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纪前半前人,出生于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菩提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 ~432) 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它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律藏和经藏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锡兰简明史》122 页)。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例如: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罗利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兰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勃固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335 页)。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落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萨拉能格拉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之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蓝曼匿派。目前斯里兰卡虽有的三大派僧团不同,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 年,我国的法显访问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 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百二十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1956年,缅甸政治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板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根据《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个部派源流表如下:
┌──────────────────┐
上座部 大众部
┌──────┼────┐ ┌───┴────┐
上座部 犊子部 雪山部 鸡胤部 一说部
│ │ (高拘梨柯部) (说出世部)
│ │ │
│ │ ┌─┴───┬─────┐
│ │ 制多山部 多闻部 说假部
│ │ │
│ │ ┌───┴┬────┬─────┐
│ │ 东山部 西山部 王山部 义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
│ 法上部 贤冑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别说部(上部部) 说一切有部 │ 经量部
│ └────┘
├─────┬────┐ ┌──────┐
上座部 饮光部 化地部 │ 法藏部
│ └──────────┘
├──────┬───────┐
大寺部 无畏山部 祇陀林部
因为各部派的传说不同,所以对部派的源流解说也有不同。这里只是略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按照这个表来看,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分裂成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由于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亦被称为“分别说部”。这种说法,在阿育王时即已盛行。据说阿育王曾问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阿育王即根据此说以净化僧团,并由帝须在分别说者中选择一千人,举行第三次结集。由摩哂陀传入师子国的佛教,就是这一系的学说。所以南传上座部也自称为“分别说上座”。这一系的佛教南传之后,始终是以大寺为正统。现在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以大寺为正统的佛教。
上座部信徒和其它部派比较,是保守的一派。传入斯里兰卡以后,仍称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无畏山及祇陀林三大派之后,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并逐渐地传播东南亚各处。所谓“保守”,是指他们对于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