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可愛,那麼對有相違過失的女人,就會生起嗔惱厭惡,這是凡夫會自然生起的好惡選擇分別。一個女人,具足善良等德相時,如果因此而覺得她可以貪愛,那麼當她有嫉妒、放蕩等種種過失時,也就會覺得她可惡。然而,世間凡夫衆生,各自相續中的功德過失不會決定安住,比如說,一個人具足財富美貌、正直等功德,但是反過來觀察,他作爲凡夫又會具有種種過失,如貪心大、傲慢等,此時你應嗔恨他還是會喜歡他呢?如果只取功德不取過失,而對他生歡喜,或只取過失不取功德而對他生嗔恨,都是不應理的。而喜歡與嗔恨厭惡是相違的法,二者也不可能同時存在。月稱菩薩說:如果因對方具足德相而應生貪心,那麼對方也具足過失的緣故,也應對她生嗔恨心。所以,認爲女人具有德相而應貪愛者,其理由無法成立。在一個凡夫女人相續中,功德與過失都會存在,那麼你應執前者功德爲實而生貪,還是應執後者過失爲實而生嗔恨呢?
譬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受用美食佳肴,但是不喜歡上廁所,這種態度肯定不合理。因爲按客觀規律,一個人吃得多,上廁所也會多,這是一件事物必具的正反兩個方面,他不可能有選擇一方面的力量。同樣,一個凡夫女人既會有功德的一方面,也會有過失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只選擇她有功德的部分生貪愛,而不嗔恨她的過失。另有譬喻說,有人喜歡到朋友家裏看他家那座很精致的廁所,但是到了廁所裏,聞到裏面的味道時,也就不喜歡了。同樣,一個女人有其賢善光彩的一面,也有其醜惡陰暗的一面,如果喜歡她那賢善的一面,也必然會爲陰暗的那部分而生厭惡。所以,爲顛倒惡念所蔽者,當認清凡夫相續中,德與過皆有存在,自己切不可因見德相而對異性生貪愛。
壬二、(生貪與否不一定隨順有德):
問曰:雖然對有過失的女人應生嗔,但是對具有德相的女人,只見其賢善可愛的德相,而不見其它,以此爲因,難道不是會自然生貪愛嗎?
愚夫起貪欲,非唯具德者,
無因生貪者,其滅豈從因。
愚夫生起貪欲的對境,不唯是具有德相者;無有這種因就生起貪愛者,其不生貪愛難道是因爲不具德相嗎?
有些人認爲如果見到了女人的過失應該生嗔,如果只現見女人有德相,那麼生貪愛也是合乎自然,是應理的。然而在實際中,愚昧無知的世人,對異性生貪愛與否,並不一定是以對方具德與否而決定。比如說可以現見一些人喜歡屠夫、獵人、妓女等,這些人肯定不具足賢善的德相;還有一些人喜歡什麼夢中情人之類,莫名其妙的什麼理由也沒有,就對某人深生貪愛。再說,如果真的以德相爲生貪因,那麼凡夫的身體,唯是不淨物的堆聚,哪兒有真正的德相呢?所以,從實際中觀察,世人的貪愛因緣無有一定標准,對境無有德相而生貪愛者,也是隨處都有的現象,而對異性不生貪愛,也不見得是對方不具德相的原因。根登群培大師說過:“人心是反複無定的,有時候看到醜陋的老婦也要生貪心,有時侯看到天女也不會生貪心。”不知取舍也不知羞慚的男人,只會隨順迷亂的貪欲心而轉,而不會顧及德相具足與否,有時對醜婦也會生貪心,而有時不生貪心,其原因也不是因對方不具德相。月稱菩薩說:愚笨的人根本不會觀察功德與過失,而百般貪求女人,這種方式實際上是極爲愚癡的行爲。
譬如說,以有一個婆羅門女,由于她是一個石女,結果被村落中的男人攆出村外。她走的時候特別痛苦,悲泣不止,別的女人問:“你爲什麼要哭,是不是爲離開我們而痛苦嗎?”她回答:“不是,你們能享受交合的樂受,我卻從來沒有享用過,我是爲此而悲泣。”同樣,世人貪著異性,其實如同石女兒一樣,唯是爲交合的樂受而貪求,而對境具足德相與否,並非是生貪與否的主因,故有智者,當詳察內心的分別妄念,不爲遮蓋貪欲醜相的種種假相所蒙蔽,而直斷貪愛煩惱之根。
辛四、(不應對深愛自己的女人生貪):
問曰:有些女人特別愛自己的男人,甚至在丈夫死後能自殺殉情,對這樣忠情于己的女人,難道不可以愛著嗎?
若時未知他,爾時愛其夫,
婦女如惡症,常應防外緣。
如果沒有了知與其他男人交合的樂受,那時才會愛著自己的丈夫,所以婦女象惡症一樣極易感染,應該恒常防止其他男子的外緣接觸。
叁界內的凡夫,心思毫無穩定性可言,尤其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她們對男人的愛著情感極易動搖。女人對丈夫,只是在她們剛剛與之相好,沒有外遇、沒有感受與其他男人作不淨行的樂受之前,才會有所謂的忠情。一旦有了與他人接觸的樂受時,那時對自己的男人一點也不會在乎,立即舍棄之如敝帚。那些能爲丈夫死亡而殉情的女人,只有可能是她們尚未與別的男人接觸,才會有這種迷亂的自絕決心。否則,不管丈夫死也好病也好,她是毫不在乎的。因此說一般凡夫女人,就象惡症一樣,極易爲外緣所感染而變質發作。所謂惡症,指極易感染發作的病症,比如說一些遭魔而經常發狂者,這種瘋病暫時沒有發作時,病人很正常,但是若有地水火風的不合,或者在下午遇到客人等外緣,瘋病立即會發作。因而對這種病人,必須極爲細致地防護他與外緣接觸。同樣,一般心意不穩固的女人,如果與外面的男人有接觸,容易被外緣搖動,引發熾烈的貪欲惡症,變得放蕩起來,而不願再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須恒常防止她接觸別的男人外緣,月稱菩薩說:女人的貪心一直隨著別人,一旦受到了與他人交合的樂受時,對自己丈夫的貪心就會漸漸減少,所以凡夫女人沒有可靠的感情可言。
譬如說,以前有一對婆羅門夫婦,開始時感情很不錯,周圍一些男人故意去找婆羅門妻子調笑時,她立即回到丈夫身邊,說自己很討厭那些人,以後他們再來鬧的時候,自己會立刻喊叫,讓丈夫聽到後迅速來解圍。但日子稍久,她與那些男人卻勾搭上了,受到了與他人作不淨行的樂受。自此以後,她經常花言巧語地欺騙丈夫,偷偷地跑出去與其他男人鬼混。後來她丈夫知道了這些消息,又想起她以前所說的話,內心因此明白了女人所謂的愛著感情,其實是極不可靠,極易受到他緣而改變,由此而生起極大厭離心。還有在藏地一個譬喻說,以前有一對年輕的夫婦,丈夫突然患急症死了,那位女人當時非常悲痛,想自殺隨丈夫而去,周圍的人百般勸慰,日夜守護著她。到她家念經超度儀軌的小僧人也想:“這個女人恐怕會傷心壞的!”可是,四十九天的度亡經還沒念完時,那位女人已與一個男人好上了,天天有說有笑,滿面春風,傷心的表情絲毫都沒有了,那位小僧人不由得想:“噢,這就是世人所謂的恩愛感情,多麼無常!”認爲有女人深愛著自己,而對女人生貪愛者,當知這只是一時的迷亂情感,一切都是無常的,當生厭離啊!
辛五、(世規典藉中須依女人之說是顛倒的):
問曰:有些典藉中說,在年輕時依女人享受欲樂,這樣做極爲合理,也是
有功德的,難道這些說法不應理嗎?
壯年自所作,老時不樂彼,
如何解脫者,于彼不憂惱。
世人在壯年時自己所作的貪愛行爲,到了老年時也不會再樂于這些惡行,而那些解脫者,又如何不對這些貪欲惡行生起憂惱呵斥呢?
世俗中那些外道典章所言須依女人之說,唯是墮于斷見常見之中的顛倒邪說,稍加觀察,就會勘破其迷亂顛倒。如果依女人的欲樂享受,是真正值得追逐擁有的安樂,那麼人們應時時貪求不舍,從小到老都不會厭舍。可是現實中,人們在年輕時爲了滿足貪欲而追求女人,到了晚年時,也會覺得這些行爲十分愚癡,極不應該。雖然到了晚年時,自己並沒有斷除貪習,但是再也不會樂于這方面的惡行,而且回憶起壯年時的瘋狂行爲,也會了知追逐貪欲既不如法,又爲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不少危害,因此而往往生起悔惱。月稱菩薩說:自己在年輕時被貪欲所顛倒迷惑的惡行,到了晚年時也會生後悔。一個有人生經驗的老人,都會不樂于貪愛惡行,那麼對那些已徹斷貪欲煩惱,得到了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又怎麼不會對貪欲生起憂惱呵斥呢?在解脫者看來,貪欲無異于毒蛇、火坑一般,是極應呵斥厭離的對境。由此觀察那些須依女人的言語,無疑是極不應理極爲邪惡的說教。俄智仁波切以另一種方式解釋說:老年人並沒有斷除貪欲,但他們也不會再對貪愛女人感興趣;那麼已斷貪欲惡習的解脫者,也就更不會爲貪欲而憂惱。凡夫人常常爲貪愛異性的欲望煩惱所控製,內心常爲貪欲擾亂而憂傷苦惱,但是解脫者已斷盡貪欲,所以再也不會有貪欲的憂傷苦惱。由此而觀,世俗典章中那些須依女人的觀點,極不應理,這些典章的作者已被無明貪欲毒酒所醉,才寫出了這些瘋狂顛倒的邪說。
譬如說,以前有一戶人家,家中年輕的婦人聽到外面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戲會,她急急忙忙地想去看熱鬧,但是家中的小牛跟著跑了出來。于是她風急火燎地拿起繩子,也沒觀察就將小牛拴在一處,結果拴錯了地方,她的公公問:“你幹什麼,把小牛拴在我腰上?”那位婦人聽到後,頭腦清醒過來,知道了自己的錯誤,羞愧地想:“我到底在幹什麼,怎麼讓喜歡看熱鬧的念頭將自己弄糊塗了呢?”同樣,世人在年輕時,往往會被貪欲沖昏頭腦,做事不知觀察取舍,到了晚年清醒過來後,自己也會爲這些惡行而羞愧後悔。故有智者,當了知貪欲的過患,及世俗言教中的顛倒,爲了今生及後世的安樂,應斷除貪欲。
辛六、(明不應對女人生貪愛的其他理由)分五:一、與女人相會的欲樂並非勝樂;二、貪愛女人不能隨自主宰;叁、若貪爲樂即不應依女人;四、與女人相合之樂因非唯女人;五、明貪欲之過失。
壬一、(與女人相會的欲樂並非勝樂):
問曰:對欲界的衆生而言,依異性所生之樂是最大的快樂,爲了這種快樂貪著女人又有何不應理呢?
不貪者無樂,非愚亦…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