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的生命在一切有情生命中是最为宝贵的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生命是从良善心理品性中成长、引发出来的:其二,菩萨生命是由其智慧决择导引其生存方向的:其三,菩萨生命是和利群济生、庄严世界的净化功业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菩萨生命是净化、无污染的,他不仅能净化自己的生命,而且能净化其它生命。根据以上四个理由,所以我说,在一切有情生命中,菩萨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您根据什么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透彻地了解了生命自由安乐的境地,知道只有这自由安乐的境地才是生命向上发达的最高目标,并且他有能力在其现实生命中实证这一目标:其二,菩萨放弃了一个可以即刻实证自由生命的欲念;其三,菩萨产生利济一切众生的心愿,他的心愿是广大无边的:其四,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众生,菩萨常常自愿选择并忍受种种难堪的苦痛和折磨。根据以上四个条件,所以我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学习哪些事情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应该学习六件事情,这就是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安忍于一切对象一切环境的逼迫、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静中思维的工夫、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能,以上六件事情都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所以它们都是菩萨修学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上述六样事哪些是戒律学统摄的
哪些是禅定学统摄的
哪些是智慧学统摄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以及安忍于一切环境一切对象的逼迫,这三样由戒律学统摄,静中思维工夫由禅定学统摄: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能由智能学统摄:圣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这一项可以由三学所统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修行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学有所成乃至圆满成就,那就始终少不了自策自励的意志参与!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上述六件事,哪些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
哪些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戒律学统摄的三项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智慧学统摄的一项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至于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和静中思维工夫这两项,则既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又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怎样来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菩萨应当这样来修学它们,首先,对于那与最高智慧相应的成佛教法产生强烈的信念和敏锐的理解:其次,根据从接受思考、修学教法所引发的三种智慧的指导,勤勉不懈地策励自己,长期从事供养诸佛,礼赞诸佛、诵习经典、传播经典等十种日常修行活动:第三,随时注意涵育和保护要实现最高觉悟的心念,要知道这个心念能决定一个人的修行方向:第四,经常拜访一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修行人,亲近他们,诚恳地向其讨教:第五,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利人济群之事,就毫不迟疑地去做。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根据什么道理说菩萨应当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两个理由。菩萨之所以应该修学这六件事,是因为它们一方面能有利于其它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各种身心烦恼,使生命得到自由解脱。总的说来,六样事中,前三样能有利于其它生命,使它们得到安乐,后三样事则能消除一切身心烦恼。具体地说,由于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那就能使他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的饥馑状态中摆脱出来,身心得到安乐:由于持守戒律,自觉杜绝一切邪恶行为,就不会对其他生命造成逼迫和损害,这就能使其它生命得到安乐;由于安忍一切不利于己的环境和对象,这样当其它生命来迫害自己时,就能毫无怨言地接受之,而不与之对抗,这就能消解那些残害他的众生内心中的怨气,使他们得到安乐。由于菩萨能培养自策自励的可贵意志质量,他虽然还不能杜绝贪欲、恨恶、愚昧等等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也不能把这些邪恶情绪的心理潜势力尽除,但他能勤勉不懈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结构,那些邪恶情绪对他的修学实践不致产生影响:由于菩萨修学静中思维的工夫,他就能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由于他修学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正知正见,他就能彻底扫荡痛苦烦恼的心理潜势力。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在六件事之外,您说修行人还应修学其它四件事,它们也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吗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之所以说修行人还应当修学另外四件事,原因在于,这四件事能够辅助前面所说的六件事,能同它们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生命真正实现向上的发达和进化。具体说来,当菩萨在从事帮助他人、持守戒律、安忍逼迫这些有利于其它生命的修学实践时,他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把其它生命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菩萨这种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做法就叫做「方便善巧的修行方法」,它为前面三项利他性的修学实践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在他现象生命中烦恼深重,他被种种身内身外的条件拘束、限制着,不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从事修学实践,他很容易从一些世俗的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满足,他的真理观念限制在现实生活的经验框架里,因此他不可能练习那种存在改变精神结构的静中思维工夫,更由于他对成佛教法不能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即使他练习静中思维的修行方法,也不能引发出超越于现实生存活动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种情况下的修行人就应该牢牢守护着自己所做的那么一份功业、那么一份善心,他万万不可连这份功业、这份善心也丢掉了,他心里应该产生这样一个志愿:我现在虽然烦恼深重,但我决不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顿下来,希望在未来时代的生命周期里,我的身心烦恼将会轻薄得多!这就叫做「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一个人虽然有向上的决心,但如果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学少有成,他就会懈怠下来,可是如果他有未来志愿在前方引导着,他即使懈怠下来,却终不致完全废弃修行生活,因此我说,「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为勤勉不懈的修行意志之培养,提供了辅助性手段。
如果修行人能虔敬地与那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亲近,诚恳地向他们讨教,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正确的教法,并按照这些老师的指导在内心中思考这些教法,这样一来,修行人在身心上就会起重大的变化:先前他们在世俗的事情上就能得到满足,现在却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安乐,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帮助最终将使修行人获得超越于世俗生活经验范围之上的真理观念,这就叫做「从他人那里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依靠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相应与真理的精神力量,修行人就可以练习静中思维工夫,可以从事改变精神结构的修学实践了,所以我说,「从他人那里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为培养静中思维工夫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阐述成佛教法的经典,接受之后加以思考,思考之后能认真践修,这就能帮助修行人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理解的修行方法」。由于这一方法,那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就能被进一步地开发出来,所以我说,「理解的修行方法]为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的智能之开发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把菩萨应当修学的六件事排成现在这样一个次序,这其间有什么因缘呢
佛陀回答他说:因缘是这样的:在前的事为在后的事提供基础与准备,由前者就能引发出后者来。具体说来,如果一个修行人为了真理的缘故能对身家性命、名誉财产等无所顾惜,那么他就肯定能够遵守制恶扬善的严格戒律,为了保护这些戒律,他就必然能忍受常人难堪的伤害和苦痛,这样持久强化自我控制的精神锻炼后,修行人就必然产生出勤勉不懈、自强不息的意志质量,这种意志质量就使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成为可能,而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工作最后又必然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以上就是我把六种修学事项排成现在这个次序的理由所在。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所说的六种修学事项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件修学事项里又各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以财产智慧帮助其它众生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用知识、智能和真理帮助其它众生;其二是用衣服、财物、金钱帮助其它众生:其三是以生命帮助其它众生。持守戒律这一项里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防止邪恶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恶的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其二是鼓励良善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良善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济生命为原则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其它众生、能把其它众生引导到良善道路上来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去完成。安忍于逼迫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能安宁忍受怨家对头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宁忍受身心中种种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处理一切事情时,均以真理为标准,用真理来协调一切身心行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励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恶行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从事良善行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从事一切救济行为。静中思维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以改变思维结构、消除身心烦恼为目的的:…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