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炎炎夏日的雨水》

  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简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岁剃度出家,二十九岁接受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训练。

  ◎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指导密集禅修,为缅甸当代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

  ◎着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脱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宁静安乐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书。

  序

  各位佛友,我们很高兴看到缅甸当代著名禅师一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的语录“Raindrops in Hot Summer"被译成了中文。中文译本《炎炎夏日的雨水》乃由台北的蔡文熙佛友所翻译。在本地重印中译本时,一些用词已加以修改,以便加人本地常用词。

  《炎炎夏日的雨水》摘录了班迪达大师对在家人及修行者的忠告。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着那炽热的贪、嗔、痴时所应持有的态度与行为。大师也指出布施的果报。大师的劝告逐渐渊博,他道出持守戒律的重要性,也描述禅修的点点滴滴。内容由炽热的贪、慎、痴,逐步渐进,最终进人修禅之体验,清净内心,经验道和果,而后进人涅槃。这逐步渐进的忠告,就像缅甸夏天时的雨水,在炽热满天灰尘中刚下的雨水是污浊的,大雨下了一阵后,雨水将变得晶莹洁净。大地获得雨水的滋润,奇花异草含苞待放。

  希望读者们深受大师忠告的滋润,绽放智慧。

  1.威信

  当着手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完美无缺远比追求威信来得重要。完美无缺,自然会产生威信。

  2.选择工作

  工作可分为三种类型:渴望的工作、适当的工作以及潜能的工作。从渴望的工作角度来看,应该选择适当的工作。从适当的工作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应该选择具有潜能的工作。

  3.迈向更大的成就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以工作上的成就而自满、自傲、反而补足缺陷,修正错误,他应该会更有成就。

  4.有了成就之后

  当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往往会洋洋得意、松懈,自夸夸人,滔滔不绝。我们必须觉察这些倾向。

  5.事业的果实

  世尊佛陀是一位实实在在做出大事业的人,因为他已经完全觉悟,达到颠峰,成为一切智者。

  6.事业与利益

  事业如果不够宏伟,它的利益难以宽广。

  7.不要说大话

  重要的是,做大事业,而不是说大话。

  8.橡胶树的活动

  橡胶树结果之前,种子会先发芽。不过在传播佛法的时候,类似橡胶树结果之前的不当活动,丝毫也不可实行。(而是让内在的美德自然出现)。

  9.三思而后行

  当你计划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务必考虑这件事是否有利益或者适当。如果两者兼具,就可以去做。

  10.无效的教法

  我们应该尝试去建立不离经论研习的实修活动,以及不离实修活动的经论研习。缺乏理论的实修,以及缺乏实修的理论,都产生不了实际的效益。

  11.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自己

  如果研习经论的比丘与禅修的比丘,彼此指责对方:「你如此这般……」。那么,他们就像一对兄弟,彼此抱怨:「你怎么这样……」。诚如缅甸俚语所说的:「父亲与孩子们,让我们修正自己,并且共聚在一起。」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上述的言谈。

  12.直观修行老师须知

  担任指导直观修行的老师,必须尊重戒律,持续、有规律地研习佛教的经典,并且,日以继夜地修行。

  13.表象与实修

  仅仅掌握表象,却不实修的比丘,不可能经验到净化烦恼的平净。因此,比丘不应该只掌握到表象,在实修上,也要掌握得一样好。

  14.优秀的战士与善良的比丘

  仅仅穿上军服,却不能在战场击败敌人的士兵,不是优秀的战士。只穿袈娑,却不能降伏烦恼的比丘,不是尽责的比丘。

  15.给一位准备利益众生的老师底忠告

  一位想要利益众生的老师,应该知避所当避,行所应行,而且充满智慧与慈悲。

  16.给从事利他工作人士的忠告

  在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时,人们应该特别注意:要有一致性、善意与光明正大。

  17.避免自私的个人主义

  一旦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与别人共事时),应该避免个人主义的作风,这仅仅是凸显出个人自我的能力而已。

  18.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

  想要成为一位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就应该说实话,促进友谊与和谐,亲切有礼,谈吐之间,充满智慧。

  19.一位佛陀使者的特质

  一位想要传播佛陀教义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质:

  a.虽然长得不够英俊,却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b.虽然看起来不是得庄严,却予人整洁、清净的感觉。

  c.拥有实在的好声誉。

  d.努力学习,以达到具定戒、定、慧与研习经论的标准。

  20.解决问题

  当医生与专业人士群聚一堂时,治疗病人的苦痛是唯一的目标,因此他们必须彼此谘商、讨论,并提出处方。尝试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人们必须彼此请教、讨论、协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唯一目标

  

  21.问题出现的时候

  正如缅甸的俚语所说的:「有人,就会有问题」。在团体中,自然会有问题出现。如果发生了问题,我们要以和善的态度去观照、深思,然后用善意、耐心,来寻找出解决之道。

  22.耐心

  一个人应该对别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耐心。

  23.和尚是事事无碍的

  有些人会说:「这件事与和尚无关,他们不会了解的。」其实,这些人不明白,佛陀的教义是无所不包,事事无碍的。

  24.修补裂缝

  一艘进行水上旅游的巨轮,如果出现裂缝,应该即刻修补,否则,等水渗透进来,船身就会迅速下沈。如果佛教这艘度化众生的巨轮,出现裂缝,应该立即修补,否则等水渗进来,佛教这艘巨轮将会沉没消失。

  25.不能让佛教文化的血液冷却

  为了避免缅甸佛教死亡,必须在每一位佛教徒的身心,持续注入佛教文化的血液,而且必须是纯美、温暖的血液,这样缅甸佛教才不会逐渐变得冰冷,走向死亡。

  26.侵入佛教文化的空隙

  空间一有漏洞,空气会自然地进入。在暧昧不明、软弱无力、因循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文化中,一旦出现空隙,其它宗教的信仰、外国文化、依赖咒语的力量、崇拜诸神、异教徒、毒品、兴奋剂等东西,便会迅速地侵入。

  27.从幼苗开始

  以接枝方式种树,会长出带有粗大种子、厚皮、少肉、多纤维的果实。要是从幼苗就开始栽种,才会长出带有细小种子、薄皮、多肉、少纤维的果实。传授佛教文化也一样,对于年迈的老人而言,不容易产生效益,只有在年轻时代才能发生作用。

  28.成熟后再补给营养

  婴儿在需要营养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乳汁,或者,孩童在需要营养的时候,缺乏适当的补给,将会变得短小、瘦弱,心智发展不全,甚至虚胖臃肿。等过了发育的阶段,再补给营养,对于促进身体的强壮、高胖以及扎实的体格,已无济于事。同样的,孩子必须在年轻的适当阶段,即施予佛教文化的法乳,如果延迟到年老的阶段,就不易产生效益。

  29.受到威胁的孩子

  面对粗壮孩子的威胁时,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孩子将无力抵抗攻击,只能低头承受。同样的,一位在(佛教)文化上,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人,一旦受到诱惑,也是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准备顺从,转向其它宗教的新信仰。

  30.三脚桌

  三脚桌如果缺了一只脚,就不可能站隐,如果断了二只脚或者全断,就更不用说了。同样的,为了让孩子浸润在佛教文化当中,有三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

  31.令人欣喜的佛教宝藏

  每位佛教徒的父母亲应该尝试跨出去,成功地将佛教的基因、习惯以及(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传递到到一代。如果他们能够这样做到,那么,教养良好的孩子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将远超过拥有财富以及其它宝藏。

  32.修行人的孩子

  修行人的孩子,比起父母只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底孩子,还要优秀。因为在他的身心特质中,拥有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佛教基因(他们的父母修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四念处』禅修法门)。

  33.有用的孩子

  父母亲如果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家庭、佛教、国家的有用人才。首先,他们自己必须实践佛法中的戒律、禅定以及直观智慧。

  34.创造新一代的佛教徒

  每位教徒的责任是尝试给新的、优秀的世代,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习惯(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

  35.世界和平

  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和平宁静,我们应该亲身实践佛陀的教诲。并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将佛法推广到周遭环,诸如家庭、人际关系、朋友等等,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够获得和平、宁静。

  36.高质量的生活

  如果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请修习佛法。

  如果你要求自已的言行,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遵守戒律。

  如果你渴望自已的心灵,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实修禅定。

  如果你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宛如心智完全发展、直观之知有所进展的人,请参加直观的禅修活动。

  37.清澈、纯净与宁静

  一旦直观的慧眼得到开发,整个人将拥有清澈、纯静与宁静。

  38.美化

  一般人只美化身体,至于心灵的净化,就得糟糕、笨拙,佛陀是一位伟大的美容师,经由轮回,让事物美丽动人。戒、定、慧的实践,就…

《《炎炎夏日的雨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