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相比,雖然違犯別解脫戒過失很大,但與菩薩戒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如果違背菩薩戒,雖然也有極大過咎,但與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挂齒。密乘戒是叁戒當中最嚴厲的戒律。所以決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學習密乘戒,並嚴格護持以絕後患。
但是,密乘戒也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比如說,如果違犯別解脫的根本戒,從小乘的觀點而言,就無法恢複。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說,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就完全可以恢複;如果違犯了菩薩戒,也可以在上師叁寶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師叁寶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觀想佛菩薩以及佛的壇城,在所觀想的對境前忏悔並接受灌頂,以彌補或者恢複密乘戒戒體。
涉及到犯戒,最忌諱的就是兩個問題,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忏悔。佛在小乘的經典中也講過:有兩種人是值得贊歎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于忏悔的人。無論針對哪種戒律,都是這樣的。但是,在最後的結果上,這兩種人雖然都可以不墮地獄,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卻有著天壤之別。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條越嚴重,離成佛的距離也就越遙遠。所以我們還是應當鄭重其事,防患于未然。
如果嚴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經曆大乘顯宗所說的叁大阿僧祗劫的漫長時光,在即生當中就有可能獲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就象坐飛機一樣,雖然價格很高,還有嚴格的安全檢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一旦飛機失事,從高空上摔下來也只有死路一條。但乘坐飛機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塵莫及的。密乘戒也是這樣,如果犯戒而不忏悔還淨,必然墮入不得超升之機的金剛地獄。所以,如果不學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頂,是極其可怕的。現在很多居士認爲,只要參加了灌頂儀式,就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灌頂,其實不一定。當然,在這種無知的情況下,沒有得到灌頂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頂,卻對密乘戒一無所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論接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戒,都應當事先了解其學處,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對十四條戒律分別進行說明:
一、诋毀上師
這是十四條戒律中最嚴重的。首先,我們應當了解什麼是上師。關于上師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論典中講了六種上師:“一般引導誓言灌頂師,酬忏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訣傳承六上師。”其中引導師爲引入法門的上師;誓言灌頂師爲賜授灌頂的上師;酬忏師爲忏悔罪業的上師;令解心續師爲傳授密乘續部的上師;竅訣傳授師爲傳授修法訣竅的上師;一般傳承上師爲稍得法恩的諸大善知識。在大幻化網等續部的解釋中也講了這六種上師,但並沒有說诋毀六種上師,都會有相同的結果。而各種觀點的不同也正在于此。甯瑪派雖然承認對此六種上師,都不能诋毀,但並沒有明確地說,诋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會違犯此戒。
有的上師認爲,诋毀這六種上師中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根本戒,他們的理論根據,來自于第六條根本戒,也即诋毀自他宗派。這裏的“自”,也就是指自宗;“他”,也就是指顯宗。他們認爲:既然诋毀顯宗的法都會犯戒,則诋毀顯宗的上師也應該犯戒。所以,這些上師認爲,诋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會違犯此戒。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論依據並不是很充分。
另一種觀點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師爲代表的觀點,他們認爲:诋毀六種上師中的任何一種,雖然有很大罪過,但不會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師,是指賜予灌頂、講解密宗續部與竅訣的叁恩德上師。
因此,歸納各大觀點的共同之處,可以得出結論:诋毀叁恩德上師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經論中之所以單獨列出叁恩德上師,至少說明诋毀這叁種上師的後果,比诋毀其他上師更爲嚴重。
不論觀點如何,顯宗的《律經》在遇到此類問題時,是以最保守的要求爲准繩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應參照最嚴格的要求執行。即不毀謗所有的上師,包括顯宗的上師,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毀謗了任何上師,都應以違犯根本戒的要求來進行忏悔。在戒律方面,千萬不要隨意輕率,還是越保守越好。
對這些上師有何種行爲就算犯戒呢?關于這一點,經論上比較明確,所以也就沒有爭執,大家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所謂“诋毀”,是指無論從世間的角度,認爲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還是從出世間的角度,認爲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禅定力等等,認爲自己已經超勝于上師。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認爲自己該得到的法已經到手,從此以後可以不再理會恭敬上師,並打算與上師一刀兩斷。最嚴重的是以瞋恨心诋毀上師、輕侮上師、擾亂其心。違犯這條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語的行爲,只要心中産生了念頭,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條不一定這樣要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認爲上師是有功德、有修證的,但是對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在上師讓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時候,自己不想做,繼而産生瞋恨心等等,如果有這樣的看法,雖然沒有犯根本戒,但還是有一定的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精勤修習,並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會因此而間斷的。所以應該翻然悔悟,勵力忏悔。我們都知道,金剛道友之間有瞋恨心,都是很嚴重的,更何況是對境極其嚴厲的上師呢?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防微杜漸,千萬不要做出讓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爲了預防犯戒,密宗叁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師之前,再叁地進行觀察,以防止出現嚴重的後果。即使在顯宗方面,雖然要求不是這麼高,但最好還是采取謹慎的態度。在已經建立師徒關系以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無論上師如何顯現,我們都只能看上師的功德,而不能觀察其過失與不足。這也是目前漢地所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現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聽說哪裏有灌頂,就蜂擁而往。根本不去了解賜授灌頂上師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頂過後,很快發現上師的種種毛病,就不計後果地進行毀謗。該觀察的時候如盲似聾,不該觀察的時候卻睜大雙眼,吹毛求疵,就是顛倒的行爲。這些都是缺乏常識、缺乏教育的緣故。所以,講授密乘戒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無論哪一種戒律,犯戒的人必須精神正常。如果精神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違犯戒律的事,但因爲心裏沒有這樣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違如來教
1、必須建立在違背叁種戒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基礎之上,違背其他經書上的內容,不能歸于此戒條;2、必須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爲會違犯戒律;3、必須是以毫無顧忌的輕視心態違越這些戒律,才算違背此戒。比如在違犯盜戒及酒戒時,如果明知偷盜不對,卻滿不在乎地認爲:偷盜又有什麼了不起,犯戒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者認爲:雖然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規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會阻礙解脫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這樣的輕視心理,就算違背此戒條。如果沒有輕視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時候,心想:雖然喝酒是不對的,但是酒的魅力實在是太大了,我實在抵擋不住誘惑,真是很慚愧。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喝酒,雖然違犯了別解脫戒,卻沒有違犯此戒條。但是,如果有輕視的念頭,即使是別解脫戒中最輕微的戒條,比如過午不食,如果認爲此戒並不可怕,繼而膽大妄爲,就犯此戒條。
叁、瞋恨道友
甯瑪派的觀點認爲:凡是入密乘者,都稱之爲金剛道友,都是犯戒的對境。而對在同一上師前接受灌頂的道友犯戒,其結果就更爲嚴重。但是,作爲道友必須具備密乘戒,如果對方已經失去密乘戒,就不屬于金剛道友。
怎樣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僅僅有瞋恨心,但是並沒有打罵的行爲,是不會犯根本戒的。但在瞋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罵中的任何一種行爲,都算犯戒。這裏所指的罵,必須是在對方已經聽見,並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罵的條件下,如果對方沒有聽見,比如耳朵失聰,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別解脫戒中也有類似的規定,比如犯妄語戒,也必須對方能夠聽見,如果對方聽不見,也不算犯戒。
如果沒有瞋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對方的目的,就象母親打兒子一樣地打罵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1、對境爲密乘道友;2、對方具有密乘戒;3、明知對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4、在瞋恨心的攝持下,並具備打罵的行爲;5、如果罵對方,必須對方能聽見並聽懂。如果其中一個條件不具備,雖然有過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四、舍棄慈心
犯戒的對境爲任何一個衆生,而不是指所有的衆生。也就是說哪怕僅僅是對一個衆生舍棄慈心,都應當算犯戒。我們也知道,要對所有的衆生都舍棄慈心是很難的。無論多麼凶狠惡毒的人,都會有慈悲的對象,比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等。所以,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衆生。這條戒是比較容易違犯的,不能駕禦自心的凡人,只要一冒火,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就會犯此戒條。
怎樣算是舍棄慈心呢?如果發願:即使我有朝一日能夠度化他,能夠利益他,也對他置之不理。或者是希望某一個衆生遠離一切快樂,恒時遭受痛苦,有這樣的瞋恨心態就算舍棄慈心。平時吵架、打架,雖然會有暫時的瞋恨心,但不一定會這樣發願,只有極其下劣凶狠的人,才會有這種念頭。
犯戒的界限有兩條:1、對方是任何一個生命;2、不需要任何行爲,只要有這樣的發心就足夠了。
小乘的經典中認爲,生起一念貪心,其罪過遠遠超過一百個瞋恨心。因爲他們認爲:別解脫戒所禁止的殺生、偷盜、邪淫等等的根源,多數往往來自于貪心,而不是瞋心。大乘菩薩戒卻認爲,以一念瞋心所做出的行爲,其罪過遠遠超過一百個貪心所攝持的行爲。因爲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而瞋恨心是與菩提心直接相違的。所以,在大乘中…
《慧燈之光之二 如何學密 (附: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