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密宗认为,人的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净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使它趋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时,有漏的肉体就会逐渐消失,当它完全消失以后,肉身就转换为金刚身。金刚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风的影响。
然而,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刚身。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就会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显密是没有差别的。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
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在登地之后,并不存在显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后,也可进入密乘道。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认为,如果快的话,显宗的修行者在大资粮道时就会进入密宗。因为修大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可以去诸佛刹土,在佛前听法。在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显密最终的果报有差别吗?显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别。至于最后的果位,虽然有人说有差别,但莲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认为,其最终果报是没有差别的,两者同样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宁玛派更强调虹身。幻化身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分别,清净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讲,修大圆满时虽然从未观想过唐卡,但在其证悟到炉火纯青之际,顿时就可以显现出五方佛的坛城,这时便可见到一切外境都是清净的现象,身体也开始逐渐变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带到佛的果位,最后成为佛的报身。
密宗通过无相圆满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证悟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讲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就可以证悟无著菩萨的《宝性论》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中的所有内容。以上简略地介绍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义。
有些人觉得密宗很神秘,这是因为对密宗的整个体系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实,密宗一点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别、很快速、做起来比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见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条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条细微的戒律也不违犯是很难的。为什么比丘(尼)戒那么严呢?这就与其见解有关。
菩萨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为其见解超胜于小乘,所以戒条就不是很多。因为,菩萨戒既要考虑自利,也要考虑利他,既然是利益众生的动机,就没有必要过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宽松度,这样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利益众生。
在密宗里,如果没有证悟密宗的见解,就另当别论,如果已经证悟了,就不象显宗的戒律那么严,这也是与其见解密不可分的。所以,虽然密宗的修行轻而易举,戒律也张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却是迅速快捷的,这就是密宗的特点。你们学密的机会不是很多,仅看一两本书,并不一定能将密宗的全貌一览无遗。所以此处提纲挈领,以简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对密宗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达终点的顺缘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具体修法这里暂时不讲。在具体修行时,首先不要操之过急,仓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地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特别是菩提心,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我觉得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也比较精进,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圆满世俗菩提心。显而易见,菩提心的确是得之不易的。
发菩提心的颂词念满十万遍,是否就意味着菩提心圆满了呢?决非如此!念诵这个偈子虽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后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却并非以此为准绳。
偶而生起“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不难,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理念却并不容易。虽然平日打坐或平安无事时,我们也会真诚地发愿: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却不一定能看到 “菩提心”。比如,在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犹豫不决,甚至退避三舍。此时此刻,我们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无影无踪了。
作为菩萨,必须能够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做到吗?有多少人敢面无愧色地拍胸保证?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出离心与菩提心,以为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法门。出离心与菩提心,就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导弟子的时候,首先只为弟子传出离心的修法,并告诉他们:“在这些修法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持。”弟子们也坚信这是唯一的解脱道,并严格依教奉行,最终修出了真实、稳固的出离心。
这时,上师又告诉弟子:“在出离心的上面,还有一种叫做菩提心的无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会一丝不苟地依从上师教言,毫不迟疑、潜心专注地修菩提心,并最终修出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最后,上师告诉弟子:“这些都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空性,这个法修好以后就真正没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显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证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聪明,视上师的一切教言为究竟的弟子,才能够窥探到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奇妙风景。
也许有的自以为根基上乘的人,会对这种作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针对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张,径直趋入正行修法,修了几年之后,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每况愈下,最终连原有的信心都丧失殆尽。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为是,不重视基础的铺垫。有些居士会自命不凡地说:“某某上师已经开许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这样的所谓开许,就是开许你不走解脱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样的开许又有何意义呢?
从前色尔坝有个修行的地方,那里有一位大圆满成就者叫秋央让珠上师,他引导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讲究次第的。到他那里已经三四年的人,还不能听到他亲自传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为他们传皈依及出离心等修法,并让他们去实修。在出离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实的时候,他才为其传讲大圆满。
文革期间,由于他的弟子们具备了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对世间事务也不感兴趣,这样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斗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里坚持修行。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上师的弟子们都纷纷辞世,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虽然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秋央上师的不共加持力,但与他老人家注重基础的引导方法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师们只是一味地传讲高深法要,居士们也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快得到灌顶,以便翻阅只有灌顶之后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内容后,仍是永无餍足地追求所谓“更高”的法要,却将基础修法弃置不顾。这种弃本逐末的作法,无异于担雪填井、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会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与证悟空性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良伴,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要知道,只有从出离心和菩提心出发,才能抵达究竟实相的终点!
准备或已经接受密法灌顶者,一定要学习这篇《密乘十四条根本戒》 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顶者,请不要阅读下文 密乘十四条根本戒 十四条根本戒是所有无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见解与修法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宁玛派的修法就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不同的瑜伽。虽然其他派别又有其各自的分类方式,但不论何种教派,何种分类,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认这十四条戒律。所以,无论曾得受过何种无上密宗的灌顶,都必须守持该戒律。 当然,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圆满有大圆满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网有大幻化网特有的戒律,时轮金刚有时轮金刚特有的戒律。无论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为前提的。上次我们根据荣森班智达的观点,讲了入密的五个次第,其中有两条都与戒律有关,第一是入于坛城而接受灌顶,第二是受戒。今天我们再次重申一遍有关受戒与护持戒律的问题。 现在在很多地方,灌顶极其风靡盛行,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只要何处有灌顶,就会招来许多欣然而至的信众。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灌顶之时却往往没有强调密乘戒,接受灌顶者也从未考虑过在灌顶之后还需要付出什么的问题。虽然灌顶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顶后,不严格护持戒律,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灌顶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讲听密乘戒至关重要。 首先,无论在接受什么灌顶之前,都应当对与所接受的灌顶相应的戒律了了于心,反复权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护,如果有困难,就应考虑是否该知难而退。比如大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如果在了解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该灌顶。居士戒与密乘戒相比,其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但我们在接受居士戒时,都要慎重地做出选择。对于密乘戒,我们就更应该谨小慎微。目前在汉地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不但在灌顶之前不去了解灌顶的要求,在灌顶之后也不去过问。灌顶的目的,无非是令众生前往好的方向,这样作的结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费心机,而且有可能使灌顶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利益。因为,如果对密乘戒一窍不通,就极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忏悔,其后果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 《慧灯之光之二 如何学密 (附: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