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上)▪P87

  ..续本文上一页所缘,乃为修习

  寂止之相。证无我义,断我执等一切恶见,不为分别业惑所动,如须弥山王,乃为修习胜观之相。应当了知是此二差别之果相也。

  二者(修法次第)分二:寂止修法、胜观修法。初者分三:前行、正行、利益。

  一.前行:诸瑜伽士在修止的正行前应修六种速成寂止之因。

  住顺缘处:即住于具五功德处。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易于获得即无勤劳之丰衣足食;处所贤善,即无猛兽等凶恶众生及怨敌的居处;地上贤善,即无引生疾病之地;道友贤善,即良师益友并戒见相同;具善妙相,即昼无人流往来,夜静声寂。大法王无垢光尊者等对此归纳,主要即行者对所住的地方生起欢喜心,增上修法之功德等为顺缘处。

  少欲:不贪求众多上妙衣服等事。

  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

  断诸杂务:断除买卖贸易等世间行业,或于在家众与出家众亦不能过于密切亲近,或行医业算卜及星相等皆当舍弃。

  清净尸罗(戒律):于别解脱律仪及菩萨戒行均能严持不犯,于自性罪、佛制罪等一切学处等禁行皆无毁犯,设因放逸偶犯少许,速生追悔之心,依四种对治力进行如法忏悔,令得清净。

  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有者因贪欲等招来杀身、捆缚之祸,及因贪业当来堕落恶趣等险难处有众多过患。又于生死中爱与非爱等事均为无常毁灭的本性,决定无有久留之时,终将必定分离,是则对此无常刹那生灭之法何值于贪恋呢?故当勤于断除贪嗔痴等诸恶寻思之分别欲念。上述二至六者于无著菩萨的《声闻地论》等中有详明广述,此处仅为摄要略述。

  在修行时如果自心于外特别散乱、难以收摄之时,应当在自己的面前安置一尊庄严的佛像,双目注视着佛像。这样专注时,若心还是外散,则当一心思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殊胜功德。如是令分别心暂得收摄,如果仍有少许分别妄念生起之时,则当专注于佛的顶髻与心间的卐字或任一佛的种子字。同时还应思维,佛陀为利众生曾发殊胜大愿,在六度万行的过程中为成办度化众生的广大事业而经受了无量苦行,最后降魔、成道、转殊胜*轮等,如是思维后,分别心暂时被收摄住了。尔时若心又往内昏沉、掉举,则当采用另一种方法来进行调治,即观想自身内外以及屋内都充满了光明,或于自己的心间观想一个白色的A(阿)字发出白光,以此观想就能遣除昏沉与掉举。

  在如是修习时当依毗卢七法。首于柔软舒适的坐垫上安住下来,双足金刚跏趺,跏趺坐者能令身门速得轻安等有五种功德;眼目微闭,垂视鼻端;脊椎端直,身体不能过于前屈、后仰,应当适中而端身正念,端正身者,令不生起昏沉、掉举、睡眠;肩臂平齐而住;头部微俯,不能过于低昂或歪斜一方;舌抵上腭,气息缓慢,出入自然,渐至微细无声;手结定印。毗卢七法如应地作好后,开始修皈依、发心。

  皈依:皈依是佛法的基础,能启开正法之门,既是每一位佛弟子入门的基本法则,亦是趣入佛门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大乘者非以获得世间圆满与自我安乐、自我解脱为皈依的目的,而是为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心成佛,为了成佛首先皈依。皈依的对境是上师三宝,皈依之本体是内在的一种殊胜决心,谓从今以后直至菩提间纵遇命难亦不舍离上师三宝,决心以佛陀为自己的导师、教法证法为所修之道、僧众为助道之友、上师为究竟怙主,如是发自内心诚敬地皈依上师三宝。

  发心: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础,亦是区分大小乘的根本差别之一。菩提心的基础又是四无量心。其分为愿心与行心两种。若于寂静处观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以善心观念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甚至获得解脱成佛之究竟安乐,为愿菩提心的学处。进而以六度、四摄广行饶益众生的一切事业,为行菩提心的学处。

  首先,略述对治贪嗔痴等粗相烦恼的修法。诸佛菩萨及诸大恩上师,以愍念众生之大慈大悲心,于大小乘的经论以及修法窍诀的法要中宣说了许多摄于止观中“寂止”的殊胜修法,以此便能摧伏(压制)五毒的粗相烦恼。

  对治贪欲心之修法分三:不净观,丑陋观,白骨观。

  不净观者:若于某一身体生起贪欲等执著时,则当了知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合而成的,所谓三十六种不净物即牙齿、头发、指甲、皮肉、骨浆、脓血、肝胆、肺肠等等。并于七孔排泄出来的诸如眼眵、口涎、鼻涕、屎尿等亦是臭秽不堪的种种不净物,如是以致数数观修。又为调治以致寂灭对色、形、触、供奉等贪著心,首于尸陀林及棺材中那沉静不动的尸体作推理、观察,则知自他身体悉皆无别,如是了知、数数作意观修后,能对治无明妄心等贪欲执著。

  丑陋观者:分别有浮肿、虫噉、皮肉变紫、青瘀、紫黑色、腐烂、脓烂、皮肉零落之骨架、肢体分离的九种观想法。凡是对引生贪欲的身体观想为浮肿、虫噉等陋恶相,以此能有力地遣除粗相的触受贪执;又复观想皮肉变紫、青瘀、紫黑色而流溢脓血,如是观修后能遣除对肤色的贪执;又复观想皮肉坠落时的腐烂、脓烂及皮肉零落之骨架与肢体分离等,能有力地对治于形体生起的贪执心。

  白骨观:若于色、形、触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恼者应修白骨观,因为白骨观是贪欲心最有力的对治法。《俱舍论》第六品云:“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在四生中的胎生本性乃为骨体,故为寂灭贪执肉体之心应修白骨观。在如是修习时,首先观想足趾、眉间、额间的皮肉脱落,露出白骨,心专注于此而修,随后依次观想自己身体上下的皮肉亦在逐渐脓烂、坠落以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观修胜解之力至白骨逐渐增多,从自身白骨渐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国乃至遍满大地及海量之际充满了白骨。于所广事,又复渐略而观,逐渐少至自身白骨,尔时仅于足趾观有皮肉,此外身体皆为白骨。又以胜解力观,如上所述,从自身白骨渐增、渐广至海量际,又复渐略观至自身白骨。尔时至额间的一半观有皮肉,仅于眉间拇指许露出白骨,并一心专注一缘湛然而住。依此殊胜修法决定能有力地摧伏贪欲烦恼之心。

  对治嗔恚观修慈心:以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皆为寻求自己所欲的安乐,不欲感受任何痛苦,如是将心比心、彼与我同而数数作意。彼诸众生皆以无明痴心而颠倒迷乱,无意义地废舍了自己的善业与安乐,感受无量痛苦,念此甚为可怜。彼等亦曾多次作过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堂亲、表亲、利乐自己之人、有善心可靠之人,对一切众生皆以如是十种作意来平等观想后,当以慈善之心来护念众生,为利众生获得安乐而发心,在自相续中必须要生起这样慈善的心所。如是生起慈心后,应反复修炼。首先从少数众生,观修渐至周遍一切众生而数数作意,安住四禅之一。以慈心故无一怨敌,当以慈善之心来观照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是安住而修者,乃为真实的慈三摩地修法。

  修习慈三摩地的障碍是九嫌,因为修法时,相违慈心的主要是嗔恚心,其因是九嫌故。依慈三摩地之修力便能摧伏嗔恚烦恼之因。所谓九嫌:即是对自己过去作害、现正在作害、未来仍会作害的怨敌;自己的亲友亦当如是推知有三种;他人利济我之仇人亦当如是推知有三种,共为九嫌。以此观修而应数数作意。修习慈心将会获得人天护佑、非人保护、第六意识感受众多安乐、身体安乐、不为毒害、不为武器所害、所办事业无勤自成、以梵天为生处这八种功德。

  对治痴心观修缘起法:三世内外的一切诸法皆为因缘缘起和合而生,此外无一造业与受果报的单独作者,远离常、断二边,如是抉择后反复观修至远离无明痴心为止境。

  对治傲慢的修法是界之分类:傲慢分别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种。慢者:认为我与中等人相比,功德虽然同等,但亦超胜了下者而生起慢心;过慢者:认为我与上等人相比,虽然功德平等,但超胜了中等人的功德而生起慢心;慢过慢者:自居高位,认为自己已超胜了上等人之一切功德而生起慢心;我慢者:于五蕴生起我与我所执;增上慢者:自己本未获得上者之功德,却妄为自己已得而生起慢心;卑慢者:观待上者而言,我之功德虽有不逮,或悬差少许,但认为自己还是不错而生起慢心;邪慢者:其之所作本非功德而为过失,却颠倒妄执为功德而生起慢心。

  寂灭七慢之方法:即是将自相续五蕴分析为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又将前四大之每一大种分析至极微尘。其识分析为苦、乐、善、恶等异心,最后分至无分刹那。如是分析并依此观修,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毕竟是尘的自体,如分类众多的青稞、大米堆聚时称为蕴。如是五蕴以妙慧来分析有五大类,每一类又可分析众多,并且此等皆为刹那生灭的本体,当以妙慧来反复观修而能摧伏对聚合体、独一体、常法相等所生起的执著,以此渐能了悟人无我空性的境界。

  对治猛厉分别心之修法——数息观(安那般那观):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如同狂象、野马一样奔驰不息,通常难驯难服,刹那刹那起伏不定,绝大多数人都被那此起彼伏的分别心搅惑得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苦不堪言。为能调治分别心,故遍知佛陀广设方便法门,令修行者首先收摄、调治粗相的分别心,如是逐渐能获得寂止之功德,其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数息观。

  在修习时,自己一心专注气息之呼、吸,如是数数观修后,就能收摄无始以来漂浮不定的分别心,使其集中一处、得到安住。呼气时意数十次:并次第不断、不乱而一心专注。吸气时,心随气进入,呼气时,心随气外出。在出气时,当意念气体从鼻尖垂直足趾之间而专注观修。如是呼、吸的气息,实际上亦为八种微尘所组成,随气而行之分别心亦是刹那…

《入中论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