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45

  ..续本文上一页如来宣说了他们所喜爱的施等善法;为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如来对希求天趣尚且作了呵责,更何况耽著其余世事。

  如来于部分经典中没有宣说诸法无自性的实相,而是暂时宣说了修习人天善趣福德的法门,这是出于引导某些根器不堪承受解脱正法的众生而作。长久沉溺于无明痴暗而无福缘听受善知识教导的众生,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无法理解解脱正法,不能生起厌离轮回之心,而对于恶趣痛苦有怖畏,对人天善趣的安乐有有希求。因此,无碍澈见每一个众生根器的佛陀,为他们暂时宣说人天乘的正法,以行持因果正见断十恶业等遮蔽恶趣痛苦,以行持五戒十善积累生人天善趣安乐的福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过:“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悲心下劣心粗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众生由根器不够,故佛先引导彼等修习得安乐福德之法,由此而渐渐使他们得遇症者的教导,逐渐步向解脱正道。而对于那些真正发心寻求解脱的修行人,佛陀多处宣说过:为求生天人善趣而持戒、布施等这屗是解脱法,不是修行人所应有的发心。为求善趣安乐异熟果而修法,这也是世尊再三呵责过的行为,对耽著此等有漏的发心与善法,佛陀尚会呵责,那更况其余的恶法散乱行为呢?修行人要追求究竟涅槃,一切善的执著也要彻底舍弃,融入法界,而不善的执著,理所当然也必须舍弃。

  譬如说,世尊在鹿野苑为弥勒菩萨授记:将来汝成佛后,会在此地显示涅槃,那时会有名叫东的转轮王出世,将你的遗体造塔供养,以此他亦会生起出离心,出家修道获得阿罗汉果。当时有一名弥勒比丘也听到了这个授记,他发愿在弥勒菩萨成佛时,自己要做转轮王。而佛陀听后即严厉地呵责他为愚者,同时教诫诸出家人应断一切世间欲念,整个三界的一切都无坚固实质,一切五欲感受都无快乐,如同不净粪一般臭秽不净,因此,应全力追求解脱等。由此可见,世尊宣说应修福德资粮,主要是为爱乐人天趣安乐的下根众生而说,并不与空性法门相违,而作为修行人,应该发大菩提心,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为此应舍弃一切人天暂时安乐的发心。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真性;二、通达真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真性):

  问曰:若空性法门能断一切痛苦轮回,那为什么不随时宣说呢?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对追求福德者,不应随时都宣说空性;这就象即使是良药,若不对症而下,难道不是会反而成为毒药吗?

  般若空性虽然是能彻断轮回痛苦的妙法,但是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根器,才可传授修习。在追求福德安乐者之中,有不同根器的行人,对他们不可以随随便便传授空性法门,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要成为法器,尚需一定锻炼,必须具备一定的福德智慧。若不观察其根器,随时宣说空性法,有些根器未熟者在听闻后,不但无法接受,反而会生起诽谤,或认为一切法完全断灭,由是而不承认一切因果等等,导致相续受到损害,甚而堕入恶趣。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与历代高僧大德们反复强调过:在传授佛法时,不能不观察弟子根器就随便传授,对一般追求人天安乐福报的下根众生,若宣说空性大法,他们的根器会如同陶器无法承受猛火一样毁坏。有论师(马鸣大士)也说过:“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当说惠施,令彼善心已调柔,之后开示空性理。”若不注意先以方便法门调柔所化者的相续,不适时地授予空性法,虽然空性法门是殊妙的甘露妙药,然而不对症的弟子,其相续往往会因此而受损。

  譬如说,昔日有人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良药,有许多中毒者因服用此药而挽救了生命。但后来有一个没有中毒的人,他服用后却立即命丧黄泉,由此可见,良药因不对症,反而会变成毒药。又如滋补珍品中的百年山参,虽然极为珍贵有效,然体质过度虚弱者,若不合时宜地服食,反而会变成要命的毒药。同样,空性妙法虽是甘露妙药,然不适根鸡器地授予,也会对他有害。月称论师在大疏中言:“愚者说空性,坏因毁寂灭,如蛇喂牛奶,唯有增长毒。”以前月官居士与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辩论时也说过:“唉吗吙,空性虽为甘露法,于人却有利与害;圣者无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诸有情。”修习大乘法门以求广利有情者,于此确实应加以重视。

  辛二、(通达空性的方便):

  问曰:以如何方便才能摄受教化世人通达空性呢?

  如对蔑栗车,余言不能摄,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犹如对蔑栗车,若说其它语言,即不能摄受;同样没有通达世间法,即无法摄化世间人。

  要教化世间人,使他们都趋入般若空性之道,必须通达从世俗谛到胜义空性的种种方便法门。这就象对那些“蔑栗车”——即边地人,如果不懂他们的方言,用其他的语言,无法摄受教化。甚至最基本的交流也无法做到。诸人可以现见对汉地的学佛者,需要以汉语传授佛法;对美国人需要以英文讲授佛法;如果不懂本地的语言,很难做到摄受教化的效果。同样,菩萨在摄受教化世人时,也须先通达世间,随顺众生的根器利乐,渐渐以世俗谛教导众人,然后再进入胜义谛法门。《入中论》里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所说的也显示了菩萨说法的次第。作为修学大乘法门者,必须广学博闻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所有知识,否则,很难广泛利益有情,弥勒菩萨说过:“菩萨行,须向五明中求。菩萨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因此,诸欲以空性妙法利益有情者,首先需要通达世俗法,了知诸层次的妙法后,可能真正做到广利众生。

  譬如说,对小孩子说话教育时,必须随顺他的知识与智力层次而循循善诱,才能使他领会;同样,对世间众生,也应随其根器意乐,由世俗谛的妙法循序渐进,如是方可使彼等根器渐渐成熟,顺利趋入胜义空性正道,获得究竟解脱。

  辛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行):

  问曰:一切法皆空无自性,那么佛陀为何还要在经典中谈有说无呢?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佛陀宣说有、无、亦有亦无诸法,亦宣说有无俱非的法,由于有情各种颠倒实执的病增上故,难道不是都会成为良药吗?

  一切所知法的本体虽空无自性,离一切边执戏论,然而有情因无明愚痴,于清净离戏法界中现起了种种有无戏论边执,为了渐渐使他们从四边戏执中解脱,佛陀才因机施教,分别宣说了对治妙法。其针对执断见者,佛陀宣说轮回因果四谛妙法等有方面对治法,使他们先从断见中解脱出来;而有些众生执轮回万法实有不虚,常有自在等,为此佛陀宣说了第二转无相*轮,抉择了从色到一切智智的一切所知法皆无实体;在执着亦非有亦非无的有情前,佛陀又宣说了第三转*轮,抉择圆成实有遍计执无,如来藏光明不生不灭恒时存在等;而对在最究竟的实相中,有无诸法本来即不存在,由是佛陀在二转、三转*轮中究竟宣说了二俱非的了义法,抉择诸法远离有无边执,现空双运的平等本体。因此,世尊虽在经典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等,皆是针对某种众生的实执而言。由于众种种因缘不同,众生的无明实执疾病不同,针对种种执有边、无边等执四边的无明病,世尊所说的有无等四种法要,正是其对症良药,适机服用者无不立竿见影。

  譬如说,昔日有兄弟三人,老大出家修习佛法,老二随外道修罗刹法得大神变,老三堕为饿鬼。后来,老二老三到老大面前问法,老大自己所修的是解脱法,但为修罗刹法者宣讲布施持戒等法要,为老三宣说了吝啬的过患,如是分别作了引导。虽然同是兄弟,然三人各自根器不同,故所修法要也不同;同样,一切有情虽然平等需要救渡,然各自根器意乐胜解有别,故佛陀亦宣说了不同层次的法要。诸修学佛法者应知,虽然从佛法法义本身观察有了义、不了义之别,然而没有殊胜与不殊胜之别,因为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有情,其适机的法即是必须而且殊胜的妙药,因此绝不应对佛法有取舍分别之心。

  辛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

  问曰:修习空性法要有什么功德呢?

  真见得胜位,略见生善趣,

  智者常发心,思维内体性。

  真实现见空性实相者即能获得解脱胜位,略见少分也能上生善趣,所以智者应当恒常发起信心,思维观修诸法内在的大空体性。

  三乘佛法的精髓即是般若空性,空性法也是有情解脱轮回众苦的必须妙法,谁人能于此勤加闻思修习,必然会获得相应的功德。若有情依宿世所积的福德资粮,遇到了善知识和空性正法,自己以殊胜信心,依教奉行对缘起空性进行闻思修习,由是而生起真实无漏智慧,现见缘起性空的法界实相,那他无疑会获得殊胜的涅槃解脱果位,就象以前那些诸佛菩萨一样,皆依此道而证得了无生无死的大安乐境。即使暂时没有如实现见空性实相,而是略略见到少分的空性,亦能由此得到善趣果报,断除一切恶趣之道。关于“略见”,各论师诠释不同,仁达瓦大师、甲操杰大师与堪布阿琼将略见释为以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略见真性。以这三种智慧,稍微理解或相似见到了少分的空性实相义,以此功德则能关闭恶趣之门,往生人天善趣或净土。这是佛菩萨众圣者亲宣的无欺因果规律,因而诸有智者,理所应当重视空性法门,应恒常发起精进闻思修习,内心恒常依循善知识的教导,思维观修诸法的内在大空性,而不为其外相所迷惑。此处之“发心”,主要是指发起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心、不退转信心。因为甚深的般若空性实义,非凡夫行境,必须依信心方可通达,如《华严经》中云:…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