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同化妆品一样,实践一点点,你就美丽一点点,实践多一些,就更漂亮一些,彻底实践,你将全然美丽动人。
仅仅美化身体
却不净化心灵
只能让身体漂亮
心灵却黯然失色
身心都美化了
整个人才人会真正的美丽动人。
39.简简单单地实践
在法的领域,不宜优先争取声望。这个世界得容易忽视简简单单去实践的人,然而,一旦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就会简简单单地实践。
40.创造利润
一位销售员不只是为了保有资金,或是赔钱亏损才卖出货物。他销售,是为了创造利润。同样的,我们既生为人类,又幸逢佛教,就不应该满足于保有资本,更不应该赔钱,我们应当创造利润。如果来生,又化生为人类,这只是保有资本;如果沦入悲惨的地狱,这是赔钱亏损;然而,如果生在梵天界,这就是创造利润。不过,这种利润缺乏保障──不保证从此不再沦入悲惨的地狱。所以说,涅槃是最可靠的利润。
41.佛教的三种类型
佛教共有三种类型:死亡的,有生命的,强壮的。其中,(对于和尚与尼众)不接受佛教戒律的规范,这是死亡的佛教;能遵循佛教戒律的规范,则是有生命的佛教;能够实修禅定与直观活动,有生命的佛教将蜕变为强壮,开展的佛教。
42.护卫力量的三种类型
护卫的力量共有三种类型:瘟听闻经论而产生的,由持诵经论而产生的,以及由实修而产生的。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闻、持诵经论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就是指实践戒、定、慧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只有戒、定、慧才能实实在在地护卫我们,避免陷入内在隐匿的危机当中(诸如贪、瞋、痴等烦恼)。
43.善终
只有好好活着,才会善终。
44.由亡者赠予而来的真价
奉献给亡者的布施行为,其真正的价值可以说是由亡者赠予,生者承受分享。
45.为口渴的人准备凉水
甫从烈日下回来的人,相当口渴,我们会为他们准备凉水,绝不会提供热水或温水。同样地一面对渴望分享价值的亡者,我们会供上清彻的善意,不会心怀忧伤与痛苦。
46.恶行与德行
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轻易地发现恶行,德行则不易被发现。
47.提高警觉
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们善用美妙的言辞,几乎能让顽石也点头赞成,同样的,也要慎防缺乏实修经验,却又博学多闻的人。
48.难以自拔
你一旦依止一位师父,就得难离开他。如果他误入歧途,也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影响。你不应该只听说某人得特殊,就去亲近依止。如果是因为名气的关系而前往,就可能助长了他的声势,如此一来会愈陷愈深。女人在依止师父的时候,得容易疯狂,因而受到他们的掌控。结果,往往沦为丑闻事件当中,社会舆论指控的受害者。
49.机会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
只想不劳而获的人,可以称为机会主义者;勤劳而有所收获,却不愿利益众生的人,可称为个人主义者,大家不会尊敬他。佛陀既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
50.三思而后行
周延考虑一件事的利益以及适当性之后,方可付诸实行。
51.不要偏食
有情众生不应该偏食,反而应该选择合适的东西。人们即使不喜欢却有益健康的食物,也应该食用;即使喜欢而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也应该避免。人们可能不喜欢行善,但,还是应该去做;人们可能喜欢恶行,即应避免去做。
52.善有善报
正如食用新鲜的食物有助健康,同样的,正当的行为也会产生良好的果报。正如食用不宜的食物会产生疾病,同样的,不正当的行为也会招来邪恶的果报。
53.黑与白
如果一个人在烈日下穿黑色衣服,就会吸热,反之,如果身着白色的衣服,就可以把热能折射回去。一位修行人如果内心惭愧的纯洁面显现,烦恼的热气即刻消退。如果内心无惭、无愧的幽暗面生起,烦恼之热不可能消失。
54.逐步接近涅槃
一个人的厌离心愈强烈,愈会去修习戒、定、慧,修习多了,自然能净化烦恼,并逐步接近涅槃。
55.开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如果自己所发的誓愿是正道的话,朋友、家庭、社会与国家将能手牵手,相互提携,共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56.亲见佛陀
如果你目睹了法,就会亲见佛陀。
如果你认识了法,就会了解佛陀。
如果法的特质出现了,佛陀的特质就会出现。
57.有价值的生活
能过有价值的生活远比追逐有成就的事业,还来得重要。
58.在阴影下的成长
栽种树木的时候,种子、土壤、天气可能都很合适,可是,如果种在绿阴覆盖的树荫下,阳光被遮住了,这棵树不会长得得茂盛。佛教也是一样,应该回避『荫影』。
59.有益的布施
布施是一种善行,不应该随兴挥霍,反而应该谨慎进行,产生实在的效益,避免浪费金钱,更不可视布施为一种娱乐活动。
60.布施的取与舍
布施时,你不应该渴望名声,期待世间的利益以及贪图回报。你应该充满慈悲、善意与赞美的心情,以谨慎的态度去布施。
61.枯萎的树不会结出果实
为了丰富心灵的内涵,以及开发直观的修行,言语、行为上的清净是最根本的。如果言行不清净,心灵就不会纯净,内涵也不会丰富,直观活动将不可能开发。如果一棵树的枝叶断了,或是枯萎了,就不会结出果实。同样的,如果戒律的根基受到破坏或干枯,将不能发展,更不能证得『道』与『果』。
62.普遍的戒律
根本的五条戒律,不仅牵涉到个人,也不仅限于佛教徒,而是遍及每一个人,无论他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五戒。由于五戒遍及于宇宙,可以称为普遍的戒律,又因为牵涉到全世界,五戒也可以称为世界的戒律。
63.磨过的木材闪闪发亮
木材经过刨平、砂纸摩擦,就会变得闪闪发亮。一位修行人会以慎重与智慧的态度来遵守称为止持戒的根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至于作持戒,也就是八戒的最后三条戒律(不观歌舞、不卧高床、过午不食),在修行的过程,可以清除由感官欲望所带来的骚动不安。如此一来,一位修行人的戒律,将如同磨过的木材,变得耀眼夺目。
64.嘴巴是不可缺少的
戒律就像一个人的嘴巴。有了嘴巴,才能进食,进食后,身体才会强壮。同样的,如果拥有戒律的嘴巴,禅定与直观的资粮才能进来,禅定与直观的资粮进来了,心灵才能强而有力。
65.不要受伤
一个精神抖擞的人,如果受伤的话,就会变得颓丧。
佛教,如果严守戒律,就会显得有生命力,但是,如果违犯了戒律,佛教就出现伤口,元气大受影响。
66.每日警醒默观
一位修行人,每日至少应该拨出一分钟的时间,来警醒修习四种观行──忆念佛陀的德行、慈悲观、不净观以及死亡观。
67.佛陀德行的花园
佛陀的德行,宛如庄严锦簇的花园,重重无尽。喜爱花的人,一进入花园,立即被第一层的景色吸引住。然而,转过一圈,景色更迷人。惊奇之余,他们转往第二层,景色更殊胜;接着又前往另一层楼,如此无穷无尽,叹为观止。他们一旦深深爱上这些花朵,就也不想离开花园了。
68.感人肺腑的慈悲心
一块物质如果是干燥的,就不容易溶入另一块物质,但是,两块潮湿的物质一旦接触,就可以得快彼此融合。同样的,有情众生如果没有感人肺腑的慈悲心,将很难关怀别人。因此,面对有情众生慈悲心的流露与滋润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彼此关怀,亲如兄弟。
69.慈悲心的摄受力量
如果慈悲心仅仅局限在内心,就不够有力,只有在言语与行为上展现出来,慈悲心才可以说是强而有力。
70.互相关怀的慈悲心
如果在思想上、文字上、行为上开发慈悲心,关怀他人,慈悲观嵘会有所进展,诚如缅甸的俗语说的:「慈悲待人」。
71.关注别人的善良面
如果你宽容别人可恶的缺点,发掘他们可爱的优点,那么,慈悲心就会生起,并由衷祝福别人。
72.长生不老的秘诀
容易腐烂的食物,如果放置冰箱,保存的时间可以较久,这是因为冰冷的空气可以防止东西腐化。一般人会认为婆罗门是长生不老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冰箱般的梵行:慈、悲、喜、舍。
73.由丑生美
观照丑陋的身体,心灵就会变得美丽动人。换言之,就是去开发身体的不净观。
74.由死亡得永生
如果你渴望永生,就应该默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就是去开发死亡观。
75.禅定与直观
禅定只是将心灵专注在单一的对象上,并没有透视到这对象是无常、苦,以及仅仅是现象(没有固定、恒常的自我),禅定的最终目的是在获得禅定境界与神通之后,能够进入梵天的世界。不过,梵天也可以从佛教以外的地方获得。
然而,直观活动是观察任何生起的对象,透过到它们是无常、苦以及无我的现象。直观的最终目的是道、果、以及涅槃,这只有佛教可以达到,别的地方是不可获得的。
76.追求知识
如果修习禅定而生起静虑,一般人很容易感受到轻安的境界。可是,一旦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一般人会非常不安,甚至连片刻的专注力量,都会变得非常脆弱。一个人以管窥天,他的认识将局限在斗室之内。因为他没有行万里路,自然不会感到疲惫。但是,他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将目光如豆,相当无知。修习静虑式的禅定,就像于以管窥天的人,认识范围只限于斗室之内,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就像行万里路的人,对于内在、外在的世界,都能够广泛地认知。
77.玻璃杯与不锈钢杯
世俗的禅定,就像玻璃杯,非常脆弱。直观、道与果则像不锈钢杯,非常坚固。
78.透视无常
直观是一种直接透视的认知活动,在无常、苦、无我现象的三法印底光照下,去觉知任何生起的对象,热的感受就观照为『刺痛』,刺痛的出现就是无常,刺痛出现之后又消失,就是无常相,刺痛经过观照消失之后,体会到无常,就是随无常观。如果透视了无常,就能够透…
《《炎炎夏日的雨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