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炎炎夏日的雨水》▪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同化妝品一樣,實踐一點點,你就美麗一點點,實踐多一些,就更漂亮一些,徹底實踐,你將全然美麗動人。

  僅僅美化身體

  卻不淨化心靈

  只能讓身體漂亮

  心靈卻黯然失色

  身心都美化了

  整個人才人會真正的美麗動人。

  

  39.簡簡單單地實踐

  在法的領域,不宜優先爭取聲望。這個世界得容易忽視簡簡單單去實踐的人,然而,一旦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我們就會簡簡單單地實踐。

  40.創造利潤

  一位銷售員不只是爲了保有資金,或是賠錢虧損才賣出貨物。他銷售,是爲了創造利潤。同樣的,我們既生爲人類,又幸逢佛教,就不應該滿足于保有資本,更不應該賠錢,我們應當創造利潤。如果來生,又化生爲人類,這只是保有資本;如果淪入悲慘的地獄,這是賠錢虧損;然而,如果生在梵天界,這就是創造利潤。不過,這種利潤缺乏保障──不保證從此不再淪入悲慘的地獄。所以說,涅槃是最可靠的利潤。

  41.佛教的叁種類型

  佛教共有叁種類型:死亡的,有生命的,強壯的。其中,(對于和尚與尼衆)不接受佛教戒律的規範,這是死亡的佛教;能遵循佛教戒律的規範,則是有生命的佛教;能夠實修禅定與直觀活動,有生命的佛教將蛻變爲強壯,開展的佛教。

  42.護衛力量的叁種類型

  護衛的力量共有叁種類型:瘟聽聞經論而産生的,由持誦經論而産生的,以及由實修而産生的。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聽聞、持誦經論所産生的護衛力量,就是指實踐戒、定、慧所産生的護衛力量。只有戒、定、慧才能實實在在地護衛我們,避免陷入內在隱匿的危機當中(諸如貪、瞋、癡等煩惱)。

  43.善終

  只有好好活著,才會善終。

  44.由亡者贈予而來的真價

  奉獻給亡者的布施行爲,其真正的價值可以說是由亡者贈予,生者承受分享。

  45.爲口渴的人准備涼水

  甫從烈日下回來的人,相當口渴,我們會爲他們准備涼水,絕不會提供熱水或溫水。同樣地一面對渴望分享價值的亡者,我們會供上清徹的善意,不會心懷憂傷與痛苦。

  46.惡行與德行

  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可以輕易地發現惡行,德行則不易被發現。

  47.提高警覺

  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們善用美妙的言辭,幾乎能讓頑石也點頭贊成,同樣的,也要慎防缺乏實修經驗,卻又博學多聞的人。

  48.難以自拔

  你一旦依止一位師父,就得難離開他。如果他誤入歧途,也會對你産生不利的影響。你不應該只聽說某人得特殊,就去親近依止。如果是因爲名氣的關系而前往,就可能助長了他的聲勢,如此一來會愈陷愈深。女人在依止師父的時候,得容易瘋狂,因而受到他們的掌控。結果,往往淪爲醜聞事件當中,社會輿論指控的受害者。

  49.機會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

  只想不勞而獲的人,可以稱爲機會主義者;勤勞而有所收獲,卻不願利益衆生的人,可稱爲個人主義者,大家不會尊敬他。佛陀既不是機會主義者,也不是個人主義者。

  50.叁思而後行

  周延考慮一件事的利益以及適當性之後,方可付諸實行。

  51.不要偏食

  有情衆生不應該偏食,反而應該選擇合適的東西。人們即使不喜歡卻有益健康的食物,也應該食用;即使喜歡而對身體有害的食物,也應該避免。人們可能不喜歡行善,但,還是應該去做;人們可能喜歡惡行,即應避免去做。

  52.善有善報

  正如食用新鮮的食物有助健康,同樣的,正當的行爲也會産生良好的果報。正如食用不宜的食物會産生疾病,同樣的,不正當的行爲也會招來邪惡的果報。

  53.黑與白

  如果一個人在烈日下穿黑色衣服,就會吸熱,反之,如果身著白色的衣服,就可以把熱能折射回去。一位修行人如果內心慚愧的純潔面顯現,煩惱的熱氣即刻消退。如果內心無慚、無愧的幽暗面生起,煩惱之熱不可能消失。

  54.逐步接近涅槃

  一個人的厭離心愈強烈,愈會去修習戒、定、慧,修習多了,自然能淨化煩惱,並逐步接近涅槃。

  55.開創和平歡喜的世界

  如果自己所發的誓願是正道的話,朋友、家庭、社會與國家將能手牽手,相互提攜,共創和平、歡喜的世界。

  56.親見佛陀

  如果你目睹了法,就會親見佛陀。

  如果你認識了法,就會了解佛陀。

  如果法的特質出現了,佛陀的特質就會出現。

  57.有價值的生活

  能過有價值的生活遠比追逐有成就的事業,還來得重要。

  58.在陰影下的成長

  栽種樹木的時候,種子、土壤、天氣可能都很合適,可是,如果種在綠陰覆蓋的樹蔭下,陽光被遮住了,這棵樹不會長得得茂盛。佛教也是一樣,應該回避『蔭影』。

  59.有益的布施

  布施是一種善行,不應該隨興揮霍,反而應該謹慎進行,産生實在的效益,避免浪費金錢,更不可視布施爲一種娛樂活動。

  60.布施的取與舍

  布施時,你不應該渴望名聲,期待世間的利益以及貪圖回報。你應該充滿慈悲、善意與贊美的心情,以謹慎的態度去布施。

  61.枯萎的樹不會結出果實

  爲了豐富心靈的內涵,以及開發直觀的修行,言語、行爲上的清淨是最根本的。如果言行不清淨,心靈就不會純淨,內涵也不會豐富,直觀活動將不可能開發。如果一棵樹的枝葉斷了,或是枯萎了,就不會結出果實。同樣的,如果戒律的根基受到破壞或幹枯,將不能發展,更不能證得『道』與『果』。

  62.普遍的戒律

  根本的五條戒律,不僅牽涉到個人,也不僅限于佛教徒,而是遍及每一個人,無論他信仰的是什麼宗教,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五戒。由于五戒遍及于宇宙,可以稱爲普遍的戒律,又因爲牽涉到全世界,五戒也可以稱爲世界的戒律。

  63.磨過的木材閃閃發亮

  木材經過刨平、砂紙摩擦,就會變得閃閃發亮。一位修行人會以慎重與智慧的態度來遵守稱爲止持戒的根本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至于作持戒,也就是八戒的最後叁條戒律(不觀歌舞、不臥高床、過午不食),在修行的過程,可以清除由感官欲望所帶來的騷動不安。如此一來,一位修行人的戒律,將如同磨過的木材,變得耀眼奪目。

  64.嘴巴是不可缺少的

  戒律就像一個人的嘴巴。有了嘴巴,才能進食,進食後,身體才會強壯。同樣的,如果擁有戒律的嘴巴,禅定與直觀的資糧才能進來,禅定與直觀的資糧進來了,心靈才能強而有力。

  65.不要受傷

  一個精神抖擻的人,如果受傷的話,就會變得頹喪。

  佛教,如果嚴守戒律,就會顯得有生命力,但是,如果違犯了戒律,佛教就出現傷口,元氣大受影響。

  66.每日警醒默觀

  一位修行人,每日至少應該撥出一分鍾的時間,來警醒修習四種觀行──憶念佛陀的德行、慈悲觀、不淨觀以及死亡觀。

  67.佛陀德行的花園

  佛陀的德行,宛如莊嚴錦簇的花園,重重無盡。喜愛花的人,一進入花園,立即被第一層的景色吸引住。然而,轉過一圈,景色更迷人。驚奇之余,他們轉往第二層,景色更殊勝;接著又前往另一層樓,如此無窮無盡,歎爲觀止。他們一旦深深愛上這些花朵,就也不想離開花園了。

  68.感人肺腑的慈悲心

  一塊物質如果是幹燥的,就不容易溶入另一塊物質,但是,兩塊潮濕的物質一旦接觸,就可以得快彼此融合。同樣的,有情衆生如果沒有感人肺腑的慈悲心,將很難關懷別人。因此,面對有情衆生慈悲心的流露與滋潤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彼此關懷,親如兄弟。

  69.慈悲心的攝受力量

  如果慈悲心僅僅局限在內心,就不夠有力,只有在言語與行爲上展現出來,慈悲心才可以說是強而有力。

  70.互相關懷的慈悲心

  如果在思想上、文字上、行爲上開發慈悲心,關懷他人,慈悲觀嵘會有所進展,誠如緬甸的俗語說的:「慈悲待人」。

  71.關注別人的善良面

  如果你寬容別人可惡的缺點,發掘他們可愛的優點,那麼,慈悲心就會生起,並由衷祝福別人。

  72.長生不老的秘訣

  容易腐爛的食物,如果放置冰箱,保存的時間可以較久,這是因爲冰冷的空氣可以防止東西腐化。一般人會認爲婆羅門是長生不老的,這是因爲他們具有冰箱般的梵行:慈、悲、喜、舍。

  73.由醜生美

  觀照醜陋的身體,心靈就會變得美麗動人。換言之,就是去開發身體的不淨觀。

  74.由死亡得永生

  如果你渴望永生,就應該默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換言之,就是去開發死亡觀。

  75.禅定與直觀

  禅定只是將心靈專注在單一的對象上,並沒有透視到這對象是無常、苦,以及僅僅是現象(沒有固定、恒常的自我),禅定的最終目的是在獲得禅定境界與神通之後,能夠進入梵天的世界。不過,梵天也可以從佛教以外的地方獲得。

  然而,直觀活動是觀察任何生起的對象,透過到它們是無常、苦以及無我的現象。直觀的最終目的是道、果、以及涅槃,這只有佛教可以達到,別的地方是不可獲得的。

  76.追求知識

  如果修習禅定而生起靜慮,一般人很容易感受到輕安的境界。可是,一旦修習直觀的觀照活動,一般人會非常不安,甚至連片刻的專注力量,都會變得非常脆弱。一個人以管窺天,他的認識將局限在鬥室之內。因爲他沒有行萬裏路,自然不會感到疲憊。但是,他對于外在世界的認知,將目光如豆,相當無知。修習靜慮式的禅定,就像于以管窺天的人,認識範圍只限于鬥室之內,修習直觀的觀照活動,就像行萬裏路的人,對于內在、外在的世界,都能夠廣泛地認知。

  77.玻璃杯與不鏽鋼杯

  世俗的禅定,就像玻璃杯,非常脆弱。直觀、道與果則像不鏽鋼杯,非常堅固。

  78.透視無常

  直觀是一種直接透視的認知活動,在無常、苦、無我現象的叁法印底光照下,去覺知任何生起的對象,熱的感受就觀照爲『刺痛』,刺痛的出現就是無常,刺痛出現之後又消失,就是無常相,刺痛經過觀照消失之後,體會到無常,就是隨無常觀。如果透視了無常,就能夠透…

《《炎炎夏日的雨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