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如何學密 (附:密乘十四條根本戒)▪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一個修法。密宗認爲,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清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淨的因素,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使它趨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時,有漏的肉體就會逐漸消失,當它完全消失以後,肉身就轉換爲金剛身。金剛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風的影響。

  然而,證悟一地的顯宗修行者,當他從一地的定中出來以後,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剛身。雖然他沒有修過生起次第,但因爲他證悟了光明,就會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顯密是沒有差別的。一地以上的顯宗修行者,最終也自然而然地趨入了密宗。

  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是:因爲在登地之後,並不存在顯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後,也可進入密乘道。麥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認爲,如果快的話,顯宗的修行者在大資糧道時就會進入密宗。因爲修大資糧道的人通過禅定,可以去諸佛刹土,在佛前聽法。在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傳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顯密最終的果報有差別嗎?顯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別。至于最後的果位,雖然有人說有差別,但蓮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認爲,其最終果報是沒有差別的,兩者同樣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修法,但甯瑪派更強調虹身。幻化身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分別,清淨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講,修大圓滿時雖然從未觀想過唐卡,但在其證悟到爐火純青之際,頓時就可以顯現出五方佛的壇城,這時便可見到一切外境都是清淨的現象,身體也開始逐漸變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帶到佛的果位,最後成爲佛的報身。

  密宗通過無相圓滿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證悟龍樹菩薩《中論》中所講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就可以證悟無著菩薩的《寶性論》和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中的所有內容。以上簡略地介紹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義。

  有些人覺得密宗很神秘,這是因爲對密宗的整個體系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實,密宗一點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別、很快速、做起來比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見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條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條細微的戒律也不違犯是很難的。爲什麼比丘(尼)戒那麼嚴呢?這就與其見解有關。

  菩薩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爲其見解超勝于小乘,所以戒條就不是很多。因爲,菩薩戒既要考慮自利,也要考慮利他,既然是利益衆生的動機,就沒有必要過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寬松度,這樣才能更加遊刃有余地利益衆生。

  在密宗裏,如果沒有證悟密宗的見解,就另當別論,如果已經證悟了,就不象顯宗的戒律那麼嚴,這也是與其見解密不可分的。所以,雖然密宗的修行輕而易舉,戒律也張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卻是迅速快捷的,這就是密宗的特點。你們學密的機會不是很多,僅看一兩本書,並不一定能將密宗的全貌一覽無遺。所以此處提綱挈領,以簡略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對密宗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達終點的順緣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具體修法這裏暫時不講。在具體修行時,首先不要操之過急,倉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穩紮穩打地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特別是菩提心,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我覺得並不是很容易。我們學佛那麼長時間了,也比較精進,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圓滿世俗菩提心。顯而易見,菩提心的確是得之不易的。

  發菩提心的頌詞念滿十萬遍,是否就意味著菩提心圓滿了呢?決非如此!念誦這個偈子雖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後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卻並非以此爲准繩。

  偶而生起“我要爲度化衆生而成佛”的念頭不難,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這種理念卻並不容易。雖然平日打坐或平安無事時,我們也會真誠地發願:我要爲度化衆生而成佛!但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卻不一定能看到 “菩提心”。比如,在爲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猶豫不決,甚至退避叁舍。此時此刻,我們的菩提心在哪裏呢?早就無影無蹤了。

  作爲菩薩,必須能夠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做到嗎?有多少人敢面無愧色地拍胸保證?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出離心與菩提心,以爲在此之上還有更好的法門。出離心與菩提心,就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導弟子的時候,首先只爲弟子傳出離心的修法,並告訴他們:“在這些修法之上,沒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們應當精勤修持。”弟子們也堅信這是唯一的解脫道,並嚴格依教奉行,最終修出了真實、穩固的出離心。

  這時,上師又告訴弟子:“在出離心的上面,還有一種叫做菩提心的無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爲本分的修行人,仍然會一絲不苟地依從上師教言,毫不遲疑、潛心專注地修菩提心,並最終修出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

  最後,上師告訴弟子:“這些都是很好的,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空性,這個法修好以後就真正沒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顯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爲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證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聰明,視上師的一切教言爲究竟的弟子,才能夠窺探到與上師智慧無二無別的奇妙風景。

  也許有的自以爲根基上乘的人,會對這種作法不屑一顧,認爲這是針對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張,徑直趨入正行修法,修了幾年之後,不但沒有收獲,反而每況愈下,最終連原有的信心都喪失殆盡。勞而無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爲是,不重視基礎的鋪墊。有些居士會自命不凡地說:“某某上師已經開許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這樣的所謂開許,就是開許你不走解脫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樣的開許又有何意義呢?

  從前色爾壩有個修行的地方,那裏有一位大圓滿成就者叫秋央讓珠上師,他引導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講究次第的。到他那裏已經叁四年的人,還不能聽到他親自傳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爲他們傳皈依及出離心等修法,並讓他們去實修。在出離心、菩提心修得非常紮實的時候,他才爲其傳講大圓滿。

  文革期間,由于他的弟子們具備了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對世間事務也不感興趣,這樣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鬥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裏堅持修行。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上師的弟子們都紛紛辭世,令人驚歎的是,幾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雖然這一切,無不歸功于秋央上師的不共加持力,但與他老人家注重基礎的引導方法也有極爲密切的關系。

  如果上師們只是一味地傳講高深法要,居士們也是千方百計地想盡快得到灌頂,以便翻閱只有灌頂之後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內容後,仍是永無餍足地追求所謂“更高”的法要,卻將基礎修法棄置不顧。這種棄本逐末的作法,無異于擔雪填井、緣木求魚。最終結果,只會自取其咎。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與證悟空性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良伴,我們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要知道,只有從出離心和菩提心出發,才能抵達究竟實相的終點!

  

    准備或已經接受密法灌頂者,一定要學習這篇《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不曾且不打算接受密法灌頂者,請不要閱讀下文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十四條根本戒是所有無上密宗共同的誓言。密宗的見解與修法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比如甯瑪派的修法就分爲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叁種不同的瑜伽。雖然其他派別又有其各自的分類方式,但不論何種教派,何種分類,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認這十四條戒律。所以,無論曾得受過何種無上密宗的灌頂,都必須守持該戒律。

  當然,在此十四條戒律的基礎上,不同的灌頂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圓滿有大圓滿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網有大幻化網特有的戒律,時輪金剛有時輪金剛特有的戒律。無論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爲前提的。上次我們根據榮森班智達的觀點,講了入密的五個次第,其中有兩條都與戒律有關,第一是入于壇城而接受灌頂,第二是受戒。今天我們再次重申一遍有關受戒與護持戒律的問題。

  現在在很多地方,灌頂極其風靡盛行,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如此。只要何處有灌頂,就會招來許多欣然而至的信衆。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灌頂之時卻往往沒有強調密乘戒,接受灌頂者也從未考慮過在灌頂之後還需要付出什麼的問題。雖然灌頂有不可思議的重大意義,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頂後,不嚴格護持戒律,就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灌頂的結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講聽密乘戒至關重要。

  首先,無論在接受什麼灌頂之前,都應當對與所接受的灌頂相應的戒律了了于心,反複權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護,如果有困難,就應考慮是否該知難而退。比如大幻化網有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如果在了解之後,認爲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該灌頂。居士戒與密乘戒相比,其後果並不是那麼嚴重,但我們在接受居士戒時,都要慎重地做出選擇。對于密乘戒,我們就更應該謹小慎微。目前在漢地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不但在灌頂之前不去了解灌頂的要求,在灌頂之後也不去過問。灌頂的目的,無非是令衆生前往好的方向,這樣作的結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費心機,而且有可能使灌頂的危害遠遠大于其利益。因爲,如果對密乘戒一竅不通,就極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忏悔,其後果也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

《慧燈之光之二 如何學密 (附: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