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可爱,那么对有相违过失的女人,就会生起嗔恼厌恶,这是凡夫会自然生起的好恶选择分别。一个女人,具足善良等德相时,如果因此而觉得她可以贪爱,那么当她有嫉妒、放荡等种种过失时,也就会觉得她可恶。然而,世间凡夫众生,各自相续中的功德过失不会决定安住,比如说,一个人具足财富美貌、正直等功德,但是反过来观察,他作为凡夫又会具有种种过失,如贪心大、傲慢等,此时你应嗔恨他还是会喜欢他呢?如果只取功德不取过失,而对他生欢喜,或只取过失不取功德而对他生嗔恨,都是不应理的。而喜欢与嗔恨厌恶是相违的法,二者也不可能同时存在。月称菩萨说:如果因对方具足德相而应生贪心,那么对方也具足过失的缘故,也应对她生嗔恨心。所以,认为女人具有德相而应贪爱者,其理由无法成立。在一个凡夫女人相续中,功德与过失都会存在,那么你应执前者功德为实而生贪,还是应执后者过失为实而生嗔恨呢?
譬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受用美食佳肴,但是不喜欢上厕所,这种态度肯定不合理。因为按客观规律,一个人吃得多,上厕所也会多,这是一件事物必具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不可能有选择一方面的力量。同样,一个凡夫女人既会有功德的一方面,也会有过失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只选择她有功德的部分生贪爱,而不嗔恨她的过失。另有譬喻说,有人喜欢到朋友家里看他家那座很精致的厕所,但是到了厕所里,闻到里面的味道时,也就不喜欢了。同样,一个女人有其贤善光彩的一面,也有其丑恶阴暗的一面,如果喜欢她那贤善的一面,也必然会为阴暗的那部分而生厌恶。所以,为颠倒恶念所蔽者,当认清凡夫相续中,德与过皆有存在,自己切不可因见德相而对异性生贪爱。
壬二、(生贪与否不一定随顺有德):
问曰:虽然对有过失的女人应生嗔,但是对具有德相的女人,只见其贤善可爱的德相,而不见其它,以此为因,难道不是会自然生贪爱吗?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生贪者,其灭岂从因。
愚夫生起贪欲的对境,不唯是具有德相者;无有这种因就生起贪爱者,其不生贪爱难道是因为不具德相吗?
有些人认为如果见到了女人的过失应该生嗔,如果只现见女人有德相,那么生贪爱也是合乎自然,是应理的。然而在实际中,愚昧无知的世人,对异性生贪爱与否,并不一定是以对方具德与否而决定。比如说可以现见一些人喜欢屠夫、猎人、妓女等,这些人肯定不具足贤善的德相;还有一些人喜欢什么梦中情人之类,莫名其妙的什么理由也没有,就对某人深生贪爱。再说,如果真的以德相为生贪因,那么凡夫的身体,唯是不净物的堆聚,哪儿有真正的德相呢?所以,从实际中观察,世人的贪爱因缘无有一定标准,对境无有德相而生贪爱者,也是随处都有的现象,而对异性不生贪爱,也不见得是对方不具德相的原因。根登群培大师说过:“人心是反复无定的,有时候看到丑陋的老妇也要生贪心,有时侯看到天女也不会生贪心。”不知取舍也不知羞惭的男人,只会随顺迷乱的贪欲心而转,而不会顾及德相具足与否,有时对丑妇也会生贪心,而有时不生贪心,其原因也不是因对方不具德相。月称菩萨说:愚笨的人根本不会观察功德与过失,而百般贪求女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极为愚痴的行为。
譬如说,以有一个婆罗门女,由于她是一个石女,结果被村落中的男人撵出村外。她走的时候特别痛苦,悲泣不止,别的女人问:“你为什么要哭,是不是为离开我们而痛苦吗?”她回答:“不是,你们能享受交合的乐受,我却从来没有享用过,我是为此而悲泣。”同样,世人贪著异性,其实如同石女儿一样,唯是为交合的乐受而贪求,而对境具足德相与否,并非是生贪与否的主因,故有智者,当详察内心的分别妄念,不为遮盖贪欲丑相的种种假相所蒙蔽,而直断贪爱烦恼之根。
辛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
问曰:有些女人特别爱自己的男人,甚至在丈夫死后能自杀殉情,对这样忠情于己的女人,难道不可以爱著吗?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如果没有了知与其他男人交合的乐受,那时才会爱著自己的丈夫,所以妇女象恶症一样极易感染,应该恒常防止其他男子的外缘接触。
三界内的凡夫,心思毫无稳定性可言,尤其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她们对男人的爱著情感极易动摇。女人对丈夫,只是在她们刚刚与之相好,没有外遇、没有感受与其他男人作不净行的乐受之前,才会有所谓的忠情。一旦有了与他人接触的乐受时,那时对自己的男人一点也不会在乎,立即舍弃之如敝帚。那些能为丈夫死亡而殉情的女人,只有可能是她们尚未与别的男人接触,才会有这种迷乱的自绝决心。否则,不管丈夫死也好病也好,她是毫不在乎的。因此说一般凡夫女人,就象恶症一样,极易为外缘所感染而变质发作。所谓恶症,指极易感染发作的病症,比如说一些遭魔而经常发狂者,这种疯病暂时没有发作时,病人很正常,但是若有地水火风的不合,或者在下午遇到客人等外缘,疯病立即会发作。因而对这种病人,必须极为细致地防护他与外缘接触。同样,一般心意不稳固的女人,如果与外面的男人有接触,容易被外缘摇动,引发炽烈的贪欲恶症,变得放荡起来,而不愿再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须恒常防止她接触别的男人外缘,月称菩萨说:女人的贪心一直随着别人,一旦受到了与他人交合的乐受时,对自己丈夫的贪心就会渐渐减少,所以凡夫女人没有可靠的感情可言。
譬如说,以前有一对婆罗门夫妇,开始时感情很不错,周围一些男人故意去找婆罗门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闹的时候,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听到后迅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却勾搭上了,受到了与他人作不净行的乐受。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地跑出去与其他男人鬼混。后来她丈夫知道了这些消息,又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内心因此明白了女人所谓的爱著感情,其实是极不可靠,极易受到他缘而改变,由此而生起极大厌离心。还有在藏地一个譬喻说,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突然患急症死了,那位女人当时非常悲痛,想自杀随丈夫而去,周围的人百般劝慰,日夜守护着她。到她家念经超度仪轨的小僧人也想:“这个女人恐怕会伤心坏的!”可是,四十九天的度亡经还没念完时,那位女人已与一个男人好上了,天天有说有笑,满面春风,伤心的表情丝毫都没有了,那位小僧人不由得想:“噢,这就是世人所谓的恩爱感情,多么无常!”认为有女人深爱着自己,而对女人生贪爱者,当知这只是一时的迷乱情感,一切都是无常的,当生厌离啊!
辛五、(世规典藉中须依女人之说是颠倒的):
问曰:有些典藉中说,在年轻时依女人享受欲乐,这样做极为合理,也是
有功德的,难道这些说法不应理吗?
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
世人在壮年时自己所作的贪爱行为,到了老年时也不会再乐于这些恶行,而那些解脱者,又如何不对这些贪欲恶行生起忧恼呵斥呢?
世俗中那些外道典章所言须依女人之说,唯是堕于断见常见之中的颠倒邪说,稍加观察,就会勘破其迷乱颠倒。如果依女人的欲乐享受,是真正值得追逐拥有的安乐,那么人们应时时贪求不舍,从小到老都不会厌舍。可是现实中,人们在年轻时为了满足贪欲而追求女人,到了晚年时,也会觉得这些行为十分愚痴,极不应该。虽然到了晚年时,自己并没有断除贪习,但是再也不会乐于这方面的恶行,而且回忆起壮年时的疯狂行为,也会了知追逐贪欲既不如法,又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不少危害,因此而往往生起悔恼。月称菩萨说:自己在年轻时被贪欲所颠倒迷惑的恶行,到了晚年时也会生后悔。一个有人生经验的老人,都会不乐于贪爱恶行,那么对那些已彻断贪欲烦恼,得到了解脱的阿罗汉圣者,又怎么不会对贪欲生起忧恼呵斥呢?在解脱者看来,贪欲无异于毒蛇、火坑一般,是极应呵斥厌离的对境。由此观察那些须依女人的言语,无疑是极不应理极为邪恶的说教。俄智仁波切以另一种方式解释说:老年人并没有断除贪欲,但他们也不会再对贪爱女人感兴趣;那么已断贪欲恶习的解脱者,也就更不会为贪欲而忧恼。凡夫人常常为贪爱异性的欲望烦恼所控制,内心常为贪欲扰乱而忧伤苦恼,但是解脱者已断尽贪欲,所以再也不会有贪欲的忧伤苦恼。由此而观,世俗典章中那些须依女人的观点,极不应理,这些典章的作者已被无明贪欲毒酒所醉,才写出了这些疯狂颠倒的邪说。
譬如说,以前有一户人家,家中年轻的妇人听到外面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戏会,她急急忙忙地想去看热闹,但是家中的小牛跟着跑了出来。于是她风急火燎地拿起绳子,也没观察就将小牛拴在一处,结果拴错了地方,她的公公问:“你干什么,把小牛拴在我腰上?”那位妇人听到后,头脑清醒过来,知道了自己的错误,羞愧地想:“我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让喜欢看热闹的念头将自己弄糊涂了呢?”同样,世人在年轻时,往往会被贪欲冲昏头脑,做事不知观察取舍,到了晚年清醒过来后,自己也会为这些恶行而羞愧后悔。故有智者,当了知贪欲的过患,及世俗言教中的颠倒,为了今生及后世的安乐,应断除贪欲。
辛六、(明不应对女人生贪爱的其他理由)分五:一、与女人相会的欲乐并非胜乐;二、贪爱女人不能随自主宰;三、若贪为乐即不应依女人;四、与女人相合之乐因非唯女人;五、明贪欲之过失。
壬一、(与女人相会的欲乐并非胜乐):
问曰:对欲界的众生而言,依异性所生之乐是最大的快乐,为了这种快乐贪著女人又有何不应理呢?
不贪者无乐,非愚亦…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