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

  玛欣德 尊者

  一、什么是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1、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 Lanka,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

  3、南传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于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巴利语(pà

  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时中印度马嘎塔国(Magadha,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于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Sanskrit)——相对的民众方言——布拉格利语(Pràkrit)的一种。[1]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塔口语,故又称为「马嘎底语」(Màgadhika, Màgadh

  ,摩揭陀语)。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pà

  i)一词乃是专指圣典、佛语、三藏,以区别于作为解释圣典的文献——义注(a

  hakathà)和复注(

  kà)。也因如此,记录圣典、佛语的专用语「马嘎底语」到后来也就逐渐成了「圣典语」、「佛经语」的代名词。[2]

  南传上座部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巴利语在古印度只是一种口头语言,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当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三藏圣典传入斯里兰卡后,当时的比库[3]们以极尊重的态度把它们记诵下来,便形成了上座部传诵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斯里兰卡长老们又用新哈勒(Sinhalese,僧伽罗)字母来拼写巴利语,并刻写在棕榈树[4]叶 (tàla patt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时,这种传统保持不变,也相应地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三藏圣典。所以,现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一位上座部佛教比库除了要懂得本国语言以外,还必须学习巴利语。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然而,从印度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汉地和西藏等地的经典就不一样,它们都被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文字。

  传统上,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省靠近泰缅边境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上座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并有持续发展之势。

  注:[1]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

  在《律藏》中,佛陀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但后期的佛徒们明显违背了佛陀的这一项语言教导。

  [2] 将马嘎底语称为「巴利语」(pà

  i-bhàsà)应该是在公元五世纪的佛音时代。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就干脆将之称为「巴利语」(圣典语)。

  [3]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4] 棕榈树:旧译作多罗树,属棕榈科植物,常见于热带地区。其茎干直立,叶片大,呈掌状深裂,晒干后可用来制作扇子或盖屋顶。古代的佛教僧人在其晒干后的叶片上刻写经文,古代讹称为「贝叶经」。

  

  二、上座部佛教的来源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当时的僧团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师学、和合无诤的,犹如水乳交融,并没有出现多少分歧。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曾教导说,若诸比库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

  Yàvak

  va¤ca bhikkhave, bhikkh

   apa¤¤attaü na pa¤¤apessan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à- 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

  naü pà

  ika

  khà, no parihàni.

  

  「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D.16)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与会大众一起记诵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在结集了经律之后,阿难尊者提到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aka

  khamàno, ànanda, sa

  gho mamaccayena khuddànu- khuddakàni sikkhàpadàni sam

  hanatu.

  「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5]

  由于当时阿难尊者并没有及时请示佛陀什么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于是与会者们就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6],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Apa¤¤attaü nappa¤¤ape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a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Cv.442; 2.288)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thera)的观点主张(vàda)就称为「上座部」(Theravàda),即长老们的观点。同时,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但是,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终都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

  1.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2.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3.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

  这是佛陀的教诫,也是上座们的观点![7]

  佛灭一百年左右,东方韦沙离城[8]的瓦基子(Vajjiputtaka,跋耆子,犊子)比库开始乖违律制,擅自向在家人乞钱,西方长老亚沙

  咖甘哒咖之子(Yasa kàka

  óakaputta,耶舍迦干陀迦子)认为此举非法,由此引起戒律上的诤论,于是召集七百位上座比库进行裁决。经过讨论,宣布瓦基子比库所行的「十事」为非法,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韦沙离结集」。遭否决的大多数比库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定,另外纠集一万朋党,会诵经律,自成一派。从此,教团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

  此后,又有恶比库大天,集诸朋党,唱「五恶见事」,挑起教义上的争端,佛教遂分裂为保守传统的「上座部」和主张革新的「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成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余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首咖[9]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

  阿首咖王笃信佛法,广施僧众,于是竟有六万外道为了利养,自行披剃,混进佛教,以自宗见,谬解法律,扰乱正法。诸比库不愿与他们共作诵戒,致使在首都巴嗒厘子城(Pà

  aliputta,波咤厘子城)的无忧园寺(Asokàràma)居然七年没有举行过诵戒。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首咖王从阿呼冈嘎山(Ahoga

  gà)迎请了摩嘎莉之子

  帝思(Moggaliputta tissa,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巴嗒厘子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库,举行第三次结集,历时九个月,会诵律经论三藏,并编纂了一部《论事》(Kathàvatthu),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252个非正统见解。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10](Suva

  a-bh

  mi), 第九使团到了狮子国[11](Si

  hala-d

  pa)。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由阿首咖王的儿子马兴德(Mahinda,摩哂陀,摩亨德,摩酰…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现存上座部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