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46

  ..續本文上一頁“信爲道源功德母。”而對般若空性的信心,須依上師叁寶加持與自己努力聞思修習方可真正生起。故于日常中,恒常思維觀察形形色色現象的內體性,非常重要,古代的大修行人常言:“外觀百法,不如內觀一法。”如是長時串習內觀智慧,諸修習者定能迅速獲得巨大功德,而且能遠遠超過一切有爲善法的福德果報。

  譬如說,以前有一盜賊,偶然來到一處寺院,寺院中的老比丘爲盜賊說了五戒法,要求他不造殺盜淫妄酒五種罪業,盜賊想:要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不喝酒,我做不到,但不邪淫能做到。後來他到舍衛城遇到了一些美女誘惑挑逗,但他想起自己所受的戒,因而抗住了誘惑,沒有做不如法的惡業。當地國王知道後,覺得這個人值得獎賞,于是將一名宮娥善加妝飾,賞給他做妻子。盜賊守了一次不邪淫戒,即得到了如是利益,以此不難推測出,若能修持內道中最了義的般若空性法門,僅僅有少分修持契入,也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辛五、(如是修習能得涅槃)分二:一、正說;二、雖修習真性尚有未解脫之因由。

  壬一、(正說)

  問曰:若今生了知了空性法義,但未得解脫涅槃,那麼後世如何呢?

  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

  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

  今生了知真性,假設未得涅槃,那麼後世無假功用決定會得到涅槃,就象自己順後受業一樣。

  今生中若依內外種種善緣,已了知諸法的真實面目,但是以種種業緣自己沒有證得涅槃之境,後世決定會因此而無假功用獲得涅槃解脫。因爲對空性的了知證悟,是不可退轉滅失的無漏善業,若在即生中修持此業沒有成熟無漏的果報,象往昔有些獨覺阿羅漢一樣,雖然在聽聞佛法的即生沒有證悟無我實義,但後世中無需善知識引導,能自發覺醒生起厭離,安住于寂靜蘭若,無難證得涅槃果位。這種道理就象有情由無明所造的順後業,今生雖未現前報應,後世也決定現前報應。同樣,了知空性的無漏善業,今生萬一未成熟,後世亦決定會自然現前果報,獲得解脫勝位。

  如龍樹菩薩說過:“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于無示生。”諸獨覺依前世修習真性的無漏善業,即生中雖無有善知識開示,亦能自發證悟。由此可見修習了知空性實相的巨大功德。

  譬如說,芒果的種子種下後,當時雖然見不到它的果實,但若幹年後一定會有果實可得;同樣,諸聞思修習空性法義者,即使現世中無有涅槃果現前,但後世決定有解脫勝果可得。因此,諸修行人理應爲通達空性實相而精進不懈,而不必顧慮當下有無果報現前。

  如薩迦班智達說過:“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能有如是長遠目光修學佛法的智者,豈有不成功之人!

  壬二、(雖修習空性尚有未解脫之理)

  問曰:修習空性者有許許多多,而真正解脫成就者卻不多,那又是爲什麼呢?

  如想所作事,成者極稀少,

  此非無涅槃,諸行解脫難。

  希求涅槃如心中設想所作的事,成功者極爲稀少,這並非無有涅槃可得,而是各種造作集聚解脫的因緣難得。

  雖然修習空性解脫道者有許多,而真正得解脫者甚爲稀少,但並不能因此而對涅槃解脫生起懷疑。修習般若空性追求解脫涅槃,就象人們在內心所計劃的事業一樣,計劃有許許多多,可真正能成功的只有極少數。同樣,修習佛法者雖然有許多,而且內心都想獲得解脫,但是想法歸想法,現實歸現實,僅憑內心的思維,一兩次作意觀想諸法的內在體性,不可能輕易獲得聖者果位,超越叁界。但這並非是說修行人不能獲得涅槃,而是因“諸行解脫”極爲難得。“諸行解脫”是指造作集聚諸解脫因緣,這些因緣包括外緣,如善知識的教導等;內緣,如理作意等多種因緣。要圓滿具足內外諸緣,非常困難,可以現見諸人雖有機會修習佛法,有些人無有福緣遇到善知識的如法引導,有些人因自身障礙無法正確作意,理解空性,由此現見空性獲得涅槃者相當稀少。因而現在諸有緣聽聞中觀正法者,對此尤應精進觀修思維,克服內在障礙。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愚笨的婦人,只身流落在某地,無依無靠地生活著。有一次當地發生了盜竊案,該地人們都懷疑那位婦人,要求她到寺院門口去發誓。本來那位婦人並沒偷東西,但她既愚笨又脆弱,結果不敢去寺院門口發誓,以消除人們的懷疑,還自己的清白聲譽。同樣,叁界凡夫自性本來都是無有任何實執染汙的涅槃,然而由于他們愚癡無明、脆弱,不能趣入還滅之道,以致無法獲得清淨涅槃,而長久流落于痛苦之中。

  庚四、(教誨煩惱決定能斷)

  問曰:無始輪回中積聚的煩惱,怎麼可能斷盡呢?

  聞說身無德,貪愛不久住,

  此道豈不能,永盡一切惑。

  有智者聽說身體無有少許功德後,對自身的貪愛則不會久住,同樣由諸法無有少許自性之正道,難道不能永盡一切煩惱嗎?

  有情的煩惱雖然是無始輪回以來所串習積聚而成的,但它們決定能夠被斷盡,決定會有盡頭。以比喻而言,人們貪愛身體,是生生世世的一種煩惱,但是有分辨取舍好壞能力的人,一旦有緣聽聞善知識的教言,明了身體不淨與貪身導致衆多過患的道理後,貪愛身體的習慣便能籍此漸漸消退,乃至最終消失。在現實中也曾有許多人以觀修身體的不淨、無功德多過患等法義,而斷除了貪身煩惱。依此也可推知,若依循諸法無有自性,皆爲虛幻緣起而無實質的般若空性之道,也就完全可以斷除實執,以真谛妙力,即能斷盡一切煩惱。雖然八萬四千煩惱種類多,在相續中串習時間很長,然而煩惱如同黑暗,緣起性空的智慧明燈一旦出現,內相續室中千百萬劫的煩惱黑暗也會消盡無余。俄巴活佛釋雲:若依善知識教言,貪愛身體的煩惱不會久住,依此理類推,若循空性妙道,一切實執煩惱,也定可斷盡無余。

  譬如說,昔日有人試製點金劑,有一次得到了成功,獲得了一些黃金;他依此配方又試驗,又得到了成功;于是他無誤了知了依此配方定可得到黃金,便將黃金布施利濟別人。同樣道理,若依佛法能斷除對身體的貪愛煩惱,得到無貪的自在安樂;那麼也應了知依佛法定能斷除其余煩惱,獲得無比的大安樂。因此應知,諸煩惱惡習雖無始以來即在相續中存在,但依空性妙道,一定可以無余斷盡,于此無需任何懷疑。

  己叁、(明後有結生無始有終之喻)

  問曰:輪回是無始無終的,因此怎麼會有解脫之時呢?

  如見種有終,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猶如現見諸種子皆有終結,然而它沒有起始,同樣以因業不具足故,後有投生也不會生起。

  輪回無有邊際是針對整體而言,就具體每個已趨入佛道的有情,其入輪回雖無有始點,但他一定會有結束輪回生死,獲得解脫之際。以比喻而說,自然界的植物種子,就每粒種子觀察,其生因一直可以往上推,無有最初起點,然而它有沒有終端呢?觀察之下,每粒種子都會有其毀壞滅失之際,而且也極易被火等諸因毀滅。同樣,每個補特伽羅其投生輪回的流轉無法追尋到起點,然而依靠各種佛法因緣,他一定會有結束輪回之終點。只要趣入內道,依無我的智慧火燒盡業和煩惱種子,有情即不再會有後有投生苦惱輪回。《量理寶藏論》中說:“最初種姓雖無有,由火燃著見後際,如是輪回雖無始,見無我成立後際。”如種子雖無有最初起因,然後由火燒焦即可見其終點,同樣有情入輪回雖無始,由現見無我即可終結。

  譬如說,油燈中若無油,即不會再燃燒,同樣若輪回之因的業惑斷盡,輪回即不會再繼續。此處有疑,若現見空性斷除業惑,即不會再投生輪回,那麼佛菩薩爲何還在輪回世間呢?答曰:應知佛菩薩已無有以業惑而轉生輪回的現象,聖者們顯現輪回,是依大悲與不住二邊的智慧而行。聖者雖已現證空性實相斷盡輪回,然爲救渡衆生,仍然不斷顯化于世間,佛護菩薩言:“雖見衆生體空性,然爲解除衆生苦,長久修習菩提行,此爲世間最希有。”因此應知,若現證空性斷業惑,必然再無輪回痛苦轉生的現象,然而依不可思議的悲願與清淨智慧,諸聖者仍會不斷顯化世間,救渡父母衆生,諸欲報答父母大恩德者,于此道應恒常精進。

  宿世善業已得諸暇滿,智者即應深惜此福緣,

  依循聖士所說勝妙道,勤滌身心堪盛真性露。

  第八品終

  第九品 破常品

  丙二、(釋勝義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廣釋勝義谛;二、斷除余诤。

  丁一分叁:一、由破有爲法爲常之門而總破實有;二、別破有爲法實有;叁、破生住滅叁有爲法相有自性。

  戊一分叁:一、總破有爲法常;二、別破有爲法常;叁、斷不許破實有之诤。

  己一分二:一、正破;二、破彼所答。

  庚一、(正破):

  一切爲果生,所以無常性;

  故除佛無有,如實號如來。

  一切有爲法皆爲果而生,所以是無有常性之法;故除佛陀外,無有余者能如實了知此而稱爲如來。

  如同雇工爲主顧而勞作,其勞動作爲皆是得到工資果實而生起,並非是無依而單獨自主生起;世間內外的一切有爲法,也莫不如是,它們都需要觀待果法及各環境條件等和合,才會生起或存在,而不是不依待任何它法就可以自性存在。因此這一切有爲法都不是常有不變,而是都具有無常的性質。因爲彼等無有自性獨立存在,只是觀待他緣才有生起,由是可以觀察到,彼等依他緣聚散有生滅的變動,而非不爲他緣所動的常恒不變法。世尊于經中說過:“凡有生的法,必定有滅,所以生緣老死。”在世間,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完全照見了所有萬法的這種生起存在方式。而其余有情只有部分通達的能力,或于此如聾如盲,毫無所知。因只有佛陀能如理如實地通達萬法的真理或說實相,所以只有佛陀才能稱爲“如來”,即依循實相之道而來顯化世間的聖者,…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