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87

  ..續本文上一頁所緣,乃爲修習

  寂止之相。證無我義,斷我執等一切惡見,不爲分別業惑所動,如須彌山王,乃爲修習勝觀之相。應當了知是此二差別之果相也。

  二者(修法次第)分二:寂止修法、勝觀修法。初者分叁:前行、正行、利益。

  一.前行:諸瑜伽士在修止的正行前應修六種速成寂止之因。

  住順緣處:即住于具五功德處。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雲:“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易于獲得即無勤勞之豐衣足食;處所賢善,即無猛獸等凶惡衆生及怨敵的居處;地上賢善,即無引生疾病之地;道友賢善,即良師益友並戒見相同;具善妙相,即晝無人流往來,夜靜聲寂。大法王無垢光尊者等對此歸納,主要即行者對所住的地方生起歡喜心,增上修法之功德等爲順緣處。

  少欲:不貪求衆多上妙衣服等事。

  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

  斷諸雜務:斷除買賣貿易等世間行業,或于在家衆與出家衆亦不能過于密切親近,或行醫業算蔔及星相等皆當舍棄。

  清淨屍羅(戒律):于別解脫律儀及菩薩戒行均能嚴持不犯,于自性罪、佛製罪等一切學處等禁行皆無毀犯,設因放逸偶犯少許,速生追悔之心,依四種對治力進行如法忏悔,令得清淨。

  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有者因貪欲等招來殺身、捆縛之禍,及因貪業當來墮落惡趣等險難處有衆多過患。又于生死中愛與非愛等事均爲無常毀滅的本性,決定無有久留之時,終將必定分離,是則對此無常刹那生滅之法何值于貪戀呢?故當勤于斷除貪嗔癡等諸惡尋思之分別欲念。上述二至六者于無著菩薩的《聲聞地論》等中有詳明廣述,此處僅爲攝要略述。

  在修行時如果自心于外特別散亂、難以收攝之時,應當在自己的面前安置一尊莊嚴的佛像,雙目注視著佛像。這樣專注時,若心還是外散,則當一心思維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等殊勝功德。如是令分別心暫得收攝,如果仍有少許分別妄念生起之時,則當專注于佛的頂髻與心間的卐字或任一佛的種子字。同時還應思維,佛陀爲利衆生曾發殊勝大願,在六度萬行的過程中爲成辦度化衆生的廣大事業而經受了無量苦行,最後降魔、成道、轉殊勝*輪等,如是思維後,分別心暫時被收攝住了。爾時若心又往內昏沈、掉舉,則當采用另一種方法來進行調治,即觀想自身內外以及屋內都充滿了光明,或于自己的心間觀想一個白色的A(阿)字發出白光,以此觀想就能遣除昏沈與掉舉。

  在如是修習時當依毗盧七法。首于柔軟舒適的坐墊上安住下來,雙足金剛跏趺,跏趺坐者能令身門速得輕安等有五種功德;眼目微閉,垂視鼻端;脊椎端直,身體不能過于前屈、後仰,應當適中而端身正念,端正身者,令不生起昏沈、掉舉、睡眠;肩臂平齊而住;頭部微俯,不能過于低昂或歪斜一方;舌抵上腭,氣息緩慢,出入自然,漸至微細無聲;手結定印。毗盧七法如應地作好後,開始修皈依、發心。

  皈依:皈依是佛法的基礎,能啓開正法之門,既是每一位佛弟子入門的基本法則,亦是趣入佛門時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大乘者非以獲得世間圓滿與自我安樂、自我解脫爲皈依的目的,而是爲救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發心成佛,爲了成佛首先皈依。皈依的對境是上師叁寶,皈依之本體是內在的一種殊勝決心,謂從今以後直至菩提間縱遇命難亦不舍離上師叁寶,決心以佛陀爲自己的導師、教法證法爲所修之道、僧衆爲助道之友、上師爲究竟怙主,如是發自內心誠敬地皈依上師叁寶。

  發心: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礎,亦是區分大小乘的根本差別之一。菩提心的基礎又是四無量心。其分爲願心與行心兩種。若于寂靜處觀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以善心觀念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甚至獲得解脫成佛之究竟安樂,爲願菩提心的學處。進而以六度、四攝廣行饒益衆生的一切事業,爲行菩提心的學處。

  首先,略述對治貪嗔癡等粗相煩惱的修法。諸佛菩薩及諸大恩上師,以愍念衆生之大慈大悲心,于大小乘的經論以及修法竅訣的法要中宣說了許多攝于止觀中“寂止”的殊勝修法,以此便能摧伏(壓製)五毒的粗相煩惱。

  對治貪欲心之修法分叁:不淨觀,醜陋觀,白骨觀。

  不淨觀者:若于某一身體生起貪欲等執著時,則當了知身體是叁十六種不淨物組合而成的,所謂叁十六種不淨物即牙齒、頭發、指甲、皮肉、骨漿、膿血、肝膽、肺腸等等。並于七孔排泄出來的諸如眼眵、口涎、鼻涕、屎尿等亦是臭穢不堪的種種不淨物,如是以致數數觀修。又爲調治以致寂滅對色、形、觸、供奉等貪著心,首于屍陀林及棺材中那沈靜不動的屍體作推理、觀察,則知自他身體悉皆無別,如是了知、數數作意觀修後,能對治無明妄心等貪欲執著。

  醜陋觀者:分別有浮腫、蟲噉、皮肉變紫、青瘀、紫黑色、腐爛、膿爛、皮肉零落之骨架、肢體分離的九種觀想法。凡是對引生貪欲的身體觀想爲浮腫、蟲噉等陋惡相,以此能有力地遣除粗相的觸受貪執;又複觀想皮肉變紫、青瘀、紫黑色而流溢膿血,如是觀修後能遣除對膚色的貪執;又複觀想皮肉墜落時的腐爛、膿爛及皮肉零落之骨架與肢體分離等,能有力地對治于形體生起的貪執心。

  白骨觀:若于色、形、觸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惱者應修白骨觀,因爲白骨觀是貪欲心最有力的對治法。《俱舍論》第六品雲:“爲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在四生中的胎生本性乃爲骨體,故爲寂滅貪執肉體之心應修白骨觀。在如是修習時,首先觀想足趾、眉間、額間的皮肉脫落,露出白骨,心專注于此而修,隨後依次觀想自己身體上下的皮肉亦在逐漸膿爛、墜落以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觀修勝解之力至白骨逐漸增多,從自身白骨漸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國乃至遍滿大地及海量之際充滿了白骨。于所廣事,又複漸略而觀,逐漸少至自身白骨,爾時僅于足趾觀有皮肉,此外身體皆爲白骨。又以勝解力觀,如上所述,從自身白骨漸增、漸廣至海量際,又複漸略觀至自身白骨。爾時至額間的一半觀有皮肉,僅于眉間拇指許露出白骨,並一心專注一緣湛然而住。依此殊勝修法決定能有力地摧伏貪欲煩惱之心。

  對治嗔恚觀修慈心:以叁界輪回中的一切衆生皆爲尋求自己所欲的安樂,不欲感受任何痛苦,如是將心比心、彼與我同而數數作意。彼諸衆生皆以無明癡心而顛倒迷亂,無意義地廢舍了自己的善業與安樂,感受無量痛苦,念此甚爲可憐。彼等亦曾多次作過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堂親、表親、利樂自己之人、有善心可靠之人,對一切衆生皆以如是十種作意來平等觀想後,當以慈善之心來護念衆生,爲利衆生獲得安樂而發心,在自相續中必須要生起這樣慈善的心所。如是生起慈心後,應反複修煉。首先從少數衆生,觀修漸至周遍一切衆生而數數作意,安住四禅之一。以慈心故無一怨敵,當以慈善之心來觀照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如是安住而修者,乃爲真實的慈叁摩地修法。

  修習慈叁摩地的障礙是九嫌,因爲修法時,相違慈心的主要是嗔恚心,其因是九嫌故。依慈叁摩地之修力便能摧伏嗔恚煩惱之因。所謂九嫌:即是對自己過去作害、現正在作害、未來仍會作害的怨敵;自己的親友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他人利濟我之仇人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共爲九嫌。以此觀修而應數數作意。修習慈心將會獲得人天護佑、非人保護、第六意識感受衆多安樂、身體安樂、不爲毒害、不爲武器所害、所辦事業無勤自成、以梵天爲生處這八種功德。

  對治癡心觀修緣起法:叁世內外的一切諸法皆爲因緣緣起和合而生,此外無一造業與受果報的單獨作者,遠離常、斷二邊,如是抉擇後反複觀修至遠離無明癡心爲止境。

  對治傲慢的修法是界之分類:傲慢分別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種。慢者:認爲我與中等人相比,功德雖然同等,但亦超勝了下者而生起慢心;過慢者:認爲我與上等人相比,雖然功德平等,但超勝了中等人的功德而生起慢心;慢過慢者:自居高位,認爲自己已超勝了上等人之一切功德而生起慢心;我慢者:于五蘊生起我與我所執;增上慢者:自己本未獲得上者之功德,卻妄爲自己已得而生起慢心;卑慢者:觀待上者而言,我之功德雖有不逮,或懸差少許,但認爲自己還是不錯而生起慢心;邪慢者:其之所作本非功德而爲過失,卻顛倒妄執爲功德而生起慢心。

  寂滅七慢之方法:即是將自相續五蘊分析爲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又將前四大之每一大種分析至極微塵。其識分析爲苦、樂、善、惡等異心,最後分至無分刹那。如是分析並依此觀修,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畢竟是塵的自體,如分類衆多的青稞、大米堆聚時稱爲蘊。如是五蘊以妙慧來分析有五大類,每一類又可分析衆多,並且此等皆爲刹那生滅的本體,當以妙慧來反複觀修而能摧伏對聚合體、獨一體、常法相等所生起的執著,以此漸能了悟人無我空性的境界。

  對治猛厲分別心之修法——數息觀(安那般那觀):因爲我們的分別心如同狂象、野馬一樣奔馳不息,通常難馴難服,刹那刹那起伏不定,絕大多數人都被那此起彼伏的分別心攪惑得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苦不堪言。爲能調治分別心,故遍知佛陀廣設方便法門,令修行者首先收攝、調治粗相的分別心,如是逐漸能獲得寂止之功德,其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數息觀。

  在修習時,自己一心專注氣息之呼、吸,如是數數觀修後,就能收攝無始以來漂浮不定的分別心,使其集中一處、得到安住。呼氣時意數十次:並次第不斷、不亂而一心專注。吸氣時,心隨氣進入,呼氣時,心隨氣外出。在出氣時,當意念氣體從鼻尖垂直足趾之間而專注觀修。如是呼、吸的氣息,實際上亦爲八種微塵所組成,隨氣而行之分別心亦是刹那…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