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害和痛苦。诸比库,这些比库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
诸比库,凡比库将法说为非法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导致众人无益,导致众人无乐,导致众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库,这些比库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
诸比库,凡比库将非律说为律……
律说为非律……
非如来所说、所言,说为如来所说、所言……
如来所说、所言,说为非如来所说、所言……
非如来所行,说为如来所行……
如来所行,说为非如来所行……
非如来所制,说为如来所制……
将如来所制,说为非如来所制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导致众人无益,导致众人无乐,导致众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库,这些比库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隐没。」
接着又说:
「诸比库,凡比库将非法说为非法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为众人带来利益,为众人带来快乐,为众人带来福祉,为天与人带来利益和快乐。诸比库,这些比库能生起许多福德,他们还能使此正法住立。」
对于法说为法、非律说为非律、律说为律等,亦是如此。
如果佛弟子打着所谓圆融、慈悲、方便、适应、发展等借口,「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佛说说为非佛说,非佛说说为佛说」,篡改佛法,这是导致圣教衰败、正法消亡的原因。唯有依照佛陀所说、所教,「法说为法,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非律说为非律;佛说说为佛说,非佛说说为非佛说」,如此才能给人天带来真正的利益,给众生增加真正的福乐,使佛陀的正法长住世间。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判别与验证佛法的真伪呢?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对诸比库宣说了四种印证方法:
若有比库说他亲自在世尊处听受、在某僧团处听受、在某些长老处听受、或者在某位长老处听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你们既不应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在善持其文句后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与经和律不符,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不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误解了。你们应拒绝它。如果符合经和律,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确实是世尊的言教,这位比库、那个僧团、那些长老或那位长老善持佛法。
南传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分别是:
1、《律藏》(Vinaya-pi
aka),乃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
依照缅甸的传统,《律藏》分为五大册。第一册叫《巴拉基咖》、第二册叫《巴吉帝亚》。这两个部分统称为「经分别」(Sutta-vibha
ga),主要是解释比库、比库尼的戒本。这二册偏重在「止持」,即为佛陀所禁止的行为,比如不能杀害动物,不能非时食,不能接受金钱等等。
第三册叫《大品》(Mahàvagga),第四册叫《小品》(Cullavagga)。这两册一共有二十二个篇章。篇章,古代翻译为犍度,偏重在应当作的,比如有人来请求出家时,应该如何让他出家;僧团诵戒要怎样进行;袈裟应当怎样裁剪,怎样缝制,怎样保护;对于钵食,哪些是允许,哪些是不允许的食物;住所应该怎样建造,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行的。这些应当做的叫「作持」,收录在篇章的《大品》与《小品》里面。
第五册叫《附随》(parivàra),相当于附录,一共分为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的戒律内容。
律藏是所有的比库与比库尼都应详细研读并认真遵行的。
2、《经藏》(Sutta-pi
aka),为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经藏》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⑴.《长部》(D
gh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比较长,所以称为《长部》。共收录《梵网经》等34部。
⑵.《中部》(Majjhamanikàya)。因为收录的经文篇幅不长不短,中等的,所以称为《中部》。共收录《根本法门经》等152部。
⑶.《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相应的意思是按内容分门别类,比如把佛陀所说的五蕴法编为一相应、六处法编为一相应、界法编为一相应、四圣谛编为一相应、缘起法编为一相应相应等等,所以称为《相应部》。一共有56相应,收录《越渡暴流经》等7762部。
⑷.《增支部》(A
guttaranikàya)。增(uttara),是增加、更上的意思;a
ga的意思是支、部分、因素。增支的编辑方法有点像法数,将佛陀所讲的跟数目有关的经文汇编在一起。将一法编为一集,将二法编为一集,将三法编为一集。比如说「二法」有止、观,名、色等等。「三法」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因此《增支部》共有十一集,收录《心遍取经》等9557部。
⑸.《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非指篇幅小,或者微不足道,而内容庞杂的意思。《小部》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编进去。比如说《法句》,如果要编在前面四部的话,不知道应该编在哪一部,于是就编在《小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数量是最多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全部都归在《小部》里面。
《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是《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则再加上《弥林达问经》(Milindapa¤ha)、《导论》和《藏释》,成为十八部。
3、《论藏》(Abhidhamma-pi
aka),乃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诠释。
阿毗(abhi)的意为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达摩(dhamma)的意思是法。法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指一切,例如说一切诸法;有时候指有为法,例如说诸法由因生;有时指法所缘、法界、法处、善法、佛陀的教法等等。因此,法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在这里,法的意思是指究竟真实的教法,特别是指佛陀所教导的教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或者南传七论,它们依次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
⑴.《法集论》,或称《法聚论》(Dhamma- sa
ga
)。dhmma是法,sa
ga
是聚集、集合在一起。
⑵.《分别论》(Vidha
ga)。vidha
ga的意思是分别、分析。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Suttanta-bhàjaniya)、论分别(Abhidhamma- bhàjaniya)和问分(Pa¤hapucchà)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的内容列出来讨论,然后又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抉择。
⑶.《界论》(Dhàtukathà)
⑷.《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
atti是概念。这部论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人。
⑸.《论事》(Kathàvatthu)。这一部《论事》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由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目的是批驳当时流行于阿首咖王时期混入僧团的那些外道的邪见。
⑹.《双论》(Yamaka)。《双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术语名相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正确的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对的方式来讨论,比如说:「是否一切善法都具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的都是属于善法?」以这种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⑺.《发趣论》(Pa
hàna)。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在传统上称它为《大论》(Mahàpakara
a)。此论跟前面的六部论稍微有点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诸法的名相,这一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串一切诸法。缘的意思就是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串在一起。如果把前面这几部论所讲的诸法比喻为珠宝,而这部《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一条金线把全部珠宝串在一起,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贵在这里。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把这部论视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证明。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通透前面的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所讲到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除了律、经、论三藏之外,上座部佛教尚保存有内容非常丰富的三藏义注与复注,以及许多重要的藏外典籍,如《岛史》(D
pa-vaüsa)、《大史》(Mahà-vaüsa)、《小史》(C
a-vaüsa)、《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入阿毗达磨论》(Abhidhammàvatàra)、《摄阿毗达磨义论》(Abhidhammattha-sa
gaha)等。
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三藏圣典及其注疏而来的。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凡是接受上座部传统教育的佛教出家人,在沙马内拉[14]阶段就必须背诵许多佛教经论。时至今日,上座部佛教国家尚有为数不少的能够背诵出所有三藏圣典的大长老[15]。上座部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特重佛陀所说,特重传统的巴利三藏圣典[16]。在广大上座部教区,虽然圣贤辈出,然而却没有一例因倡议特殊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当然,上座部僧团也存在着一些宗派,但那也只是在持戒松紧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经典与教理方面还是一致的。
在中国汉地、西藏、韩国…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