空,必得坚定之深解。”虽然自己的心时有起心动念,但在起念的同时,认知其本体空性,直接看视前面距离十二寸的虚空一样,必定需要安住于此甚深定解中而修习。同样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菩提善道》中云:“如虚空之空性修法,身体如山王般毫无动摇,依毗卢七法而坐,根门不灭自明如清水池中的月影般安住。无论显现任何法,心不住于此显现上,而以看式要诀令自心安住于无有内外、清然、彻然之空性上,依此可证悟诸法如虚空般无阻碍之空性。”又云:“观察能衡量境与有境之心的自性以及过去、未来、有实、无实、生住去、形色等。结果寻而不得任何一法时,于无依、无执之识中放松而安住。依此可证悟无我、无我所之空性。”又云:“显现任何法时进一步观修,发现全部毫无踪迹地变得空空净净,于不作意如虚空般的境界中安住。(前面是观察分析之空性,此处是外境自净之空性。)”又云:“如是观修时,所出现的觉受与安住之心的善念恶念、净现、迷现等,在无依大空性、法尽大离意、无偏大平等、离基大宽广的境界中全部是一味一体,不执著任何法,不分别一切法,不询问任何人,不依赖一切处,应斩断傲慢与希忧之藤,而趋入法尽大离意之境界中,并且将这一切决定为本来大无作之法界,从中不退转。”又云:“普贤不可思议智者,尔时身不动如山王,言不语如喑哑,心不执如虚空,如是安住故,何者亦不作意之空性者,即是普贤佛母之法性了义智。”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与全知麦彭仁波切、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等众多大圆满的窍诀教言中,皆有如是空性相同的殊胜修法。此等仅于空性的这一反体而引述的,于自然本智、大无为光明、本来大清净等在此处没有讲述如此深义的必要,若具有信心者通过接受灌顶后可以详细拜读大圆满的续部,自能通彻无碍的了悟法性本义。
若谓,显密的见解是否完全一致呢?答曰:在获得圣地道位之前,诸异生位的见解皆有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论》中云:“显宗是以伺察心来观修胜义法性,如人闭眼在观想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样,密宗则无任何执著相,是直接体验胜义的本性,犹如睁开眼睛而现见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样明清朗然。”《定解宝灯论》云:“然而显宗双运义,是由观察而抉择,密宗直接自体验,现量成立觉性界。”又云:“由从离戏方面言,已说此二无差别,是为断除空性执,密乘宣说大安乐。”全知麦彭仁波切又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云:“显密之二见,有无差别耶?答曰:从抉择法界离戏分说,虽无差别,但以现见法界之有境说,实有差别,因为见者以有境分而安立故,有极大差别。倘若此见所抉择之法性界,非与真如一体者,则应成诸法之真如有不同分类,又应成显宗见道时,未见真如本性,或以理证成立除四边外,尚应断除其余戏论等有如是过失。故诸成就智者共许显密见道中现见法界本性均为一致无别。若作是念:既然见境一性,故不成彼见超胜耶?答曰:此乃极为成立。如《三相灯论》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密咒乘。”如是所说,具智慧故,不愚昧之差别;具众多方便故,速见实相之差别。依此二胜法,彼道安乐速疾、无难,行者亦较因乘所化众更为利根之行境故,此已胜过彼宗也。彼亦,犹如明眼者与非明眼者同视远处一色法,彼见显然有胜劣之别,如是密宗入定得明现及后得生定解之理,皆已超胜显宗也。因为显宗初于道中,即依比量理、伺察意观修法界,积资净障等,历经久时方能现前证悟。密宗则于自心离诸伺察意,能以觉受式而直接证悟。彼亦,以获得灌顶而成熟相续后,具足殊胜窍诀密要之力,于其实相获得明现,如同涂上眼药等,能明见远处之色,或如精巧幻术秘要者,能解开密线等。显宗道中依伺察意所修之要,若追本溯源,彼亦虽成二谛无别,然初学者难以确知、领受二谛双运一味之义,以耽著别破各边之空性心较重故。密乘则是直接宣说双运光明的智慧本地。”无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网广释》等中亦有相同的论述。
上述究竟真胜义之法无我修法,是至高无上、真实最为了义的如意宝,其不在外面而在内面,它就是分别心本来无生、明空大双运的本体,是诸佛菩萨出世无漏的究竟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亦即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最了义的修法、无上窍诀之精要,乃为一法中获得究竟成就、最胜了义的修法要诀。
如是对单空与究竟胜义大空性以无上窍诀教言归摄大般若经与大中观之修法,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见之甚深引导》中为我们明示云:
南无曼札西日耶(顶礼文殊师利)!
修持净心之行已,则于无有人我相,
引生殊胜定解时,所云之我依蕴聚,
不察分别假立般。五蕴以及无为法,
一切诸法皆如是,分别假立谓此彼,
虽然执取种种法,若察不得毫许义,
无分体之究竟上,细之极微亦不成,
同时缘起力显现,有事依缘而生起,
无事依此而假立。未察妄执事无事,
胜义理论观察时,本来无基亦离根,
同时空现如梦幻,水月谷响寻香城,
影像以及阳焰等,正空而现现而空,
现空如幻理中修,此即相似之胜义。
分别心具此定解,虽出定位所现见,
如幻化之无垢慧,未离一切所缘境,
若未寂灭能执相,即未超离分别故,
离戏法性未现见。若生如是定解时,
就幻化境亦即为,分别假立不执著,
所取之体不成立,能执之心亦不得,
故无执中松闲住。如是住时虽不灭,
内外诸法之显现,于此无执本性中,
所有假立之诸法,本来不生亦不灭,
远离能取与所取,法界之中平等性,
远离有无等承认,离言义之自性中,
无有疑惑之觉受。此乃诸法之法性,
真…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