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宣說了他們所喜愛的施等善法;爲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如來對希求天趣尚且作了呵責,更何況耽著其余世事。
如來于部分經典中沒有宣說諸法無自性的實相,而是暫時宣說了修習人天善趣福德的法門,這是出于引導某些根器不堪承受解脫正法的衆生而作。長久沈溺于無明癡暗而無福緣聽受善知識教導的衆生,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無法理解解脫正法,不能生起厭離輪回之心,而對于惡趣痛苦有怖畏,對人天善趣的安樂有有希求。因此,無礙澈見每一個衆生根器的佛陀,爲他們暫時宣說人天乘的正法,以行持因果正見斷十惡業等遮蔽惡趣痛苦,以行持五戒十善積累生人天善趣安樂的福德。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也說過:“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悲心下劣心粗曠,專求自利爲勝者,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此複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衆生由根器不夠,故佛先引導彼等修習得安樂福德之法,由此而漸漸使他們得遇症者的教導,逐漸步向解脫正道。而對于那些真正發心尋求解脫的修行人,佛陀多處宣說過:爲求生天人善趣而持戒、布施等這屗是解脫法,不是修行人所應有的發心。爲求善趣安樂異熟果而修法,這也是世尊再叁呵責過的行爲,對耽著此等有漏的發心與善法,佛陀尚會呵責,那更況其余的惡法散亂行爲呢?修行人要追求究竟涅槃,一切善的執著也要徹底舍棄,融入法界,而不善的執著,理所當然也必須舍棄。
譬如說,世尊在鹿野苑爲彌勒菩薩授記:將來汝成佛後,會在此地顯示涅槃,那時會有名叫東的轉輪王出世,將你的遺體造塔供養,以此他亦會生起出離心,出家修道獲得阿羅漢果。當時有一名彌勒比丘也聽到了這個授記,他發願在彌勒菩薩成佛時,自己要做轉輪王。而佛陀聽後即嚴厲地呵責他爲愚者,同時教誡諸出家人應斷一切世間欲念,整個叁界的一切都無堅固實質,一切五欲感受都無快樂,如同不淨糞一般臭穢不淨,因此,應全力追求解脫等。由此可見,世尊宣說應修福德資糧,主要是爲愛樂人天趣安樂的下根衆生而說,並不與空性法門相違,而作爲修行人,應該發大菩提心,從叁界輪回中獲得解脫,爲此應舍棄一切人天暫時安樂的發心。
庚叁、(引導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對非法器不應說真性;二、通達真性的方便;叁、須從多方面開示空性;四、教誨于通達空性應起精進;五、如是修習能得涅槃。
辛一、(對非法器不應說真性):
問曰:若空性法門能斷一切痛苦輪回,那爲什麼不隨時宣說呢?
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
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
對追求福德者,不應隨時都宣說空性;這就象即使是良藥,若不對症而下,難道不是會反而成爲毒藥嗎?
般若空性雖然是能徹斷輪回痛苦的妙法,但是也必須要具備相應的根器,才可傳授修習。在追求福德安樂者之中,有不同根器的行人,對他們不可以隨隨便便傳授空性法門,因爲他們中大部分人要成爲法器,尚需一定鍛煉,必須具備一定的福德智慧。若不觀察其根器,隨時宣說空性法,有些根器未熟者在聽聞後,不但無法接受,反而會生起誹謗,或認爲一切法完全斷滅,由是而不承認一切因果等等,導致相續受到損害,甚而墮入惡趣。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與曆代高僧大德們反複強調過:在傳授佛法時,不能不觀察弟子根器就隨便傳授,對一般追求人天安樂福報的下根衆生,若宣說空性大法,他們的根器會如同陶器無法承受猛火一樣毀壞。有論師(馬鳴大士)也說過:“如無垢衣塗妙色,最初應當說惠施,令彼善心已調柔,之後開示空性理。”若不注意先以方便法門調柔所化者的相續,不適時地授予空性法,雖然空性法門是殊妙的甘露妙藥,然而不對症的弟子,其相續往往會因此而受損。
譬如說,昔日有人找到了一種稀有的良藥,有許多中毒者因服用此藥而挽救了生命。但後來有一個沒有中毒的人,他服用後卻立即命喪黃泉,由此可見,良藥因不對症,反而會變成毒藥。又如滋補珍品中的百年山參,雖然極爲珍貴有效,然體質過度虛弱者,若不合時宜地服食,反而會變成要命的毒藥。同樣,空性妙法雖是甘露妙藥,然不適根雞器地授予,也會對他有害。月稱論師在大疏中言:“愚者說空性,壞因毀寂滅,如蛇喂牛奶,唯有增長毒。”以前月官居士與月稱菩薩在那爛陀寺辯論時也說過:“唉嗎吙,空性雖爲甘露法,于人卻有利與害;聖者無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諸有情。”修習大乘法門以求廣利有情者,于此確實應加以重視。
辛二、(通達空性的方便):
問曰:以如何方便才能攝受教化世人通達空性呢?
如對蔑栗車,余言不能攝,
世間未通達,不能攝世間。
猶如對蔑栗車,若說其它語言,即不能攝受;同樣沒有通達世間法,即無法攝化世間人。
要教化世間人,使他們都趨入般若空性之道,必須通達從世俗谛到勝義空性的種種方便法門。這就象對那些“蔑栗車”——即邊地人,如果不懂他們的方言,用其他的語言,無法攝受教化。甚至最基本的交流也無法做到。諸人可以現見對漢地的學佛者,需要以漢語傳授佛法;對美國人需要以英文講授佛法;如果不懂本地的語言,很難做到攝受教化的效果。同樣,菩薩在攝受教化世人時,也須先通達世間,隨順衆生的根器利樂,漸漸以世俗谛教導衆人,然後再進入勝義谛法門。《入中論》裏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所說的也顯示了菩薩說法的次第。作爲修學大乘法門者,必須廣學博聞從世間到出世間的所有知識,否則,很難廣泛利益有情,彌勒菩薩說過:“菩薩行,須向五明中求。菩薩不需學,畢竟皆無有,因此,諸欲以空性妙法利益有情者,首先需要通達世俗法,了知諸層次的妙法後,可能真正做到廣利衆生。
譬如說,對小孩子說話教育時,必須隨順他的知識與智力層次而循循善誘,才能使他領會;同樣,對世間衆生,也應隨其根器意樂,由世俗谛的妙法循序漸進,如是方可使彼等根器漸漸成熟,順利趨入勝義空性正道,獲得究竟解脫。
辛叁、(須從多方面開示空行):
問曰:一切法皆空無自性,那麼佛陀爲何還要在經典中談有說無呢?
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甯非皆成藥。
佛陀宣說有、無、亦有亦無諸法,亦宣說有無俱非的法,由于有情各種顛倒實執的病增上故,難道不是都會成爲良藥嗎?
一切所知法的本體雖空無自性,離一切邊執戲論,然而有情因無明愚癡,于清淨離戲法界中現起了種種有無戲論邊執,爲了漸漸使他們從四邊戲執中解脫,佛陀才因機施教,分別宣說了對治妙法。其針對執斷見者,佛陀宣說輪回因果四谛妙法等有方面對治法,使他們先從斷見中解脫出來;而有些衆生執輪回萬法實有不虛,常有自在等,爲此佛陀宣說了第二轉無相*輪,抉擇了從色到一切智智的一切所知法皆無實體;在執著亦非有亦非無的有情前,佛陀又宣說了第叁轉*輪,抉擇圓成實有遍計執無,如來藏光明不生不滅恒時存在等;而對在最究竟的實相中,有無諸法本來即不存在,由是佛陀在二轉、叁轉*輪中究竟宣說了二俱非的了義法,抉擇諸法遠離有無邊執,現空雙運的平等本體。因此,世尊雖在經典中有時說有,有時說無等,皆是針對某種衆生的實執而言。由于衆種種因緣不同,衆生的無明實執疾病不同,針對種種執有邊、無邊等執四邊的無明病,世尊所說的有無等四種法要,正是其對症良藥,適機服用者無不立竿見影。
譬如說,昔日有兄弟叁人,老大出家修習佛法,老二隨外道修羅刹法得大神變,老叁墮爲餓鬼。後來,老二老叁到老大面前問法,老大自己所修的是解脫法,但爲修羅刹法者宣講布施持戒等法要,爲老叁宣說了吝啬的過患,如是分別作了引導。雖然同是兄弟,然叁人各自根器不同,故所修法要也不同;同樣,一切有情雖然平等需要救渡,然各自根器意樂勝解有別,故佛陀亦宣說了不同層次的法要。諸修學佛法者應知,雖然從佛法法義本身觀察有了義、不了義之別,然而沒有殊勝與不殊勝之別,因爲針對各個不同層次的有情,其適機的法即是必須而且殊勝的妙藥,因此絕不應對佛法有取舍分別之心。
辛四、(教誨于通達空性應起精進):
問曰:修習空性法要有什麼功德呢?
真見得勝位,略見生善趣,
智者常發心,思維內體性。
真實現見空性實相者即能獲得解脫勝位,略見少分也能上生善趣,所以智者應當恒常發起信心,思維觀修諸法內在的大空體性。
叁乘佛法的精髓即是般若空性,空性法也是有情解脫輪回衆苦的必須妙法,誰人能于此勤加聞思修習,必然會獲得相應的功德。若有情依宿世所積的福德資糧,遇到了善知識和空性正法,自己以殊勝信心,依教奉行對緣起空性進行聞思修習,由是而生起真實無漏智慧,現見緣起性空的法界實相,那他無疑會獲得殊勝的涅槃解脫果位,就象以前那些諸佛菩薩一樣,皆依此道而證得了無生無死的大安樂境。即使暫時沒有如實現見空性實相,而是略略見到少分的空性,亦能由此得到善趣果報,斷除一切惡趣之道。關于“略見”,各論師诠釋不同,仁達瓦大師、甲操傑大師與堪布阿瓊將略見釋爲以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略見真性。以這叁種智慧,稍微理解或相似見到了少分的空性實相義,以此功德則能關閉惡趣之門,往生人天善趣或淨土。這是佛菩薩衆聖者親宣的無欺因果規律,因而諸有智者,理所應當重視空性法門,應恒常發起精進聞思修習,內心恒常依循善知識的教導,思維觀修諸法的內在大空性,而不爲其外相所迷惑。此處之“發心”,主要是指發起四種信心——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心、不退轉信心。因爲甚深的般若空性實義,非凡夫行境,必須依信心方可通達,如《華嚴經》中雲:…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