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達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簡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緬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歲剃度出家,二十九歲接受馬哈希尊者的禅修訓練。
◎目前負責「清淨智禅修道場」(PanditArAma)指導密集禅修,爲緬甸當代頗富國際聲望的禅修大德。
◎著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脫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甯靜安樂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書。
序
各位佛友,我們很高興看到緬甸當代著名禅師一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的語錄“Raindrops in Hot Summer"被譯成了中文。中文譯本《炎炎夏日的雨水》乃由臺北的蔡文熙佛友所翻譯。在本地重印中譯本時,一些用詞已加以修改,以便加人本地常用詞。
《炎炎夏日的雨水》摘錄了班迪達大師對在家人及修行者的忠告。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人們面對著那熾熱的貪、嗔、癡時所應持有的態度與行爲。大師也指出布施的果報。大師的勸告逐漸淵博,他道出持守戒律的重要性,也描述禅修的點點滴滴。內容由熾熱的貪、慎、癡,逐步漸進,最終進人修禅之體驗,清淨內心,經驗道和果,而後進人涅槃。這逐步漸進的忠告,就像緬甸夏天時的雨水,在熾熱滿天灰塵中剛下的雨水是汙濁的,大雨下了一陣後,雨水將變得晶瑩潔淨。大地獲得雨水的滋潤,奇花異草含苞待放。
希望讀者們深受大師忠告的滋潤,綻放智慧。
1.威信
當著手從事一件工作的時候,完美無缺遠比追求威信來得重要。完美無缺,自然會産生威信。
2.選擇工作
工作可分爲叁種類型:渴望的工作、適當的工作以及潛能的工作。從渴望的工作角度來看,應該選擇適當的工作。從適當的工作角度來看,也是一樣的,應該選擇具有潛能的工作。
3.邁向更大的成就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以工作上的成就而自滿、自傲、反而補足缺陷,修正錯誤,他應該會更有成就。
4.有了成就之後
當一個人有了成就之後,往往會洋洋得意、松懈,自誇誇人,滔滔不絕。我們必須覺察這些傾向。
5.事業的果實
世尊佛陀是一位實實在在做出大事業的人,因爲他已經完全覺悟,達到顛峰,成爲一切智者。
6.事業與利益
事業如果不夠宏偉,它的利益難以寬廣。
7.不要說大話
重要的是,做大事業,而不是說大話。
8.橡膠樹的活動
橡膠樹結果之前,種子會先發芽。不過在傳播佛法的時候,類似橡膠樹結果之前的不當活動,絲毫也不可實行。(而是讓內在的美德自然出現)。
9.叁思而後行
當你計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務必考慮這件事是否有利益或者適當。如果兩者兼具,就可以去做。
10.無效的教法
我們應該嘗試去建立不離經論研習的實修活動,以及不離實修活動的經論研習。缺乏理論的實修,以及缺乏實修的理論,都産生不了實際的效益。
11.各位同修,讓我們修正自己
如果研習經論的比丘與禅修的比丘,彼此指責對方:「你如此這般……」。那麼,他們就像一對兄弟,彼此抱怨:「你怎麼這樣……」。誠如緬甸俚語所說的:「父親與孩子們,讓我們修正自己,並且共聚在一起。」各位同修,讓我們修正上述的言談。
12.直觀修行老師須知
擔任指導直觀修行的老師,必須尊重戒律,持續、有規律地研習佛教的經典,並且,日以繼夜地修行。
13.表象與實修
僅僅掌握表象,卻不實修的比丘,不可能經驗到淨化煩惱的平淨。因此,比丘不應該只掌握到表象,在實修上,也要掌握得一樣好。
14.優秀的戰士與善良的比丘
僅僅穿上軍服,卻不能在戰場擊敗敵人的士兵,不是優秀的戰士。只穿袈娑,卻不能降伏煩惱的比丘,不是盡責的比丘。
15.給一位准備利益衆生的老師底忠告
一位想要利益衆生的老師,應該知避所當避,行所應行,而且充滿智慧與慈悲。
16.給從事利他工作人士的忠告
在從事利益衆生的工作時,人們應該特別注意:要有一致性、善意與光明正大。
17.避免自私的個人主義
一旦從事利益衆生的工作,(與別人共事時),應該避免個人主義的作風,這僅僅是凸顯出個人自我的能力而已。
18.能說善道的組織工作者
想要成爲一位能說善道的組織工作者,就應該說實話,促進友誼與和諧,親切有禮,談吐之間,充滿智慧。
19.一位佛陀使者的特質
一位想要傳播佛陀教義的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項特質:
a.雖然長得不夠英俊,卻可以讓人如沐春風。
b.雖然看起來不是得莊嚴,卻予人整潔、清淨的感覺。
c.擁有實在的好聲譽。
d.努力學習,以達到具定戒、定、慧與研習經論的標准。
20.解決問題
當醫生與專業人士群聚一堂時,治療病人的苦痛是唯一的目標,因此他們必須彼此谘商、討論,並提出處方。嘗試解決問題時,也是一樣,人們必須彼此請教、討論、協商,以達到解決問題的唯一目標
21.問題出現的時候
正如緬甸的俚語所說的:「有人,就會有問題」。在團體中,自然會有問題出現。如果發生了問題,我們要以和善的態度去觀照、深思,然後用善意、耐心,來尋找出解決之道。
22.耐心
一個人應該對別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別人對自己有耐心。
23.和尚是事事無礙的
有些人會說:「這件事與和尚無關,他們不會了解的。」其實,這些人不明白,佛陀的教義是無所不包,事事無礙的。
24.修補裂縫
一艘進行水上旅遊的巨輪,如果出現裂縫,應該即刻修補,否則,等水滲透進來,船身就會迅速下沈。如果佛教這艘度化衆生的巨輪,出現裂縫,應該立即修補,否則等水滲進來,佛教這艘巨輪將會沈沒消失。
25.不能讓佛教文化的血液冷卻
爲了避免緬甸佛教死亡,必須在每一位佛教徒的身心,持續注入佛教文化的血液,而且必須是純美、溫暖的血液,這樣緬甸佛教才不會逐漸變得冰冷,走向死亡。
26.侵入佛教文化的空隙
空間一有漏洞,空氣會自然地進入。在暧昧不明、軟弱無力、因循傳統、有名無實的佛教文化中,一旦出現空隙,其它宗教的信仰、外國文化、依賴咒語的力量、崇拜諸神、異教徒、毒品、興奮劑等東西,便會迅速地侵入。
27.從幼苗開始
以接枝方式種樹,會長出帶有粗大種子、厚皮、少肉、多纖維的果實。要是從幼苗就開始栽種,才會長出帶有細小種子、薄皮、多肉、少纖維的果實。傳授佛教文化也一樣,對于年邁的老人而言,不容易産生效益,只有在年輕時代才能發生作用。
28.成熟後再補給營養
嬰兒在需要營養的時候,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乳汁,或者,孩童在需要營養的時候,缺乏適當的補給,將會變得短小、瘦弱,心智發展不全,甚至虛胖臃腫。等過了發育的階段,再補給營養,對于促進身體的強壯、高胖以及紮實的體格,已無濟于事。同樣的,孩子必須在年輕的適當階段,即施予佛教文化的法乳,如果延遲到年老的階段,就不易産生效益。
29.受到威脅的孩子
面對粗壯孩子的威脅時,營養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孩子將無力抵抗攻擊,只能低頭承受。同樣的,一位在(佛教)文化上,營養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人,一旦受到誘惑,也是沒有能力抵抗,反而准備順從,轉向其它宗教的新信仰。
30.叁腳桌
叁腳桌如果缺了一只腳,就不可能站隱,如果斷了二只腳或者全斷,就更不用說了。同樣的,爲了讓孩子浸潤在佛教文化當中,有叁種人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師。
31.令人欣喜的佛教寶藏
每位佛教徒的父母親應該嘗試跨出去,成功地將佛教的基因、習慣以及(修行、尤其是直觀)經驗,傳遞到到一代。如果他們能夠這樣做到,那麼,教養良好的孩子所獲得的喜悅與歡樂,將遠超過擁有財富以及其它寶藏。
32.修行人的孩子
修行人的孩子,比起父母只是傳統、有名無實的佛教徒底孩子,還要優秀。因爲在他的身心特質中,擁有從父母那裏傳承而來的佛教基因(他們的父母修過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四念處』禅修法門)。
33.有用的孩子
父母親如果期待他們的孩子,能夠成爲家庭、佛教、國家的有用人才。首先,他們自己必須實踐佛法中的戒律、禅定以及直觀智慧。
34.創造新一代的佛教徒
每位教徒的責任是嘗試給新的、優秀的世代,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習慣(修行,尤其是直觀)經驗。
35.世界和平
爲了讓自己的小世界和平甯靜,我們應該親身實踐佛陀的教誨。並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將佛法推廣到周遭環,諸如家庭、人際關系、朋友等等,如此一來,他們也能夠獲得和平、甯靜。
36.高質量的生活
如果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請修習佛法。
如果你要求自已的言行,如同高質量的文明人,請遵守戒律。
如果你渴望自已的心靈,如同高質量的文明人,請實修禅定。
如果你向往高質量的生活,宛如心智完全發展、直觀之知有所進展的人,請參加直觀的禅修活動。
37.清澈、純淨與甯靜
一旦直觀的慧眼得到開發,整個人將擁有清澈、純靜與甯靜。
38.美化
一般人只美化身體,至于心靈的淨化,就得糟糕、笨拙,佛陀是一位偉大的美容師,經由輪回,讓事物美麗動人。戒、定、慧的實踐,就…
《《炎炎夏日的雨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