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得以持久的耐心,横越漫游轮回的旅程,别人侮辱、伤害他,他都能坚忍、耐心承受。据说,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慈悲,也无法与佛陀的大慈悲相比。母亲在宽恕上有极大的包容力,将孩子拉拔长大并非易事,孩子有时会非常无情,而在情感或身体上伤害母亲。尽管受到伤害时是可悲的,但母亲的心通常仍保有宽恕孩子的空间。在佛陀的心中,宽恕的空间是无限的,他宽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种显现。
菩萨曾有一世生为猴子。一天,牠在树林间摆荡时,遇到一位掉入石缝中的婆罗门,看到这位可怜又无助的婆罗门,牠心中充满慈悲。这感觉的背后有很大的推动力,因为从那时起,菩萨便花了好几世的时间来培养慈波罗蜜。
菩萨准备跳进石缝救婆罗门,但牠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气把他背出来。智慧在心中生起,牠决定先用附近的大圆石试试力气,牠举起大圆石后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营救。
菩萨下到石缝中,并勇敢地把婆罗门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圆石,然后扛婆罗门,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罗门非但不感激,反而拾起石头重击猴子的头,好把肉带回去做晚餐。猴子醒来后发现自己濒临死亡,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并未生气,这是因为牠具有宽恕的完美品行。他对婆罗门说:「在我救了你之后,将我杀死,这是恰当的吗?」
然后菩萨想起婆罗门在森林中迷了路,若没人协助便无法回家。牠的慈悲没有界限,遂咬紧牙根,即使冒生命危险,也决定要引导婆罗门离开森林。在牠向婆罗门指示要转向那条路时,伤口中流下的血形成一道血痕。最后,婆罗门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如果佛陀连身为猴子时,都有如此大的慈悲与智慧,你可以想象在他证悟时,会开展出更为广大的波罗蜜。
◎完全觉悟
在无数世身为菩萨之后,将成佛的菩萨在最后一世出生为人,圆满具足所有波罗蜜的他,开始找寻真正的解脱道,经历许多考验后,才发现这圣道让他看到一切有为法的无常、苦与无我。为了深化修行,他经历觉悟的各个阶段,最后成为阿罗汉──完全净化了贪、瞋、痴,然后生起一切知智,以及其它佛陀特有的智。「一切知」意指佛陀若想知道任何事情,他只要反思问题,答案便会自然出现在心中。
由于佛陀觉悟的结果,使他具有「由果的圆成而达到的成就」,并以此为人所知。这项成就的产生,是因为他完成了某些在过去世就已培养的原因与条件。
在成为圆满觉悟的佛陀后,他并未忘记在多劫之前,身为善慧隐士时所下的决心。他如此辛苦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帮助其它众生渡越苦海。现在佛陀已完全觉悟,你可以想象他的大慈悲与大智慧,会变得更加有力且有效。基于这两个特质,他开始讲述佛法,并持续了四十五年,直到去世为止。他每晚只睡两小时,把其余的时间奉献给法务,在各方面帮助他人获得利益,并享有幸福快乐。即使在临终时,还为须跋陀罗(Subhadda)──一位其它教派的出家人──指示道路,而成为佛陀最后开悟的弟子。
第三项成就称为「关照其它众生福祉的成就」,这是前两项成就的自然成果。如果佛陀能证悟而完全解脱烦恼,为何还要继续活在这世上呢?为何要与人来往呢?要了解,他希望解除众生的痛苦,并让他们走在正道上,这是他最纯净的慈悲与最深的智慧。
佛陀圆满的智慧让他能分辨利弊,若行者无法做这个重要的区别,那么如何能帮助其它众生呢?他也许很聪明,完全知道什么可以带来幸福或痛苦,但如果无慈悲心,他便可能对别人的命运漠不关心。因此,正是佛陀实践的慈悲,引导他去劝诫人们,避免会导致伤害或痛苦的恶行;正是智慧,让他在劝告人们奉行的事情上,具有识别力,精确并有效。结合慈悲与智慧这两种美德,让佛陀成为一位无与伦比的老师。
佛陀并无获得名誉、声望,或众多追随者阿谀奉承的自私想法,他不与社会名流交往,而接近众生唯一的目的,是为他们指出正确的道路,启发并拓展其能力,这就是他的大慈悲。当佛陀完成责任后,便到森林的僻静处休息,他不会待在群众中,与一般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嘻笑往来。他也不会为弟子彼此介绍说:「这位是我的弟子,是个有钱的生意人;这位是伟大的教授师。」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不容易,一般的凡夫无人得以享受完全的独居,但佛陀并非凡人。
◎给精神导师的劝告
对任何有抱负成为传教师或禅修老师的人而言,这要点相当重要──在与学生的联系上,要练习明辨深思,如果与他们有任何关系,须谨记永远要跟随佛陀的脚步,以大慈悲为动机。与正在接受帮助的人变得太亲近或熟悉是危险的,如果禅修老师与学生太过接近,也许会造成无礼与不敬。
禅修老师也应以佛陀为典范,以正确的动机──真正的仁慈,来与他人分享佛法,不应满足于成为受欢迎或成功的佛法老师。他应该努力地展现技巧来利益学生,他实修的技巧足以调伏身、口、意的行为,因此能带来真正的宁静与安乐。老师必须在这方面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动机。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指导禅修最有效的方式?我回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练习,直到非常熟练,然后要获得经典正确的理论知识。最后,要基于真正慈悲的动机运用以上两者。基于这三个要素来教学,一定会很有效。」
在这个世上,由于不可思议的命运或业,许多人享有名望、声誉与成功。他们也许不像佛陀一样,真正成就「因圆德」,亦即他们也许不够努力,却侥幸而轻易地获得成功富有,这样的人可能会遭受许多批评。人们也许会说:「奇怪!他是如何获得那个地位的,想想他是那么地懒散、怠惰,他不值得这样的好运。」
其它人也许很努力,但可能由于他们不够聪明或没有天分,因此很慢才达到目标──如果最后有达成的话。他们无法成就「果圆德」,如此的人也不免受到责备:「可怜的老东西!他那么努力,却没有什么头脑。」
还有另一群人因非常努力工作而成功,由于实现了野心,便以此自得意满,不像佛陀将自己的光荣成就转向奉献人类,他们并未采取任何帮助社会或他人的行动。这些人也会遭到批评:「看看他多自私啊!拥有那么多财产、财富与才能,却一点也不慈悲或慷慨!」
在这世上,很难逃脱责备或批评,人们总是在他人背后彼此议论纷纷。有些评论只是闲聊,而有些则是活该──指出某人一些真正的缺失或弱点。佛陀成就因圆德、果圆德与恩圆德,实为人中之龙。
若要描述佛陀的伟大与圆满,可以写一整本书,他是解脱道的发现者与教导者。在此,我只希望为你开启沈思佛德之门,好让你在禅修中发展精进。
思惟佛陀的伟大,你也许会充满敬畏与崇敬,或深深地感激,能有机会走上这条伟人所发现与教导的道路。也许你会了解,为了要走在这条路上,自己不能懒散、偷懒或怠惰。 愿你受到鼓励;愿你勇敢、强壮、坚忍;愿你走在这条道路上,直至终点。
﹝七、忆念自己种姓的伟大﹞
第七项可以生起精进的思惟,是思惟种姓的伟大。我们根据《念处经》──佛陀对四念处的开示──来禅修,因此,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佛陀的圣者种姓,骄傲地自称为佛陀的儿女。 当修习观禅时,你正输入佛法的血液,这与你离佛陀的出生地有多远,或在种族、信念、习俗上有多大的差异无关,这些差异都不重要,只要致力于戒、定、慧三学,全都是同一佛法家庭中的成员。佛法是我们的血液,与佛陀时代接受同样训练的圣者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相同。服从且尊敬,勤奋地禅修,我们将无愧于这伟大的种姓。
佛陀时代的兄弟姊妹,都是勤奋努力且有勇气的男女。他们不知如何屈服,只知一直奋斗,直到完全解脱烦恼。既然我们属于这伟大的种姓,就绝不怀抱放弃的念头。
﹝八、忆念同修者的伟大﹞
第八个生起精进的思惟,是思考同修佛法者的伟大,巴利语 brahmacariya(梵行)指的是过着圣洁生活的人。
从前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团消失了。严格说来,在我们这个时代,受戒的僧伽只包括比丘与沙弥,他们根据佛陀所制的戒律来生活。同时还有受八戒或十戒的男、女性在家人(anagArika)(4) 与八戒女(SIlashin Nun)(5),他们虽然持守的戒较少,但仍被认为过着梵行的生活。
这都无关紧要,所有行者不论是否正式受戒,都共享着戒、定、慧的功德。身为行者的你,也与佛陀时代伟大的弟子们──如佛陀左右手的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尊者,以及大迦叶尊者──分享这些美德。在比丘尼僧团中,有大爱道尊者与其弟子,以及许多其它比丘尼,都是伟大而有勇气,并努力追求佛法的女性。所有这些卓越的男女,都是梵行生活中的同修,我们可以阅读他们的事迹,思考他们的伟大、勇气与作为。在如此的思惟中,可以反问自己,是否达到相同的高标准。当我们每日精进时,想到有这些同修的支持,也许能鼓舞我们。
◎不受欢迎、喜爱的输那长老尼
在比丘尼僧团中,有位卓越的输那长老尼(SonA TherI)。她在受戒之前结过婚,并养育了十个子女,以现代的标准而言,是个大家庭。他们一个个长大,离开家并成家立业。当最后一个孩子结婚时,输那的丈夫决定成为比丘,因此他离开家去过出家的生活。不久,她收集所有结婚以来与丈夫储蓄的财产,分给所有的孩子,并要求他们扶养她以作为回报。
一开始她感到相当快乐,一个个拜访儿女,她当时的年纪已经有六、七十岁了。但不久之后,儿女开始对她的来访感到厌烦,他们要忙于自己的家庭,而说:「噢!妈妈又来了!」输那发现他们缺乏热情,便开始觉得沮丧,她了解到让人讨厌、不受欢迎与喜爱…
《维持心的平衡——禅修心钥(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