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P2

  ..续本文上一页陀)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就把佛教传入了师子国。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12]时,率领由伊帝亚(I

  iya)、伍帝亚(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达萨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Suma

  a)、般度咖(Pa

  óuka)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

  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

  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 (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Mahàri

  ha)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Sa

  ghamittà)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与传入中国汉地、西藏等地的遭遇不同。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思想与哲学体系,例如儒家的孔孟学说、道家的老庄思想等。当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根植于中华大地时,其自身必定要作出一番大的改造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凡是学过中国佛教史的人,都应该对佛教初传华夏时遭受儒家抵制、道教攻击的那段历史历历在目。佛教初传到西藏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也遭到了苯教的排斥。可以说,佛教在中国汉地与藏地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对其自身进行修改与适应的过程。中国汉地的佛教,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然而,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的情形就大为不同。佛教非常顺利地传入兰卡岛,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上座部佛教由作为大帝国王子出身的马兴德长老及其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亲自前往斯里兰卡弘扬传播,得到了当地国王、大臣等统治阶层的鼎力护持,进展顺利。

  2、兰卡的民族、文化、地理因素与印度相近。兰卡岛与印度次大陆之间仅隔几十公里宽的保克海峡,岛上的主要居民新哈勒人就是从印度迁去的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在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等方面,都与印度极为相似。因此,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基本上可以原封不动地被兰卡人民接受并保持下来。

  3、兰卡岛在佛教传入之前,只存在一些鬼神崇拜和婆罗门教等信仰,但都未形成强大的宗教势力或系统的学说。当佛法以一种高度严密完整的思想体系传到兰卡岛时,很快就被兰卡人民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以上座部佛教为主体的新哈勒文化。

  佛灭三百年,上座部佛教由受到正式传统教育的马兴德等上座长老们传入斯里兰卡,很快被兰卡人民完整地接受。此后,兰卡的上座部大寺派比库们又以维护佛陀正法、律的纯洁自居,排斥各种后起的佛教思想学说,使得上座部佛教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仍然保持了到目前为止最接近于佛陀时代的经典、教法、禅修、生活方式等。

  [5]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巴利语khudda,意为微细的;anukhuddaka,意为更微细的;sikkhàpada,意为学处,即戒律。「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古代也意译为小小戒、杂碎戒。根据《弥林达问经》,恶作罪(dukka

  a)为微细学处,恶说罪(dubbhàsita)为又微细学处。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的所说的这一句话在整部三藏中是绝无仅有的。佛陀曾无数次强调「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甚至制定说即使轻视这些学处也将会犯戒:

  「若比库在诵巴帝摩卡时如此说:『为什么要诵这些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呢?那只会导致疑悔、恼害、混乱而已!』诽谤学处者,巴吉帝亚。」(Pc.72)

  义注在解释「可以舍弃」一词时说:为什么不用肯定语气「应舍弃」而使用不定语气呢?因为世尊预见到马哈咖沙巴将在第一次结集中将不会舍弃任何学处。《弥林达问经》中解释世尊之所以说这句话是为了考验僧团。

  [6] 甘马:巴利语kamma的音译。原意为业,行为;于此指僧团会议。

  汉传佛教依梵语karma音译为「羯磨」。

  [7] 有人认为这只是马哈咖沙巴等上座们的意见。然而,这的确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项原则。(D.16 / A.7.3.3 / Pr.565)

  [8]韦沙离城 (Vesàl

  ):意为广严城。位于恒河中游北岸,为公元前六世纪时瓦基国(Vajj

  ,跋耆国)的都城。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等。

  [9] 阿首咖王:巴利语Asoka的音译,又作阿育王,阿输迦王,无忧王,公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10] 据考证,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部的佛统(Nagara pa

  hama)一带蒙族人(Mon)居住的地区。

  [11] 狮子国:又称狮子洲、兰卡岛、楞伽岛(La

  ka),即今斯里兰卡。

  [12]瓦萨:巴利语vassa的音译,即戒龄,僧龄。比库每度过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龄则增加一岁。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语为vassa,故比库度过了几个雨安居,则计算多少个瓦萨。

  

  三、上座部佛教之特点

  1、以佛法僧为信仰中心

  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无论出家僧人还是在家信徒,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和崇敬,菩提树、佛塔、佛像、经书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身披棕褐色袈裟的僧人社会地位是崇高的。

  佛陀乃是明行具足的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人天导师、一切知者。正法乃是世尊所善说,能导向涅槃,智者通过禅修能于现世中亲自证知。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是依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随顺修行的声闻圣弟子,即证悟四种圣道与四种圣果的声闻弟子,是值得供养、布施、恭敬、尊重的世间无上福田。

  根据上座部佛法,我们现在的教法是由苟答马佛陀(Buddha Gotama,乔答摩佛),也即释迦牟尼(Sakya- muni)所证悟并开示宣说出来的。所以,现在凡是修学正法、律的弟子,无不以苟答马佛陀为本师。我们现在所处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现在的世界亦是苟答马佛陀的教化区。所谓「二佛不并化」,在一个世界中的某一段极漫长的时期内,唯有一位佛陀出现于世间并教化众生。如果说在一个世间有两尊或多尊佛陀出现,或者说在某一尊佛的教化时期有其它的佛陀出现,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专指苟答马佛陀。

  举例而言,佛陀在世时,有许多听众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生起信心,表示愿意皈依佛法僧时,常如是诵言:

  “Esàhaü Bhavantaü Gotamaü sara

  aü gacchàmi, Dhamma¤ca Bhikkhusa

  gha¤ca. Upàsakaü maü Bhavaü Gotamo dhàretu, ajjatagge pà

  upetaü sara

  aü gataü.”

  「我今皈依尊师苟答马、法以及比库僧。愿尊师苟答马忆持我为近事男,从今天起乃至命终我行皈依。」

  因此,上座部佛教所礼敬、所皈依的佛陀是指世尊苟答马。

  当然,上座部佛教认为在苟答马佛陀之前还有许多位佛陀曾经出现于世间,其中包括经常提到的六位过去佛陀,他们依次是:维巴西佛(Vipass

  )、西奇佛(Sikhi)、韦沙菩佛(Vessabhu)、咖古三塔佛(Kakusandha)、果那嘎马那佛(Konàgamana)、咖沙巴佛(Kassapa),他们与现在的苟答马佛并称为「过去七佛」。除此之外,过去与未来皆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出世。不过,每一位佛陀所觉悟的法皆是相同的,而且每一位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也是相同的,皆宣说四圣谛、缘起法、八圣道,皆教导戒定慧,教导止观禅修。在教法方面,因为诸佛所宣说之法皆是相同的,所以,礼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礼敬一切诸佛之法。

  根据上座部佛教,僧伽可以分为胜义僧 (paramattha-sa

  gha)和世俗僧 (sammuti-sa

  gha)两种。胜义僧又称为圣者僧,乃是指证悟道果的圣弟子,亦即「四双八辈」的世尊声闻僧(Bhagavata sàvakasa

  gha);而世俗僧则是指已受具足戒、身披佛制袈裟、现出家沙门相的比库、比库尼僧。在上座部教区,对于严守戒律、精通三藏、德高望重的比库,能够得到广大僧俗弟子的尊重。

  除了佛法僧三宝以外,上座部佛教弟子并不皈依、敬事诸天、神鬼。作为一位上座部比库,他甚至不用向一位天神合掌礼敬,哪怕这位天神是一位已经证悟圣果的护法天神。根据戒律,比库只应礼敬佛陀[13]以及先受具足戒的上座比库。上座部比库可以接受诸天、婆罗门、在家人的恭敬、礼拜、供养,当然也包括国王在内。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国王或总统、首相见了有德的长老比库,也会行五体投地礼,因为比库是佛法僧三宝的代表,是住持正法的代表。

  

  2、以律经论为教法根本

  在《增支部

  一集》中,佛陀说:

  「诸比库,凡比库将非法说为法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导致众人无益,导致众人无乐,导致众人无利,给天与人带来损…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现存上座部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