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心觀照就好了,如果想要標明的話,也應該量力而爲。
123.細心閱讀
草率讀書的人,是不可能完全體會書中的涵義,只有細心閱讀才辦得到。同樣的,一位修行人只做表面工夫,是不可透徹了解所觀照的對象,如果他專心一致,就會領略到更多東西。
124.裝滿油的缽
一個人攜帶裝滿油的缽,會非常小心、安靜地移動,以免把油溢出來。一個人行走在寬僅容一足的行人橋上,也會細心、安祥地行走,以免滑落下去。正如上述兩種人,一位修行人經行的時候,應該全心全意,真甯得體。
125.力量的平衡
四個人一起搬運東西的時候,如果力量不平均,就不容易搬運,如果其中有一個人松手了,其它叁個人就必須使出更多的力氣。心靈的兩端──信仰與理智、精進與禅定,只有在力量平衡的狀況下,才能獲得殊勝的經驗。如果其中的一端松懈了,另一端就必須運用更多的力量,否則就會失去平衡。
126.滿願
如果你想要到某地去旅行,搭車就走,也不管方向,很可能落得四處漫遊的下場。想要抵達目的地,首先必須確定車行的方向;可是,你若是只設定目標,卻不驅車前往,任何地方都去不了。另一方面,你如果漫無目的開車,也抵達不了目的地。所以,你一定要有目標,驅車前往,這樣就可以抵達目的地。只有設定目標和適當的修行,(重獲法味)的希求與果報,才可能圓滿具足。
127.擊倒
一位拳擊手不但要避免對手的攻擊,還要伺機還擊。一有機會出手,他就有機會再次攻擊。持續的攻擊,對手會逐漸虛弱,受到越多的攻擊,就會越虛弱:最後,給對手致命的一擊,倒地不起,而獲得勝利,一位修行人也必須避免煩惱的襲擊,並且伺機斷除。當他一有機會全力觀照的時候,就有機會再次觀照,每一次強而有力的觀照,煩惱就會淡薄一些。持續觀照,煩惱就會逐漸消失。最後,這位修行人進入預流道(須陀洹),斷除了部份煩惱,而獲得自在。
128.不倒翁式的生活
一個人若是獲得直觀修行的果報,就不容易受到內心興奮與沮喪的左右,並且,能夠建立不倒翁式的生活,面對上下左右的擺動,還是能夠站得穩。如此一來,他就擁有下述的特質:隨意自在、忍耐節儉、平和健康等等。
129.擴大的念力
在放大鏡之下,人們可以看見微小的事物;當一位修行人的禅定力量強大時,也可以辨識出刹那間生起的現象。
130.接近涅槃
一步一步走向大金佛塔的人,不論是否已經抵達,他總是逐步靠近佛塔。一位在通往涅槃道路的修行人,全神貫注,持續觀照時,不論是否已經入涅槃,他還是愈來愈接近涅槃了。
131.正念的力量
當正念愈來愈強的時候,潛藏在修行人生命中的事件就會逐一浮現。
132.登峰造極
如果你遵守交通規則、路線開車,不但不會惹上麻煩,還可以順利抵達目的地。如果你重視健康、教育、商務、政治與社會事務,密切關心這些事務,你將登峰造極。
133.忏悔
當持續、重複地審問一名罪犯的時候,他就會說出真相。當密集地觀照某一個對象的時候,無常、苦以及一切都只是現象(缺乏任何固定的自我)的真理,就會顯現出來。
134.勇于挑戰
一位戰士,如果曾經在戰場上勝利過,他自然會勇氣十足,並且迫不急待地希望再次戰鬥。
一位修行人,如果曾經與向苦受投降的懦弱思想戰鬥,只要克服過,他自然精神抖擻,樂于戰鬥。甚至,如果他有能力面對難以忍耐的感受,又曾經逐步克服過,就有勇氣向任何不可忍的感受挑戰。
135.求好求變
嬰兒從躺姿成長到坐姿的時候,會變得哭鬧,亂丟碗筷,這只是成長過程中的改變而已。
當修行人從某一階段的直觀開發到別一階段的時候,會很容易發怒,這只是直觀發展過程的一種變化而已。
136.心境純熟的修行人
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如果已經耳熟能詳了,就不需要遂字閱讀,可以不求甚解。同樣的,一位修行人心境純熟的時候,他會自動地覺察出任何生起的事物,並不需要逐一標明。
137.無爲而無不爲
一位神槍手不需要特別瞄准目標,就能准確地射中靶心。
同樣的,一位修行人已經工夫成片,恒守正念,並不需要特別作意,就能明確地覺察到對象。
138.修行人的果報
修行人會産生四種果報:喜悅、清涼、甯靜、寂滅。喜悅是因爲出離而生起的,清涼的果報是因爲輕安之樂而生起的,甯靜的果報是因爲舍離而生起的,寂滅的果報是因爲涅槃而生起的。
139.全方位觀照的直觀活動
只觀照某一對象,能觀照的心靈就會變得強而有力,並且有能力去覺察其它的對象。只要觀照某一對象,就可以觀照許多對象。一旦能夠恒守正念,直觀活動就會得穩定,有能力全方位地觀照。
140.裂縫
兩層樓之間如果出現裂縫,厚板木材、灰塵砂石就會擠進去。如果沒有辦法恒守正念,出現懈怠,煩惱就會現起。如果禅定中斷了,煩惱就乘隙現起。
141.奔向目標
即將抵達終點線的時候,快跑選手會全速前進,不會降低速度。
即將接近目標的時候,修行人必須持續精進、觀照,不可懈怠。
142.擋風玻璃的雨刷
時時覺察修行中生起的煩惱,就像擋風玻璃的雨刷;恒守正念,就像擋風玻璃。雨刷會從擋風玻璃上,清除水滴、雪塊,如果以每分鍾五百公尺的速度運轉的話,水滴、雪塊就不會掉在擋風玻璃上。只有觀照任何生起的煩惱,才能夠加以清除,而這些煩惱就構成所謂心靈的業果。另外,恒守正念,才可能斷除煩惱,不准許這些煩惱汙染觀照中的心靈。
143.正念的統計學
每觀照一次,你就淨化煩惱一次。以每秒觀照一次的速度計算,如果觀照一分鍾,你就淨化六十次,如果觀照一小時,你就淨化叁千六百次。
144.親證之知
由實修親證的法義,比從書本、老師或思考而獲得的知識,還要殊勝。換言之,親證之知勝過聽聞之知。
145.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必須從事以下的努力:
a.一開始的時候,就開發心靈的直觀活動。
b.逐步進展,以克服令人厭煩的事物。
c.持續精進,以達到入涅槃的目標。
146.美麗
由于精進,設定目標以及穩定的觀察,心靈可以專注在所觀照的對象上,屆時,心靈會美麗動人,口(語言)與身(行爲),也一樣動人心弦。
147.步向和平與快樂
防護得愈好,一個人就愈安全
愈是安全,一個人就愈自由。
愈是自由,一個人就愈和平。
愈是和平,一個人就愈快樂。
148.感官的快樂
螞蟻群在裝有蜂蜜的瓶口,爬進爬出,只是爲了能夠不斷食用蜂蜜。在這過程中,有的螞蟻會掉進去。如果螞蟻不得不食用蜂蜜,就要小心謹慎。衆生在追逐感官快樂的時候,也會陷入迷惑的困境當中。如果一定要享受快樂,也不能過量,因爲感官的快樂,會讓你陷入困境,得不到自由。不過,有情衆生可以而且應該享用修行中所獲得的喜樂,這種喜樂,令人解脫自在。
149.美國的餓鬼
「這個地方,科技進步,物資豐富,只要按鈕,就可以隨心所欲,美國人的生活,彷若天界。」
有一次,在美國主持禅修活動時,我刻意這樣說,並且觀察美國人的反應。
一位女性修行人回答說:
「大德,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就像待在冷氣房中,心靈都枯萎了。」
「這一定是你個人的意見!」我這樣說。
不過,她又回答說:「不只是我,大德,大部份的美國人都感同身受。」
聆聽了這樣的對話,其余的同修也也紛紛表示認同她的說法。
「這是真的,大德,其它人的感受,就像她所陳述的一樣。」
他們甚至進一步補充:「我們的生活世界,就像處在餓鬼、貪鬼的地獄一樣。」
因此,爲了避免在冷氣房中枯萎,你一定要修習四念處,來清澈心靈,必須以四念處爲食,才能斷除饑渴。
150.緬甸最好的出口品
有些海外的修行人告訴我,緬甸最好的出口品就是四念處。
151.有效能卻無效用
如果不遵照藥劑師的指示,有規律的服藥,即使藥方可以治病,也無能爲力。佛陀的教義非常有力量,但是,如果不實踐佛陀的教義,是不可能對治煩惱。
152.開發直觀的智慧
一個人如果想要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最好是追隨優秀導遊的指示。這位導遊會順利地帶他抵達旅行的目的地,不會出現差錯,甚至也不用告訴他沿途村落的名字。如果他垂頭喪氣了,這位導遊會鼓舞士氣,並指示正確道路與錯誤道路之間的差異。這位導遊還會沿途用小樹枝標明,避免他誤入歧途,步上正軌,最後,順利抵達正確的終點。
同樣的,一位修行人想要充分開發直觀的智慧,並展開未曾經驗過的修行,他必須先接受德行具足的老師底教誨,追隨這位老師,並平隱地達到目標,沒有任何的間斷,這位老師其至也不會說出修行過程中經驗到的智慧名稱。當他灰心懈怠的時候,這位老師會鼓勵提攜,並分辨出正道與邪道的差異,記錄他所達到的境界。這位老師還會引領他,以避免落入邪道。回歸正道,最後,達到正確的目的地。陳述開發直觀的智能,只是標出沿途的站名,只是(按照佛經)公布修行過程的境界而已。
《《炎炎夏日的雨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