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12

  ..续本文上一页51)

  四恶道apaya-痛苦多过快乐的四种生存界。造恶之人因为恶业而投生之处。(一)、地狱道:最低而且最苦的生存界。其中的众生从生到死一直受苦,没有一剎那间断。(二)、畜生道:不像地狱那么苦,但痛苦仍然远超过快乐,因为它们很难有行善的机会。(三)、饿鬼道:遭受极度饥渴之苦与其它痛苦而无法解除的众生。(四)、阿修罗道:形体巨大丑陋,遭受折磨类似饿鬼的众生。(Com M Abh Ⅴ.4 p.189)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只是观禅的基础。真正的观智是从思惟智开始算起。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前言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与四护卫禅(caturarakkha-bhavana)。慈、悲、喜、舍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梵住。

  如何修行四梵住

  慈心观(Metta-Bhavana)

   若要修行慈心观(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行慈心观,譬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行慈心观。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行慈心观: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爱的人(piy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讨厌的人(veri)。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行慈心观。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行:

  一、你不喜爱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讨厌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瞋恨。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着他们,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行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观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它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

   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

   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

  (相应部-1-75)

  

  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

  一、愿我免除危难(aham avero homi);

  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o homi);

  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anigho homi);

  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众生的慈爱。

  

  对你敬爱的人散播慈爱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行慈心观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瞋、痴与其它烦恼。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因此,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将发现那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见你选择作为对象的那个人。于是,无论那个人是坐或站,你应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影像。尝试回忆你所见过那人最快乐时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该影像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四、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人免除危难」,然后采取那个人免除危难的影像作为对象,以如此的意念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愿此善人免除危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于对象一小时以上时,试看能否辨识到禅支。如果能,持续地修行初禅,然后进修第二禅、第三禅。接着,采取其它三种方式来培育慈爱,直到用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如此修行时,针对这四种不同的散播慈爱方式,你应有个别适当的内心影像──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时,你应见到那人免除危难的影像;当你想着:「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时,你应见到那人免除精神痛苦的影像;等等。应当如此修行三种禅那,然后继续修行这三种禅的五自在(vasi-bhava)。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行成功之后,再对另一位你敬爱且跟你同性的人以四种方式修行。如此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修行,直到对其中每一位修行四种方式都能达到第三禅。到此阶段,你可以安全地将跟你同性、在世、而且是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纳入为修行的对象。在这类人当中选取大约十位,然后以同样的方法,逐一地对他们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然后,选取十个与你同性,而你对他们无好恶感的活人为对象,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至此,你已经熟练慈心禅达到相当的程度,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你讨厌的人修行,只要他们是跟你同性,而且是还在世的人。如果你是像菩萨(佛陀的前生)那样的伟人──在过去生中,有一次菩萨投生为大猴王时,牠不恨任何来伤害牠的人──那么,你是真正不会讨厌或轻视任何人。如此你不需要选取这类人。只有那些有讨厌者或鄙视者的人,才需要对这类人培育慈爱。

  借着如此修行慈心观,从易至难地对每一类人培育慈爱,你就会令心变得越来越柔软、祥和,直到能够以四类人(你敬爱的人、你亲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中的每一类作为对象都证得第三禅。

  

  

  破除界限(Simasambheda)

  

  继续如此修行慈心观时,你会发现对敬爱者与对亲爱者的慈心变成相等。因此,你可以将他们合为一类。于是只剩下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

  继续对这四类人修行慈心观,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均等、没有差别或界限。虽然你不能以自己为对象来达到慈心禅,然而,为了去除这四类人之间的界限,你仍然需要将自己包括在内。

  你需要再次透过安般念或白遍将定力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短暂的时间散播慈爱给你自己,也许是一分钟或仅仅几秒钟。然后,选取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各一人为对象,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第三禅。

  然后,重新开始,先短暂地散播慈爱给你自己。但是这一次,你散播慈爱给另一位你喜爱的人、另一位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另一位你讨厌的人。散播慈爱给这三类人时,应当记得修行四种散播慈爱方式的每一种:「愿此善人免除危难……」。对这三类的每个人都修行达到第三禅,且一再地更换不同的人选。

  一遍又一遍地对不同组合的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培育慈爱。使你的心持续地培育慈爱,没有间断,也没有对任何人的差异。当你…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