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立即摧毁了萨迦耶见(Sakya Ditthi)得到了预流果位(Sotapanna Phala)。回去后,孩子问他:“今天我们对婆罗门作什么供养布施(Dana)?”他说:“先不要说婆罗门,应该先供佛及僧,再供婆罗门。”孩子便依父言奉行。他们父子同去佛前,恭敬祈请佛陀去他们家应供,世尊默许了。他便把所准备的牛羊全部都放了,对它们说:“野外有清净甘甜的水,清凉和煦的风,碧绿广袤的草原,任你自由自在地去生活。”放了这些牲畜,晚上便作了很多饮食,次日亲自迎请佛陀及僧众光临他家里应供。佛陀及僧众著衣托钵到圣身家依次敷座而坐,圣身父子亲手供养了佛陀及僧众甘美的饮食,供善毕,又供养了僧衣(Kasaya)给各位僧众,供世尊一件无上妙衣。一切圆满后,世尊为他们宣说了相应法,并赞叹了正法的功德,之后,返回经堂了。
昨天特意来接受布施的几位婆罗门见牦牛全放了,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极为不满地问:“为什么布施给我们的牦牛和财富反供养了沙门果达玛?这是为什么?”圣身婆罗门听到这些,知道这些婆罗门对他生了嗔恨心,马上去跟他们解释:“你们为何对世尊这样不满?他对你们作了什么不应理的事?我们还可以照样布施你们其它财富。”这些婆罗门还是很生气,因为对他们皈依佛门很不满,并蓄谋着杀害婆罗门父子。圣身父子知道后非常担忧,后来只好决定去祗陀园,在世尊前恭敬顶礼,讲清了事情的原委。并祈求道:“我们现在已舍弃了世俗间的一切事情,凡夫人在世间生活很难满足别人的愿,我们来到这里,想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行持梵净行(Brahmacari),祈请世尊慈悲开许。”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们传授比丘戒,又传一些教言,他们父子依教修持后,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时诸比丘赞叹道:“世尊,圣身父子最初因害怕被杀而来祗陀园,现在,却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善哉!(Sadhu)善哉!(Sadhu)”
世尊告曰:“不仅是今世,以前他们俩也是在被害时,对世间法生起了厌离心而出了家。其中因缘吾为汝等演说: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有一婆罗门常常作上供下施,无意间与另一位婆罗门发生了冲突,这婆罗门人多势众,准备杀害那一位婆罗门。他知道后,把自己所有的俗家事务舍弃,带着儿子到佛前出了家。临终时他发愿:我们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虽没得到什么境界,但愿将来在释迦世尊出世时,令佛生欢喜心,在佛教法下出家,灭尽三界轮回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婆罗门父子就是现在的圣身父子。当时他们是害怕被别人杀害而出家,后来发了愿,今生他们同样是害怕被别人杀害而出家,并以往昔愿力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
(75) 本 师
——两世引导 亲眷证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娶妻后,夫妇俩先生了一个庄严的孩子,后来,连续又生下了六个孩子。夫妇俩给每个孩子都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都用牛奶、酸奶、油饼等把他们喂养大。让他们学习文字历算八种观察等一切学问,他们也全部精通无碍。到他们该选择事业立足于世间为人处事的时候,他们的父亲教导他们:“你们已经明白了一些事理,不过,以后还要好好听从父亲的话,多亲近给孤独长者,对你们今生来世都有很大利益的。”但这些孩子因前世各人的因缘不同,唯有第七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言教,亲近给孤独长者,并对世尊生起了欢喜心。其他前面的六位兄长们分别所止了外道的六大本师⑴。还恭请他们各自的本师到自己家中受供,老七想:他们都恭迎自己的本师,我也应该恭迎自己的本师——释迦世尊到自己家里应供。便对六个哥哥说:“以前你们在迎请你们的本师时,虽然我不信他们,但我还是尽力帮忙作事,现在,我要恭请我的本师释迦世尊到我们家来应供,请你们也尽力帮助我。”他的那些哥哥还是比较明达,另外又请了一些亲眷,晚上一起准备了很多饮食,次日便亲迎世尊及僧众,世尊率僧众著衣托钵到他家里应供,供养圆满后,世尊观察他们的根基,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都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他们在佛前再三祈求:“我们为了解脱三恶道的痛苦,也为了六道众生解脱轮回之痛苦,远离生死,祈求世尊及所有的僧众,在有生之年一定只受我家的供养,不要去别的地方。”世遵告诉他们:“不要如此,我可以跟你们结缘,同时还要度化很多其他有缘众生。”他们尊从佛言,世尊率僧众便返回了经堂。老七心想:我应该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征求父母同意后,在佛前祈求出家受持比丘净戒。佛陀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使他纳受了戒体,并传授一些教言,他精进修持后,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了阿罗汉的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您看施主家七个孩子,六个依止外道本师,最后都是藉老七的引导遇佛教化,证得圣果,并且老七自己还出家,亲证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现在,以前他们六个也是不太和合,依靠弟弟的调和,得到出家证得四禅五通。其因缘是这样的:在很早以前中土有七个国家,各自为政,他们之间经常因一些矛盾而互相作战,死伤了很多人。后来,嘎西的梵施国王心想:最好能和解六国的纠纷,但自己又无能为力。不过,附近有一位具五神通的仙人,如果请他来调和,肯定能和解六国之间的矛盾。便到仙人前再三祈求:“尊者,现在六国之间经常不合,相互作战,已经杀害了很多众生,今特意恳求尊者能慈悲,调合他们之间的关系。”仙人默许了。之后,他们六国又互相起兵,各自率领四大军队安营札寨,在印度鹿野苑对阵,梵施国王又到仙人前请求,仙人就跃入虚空,显示种种神变,六个国王目睹这些,对仙人生起了欢喜心,都放下武器,对仙人恭敬顶礼,祈求依止仙人出家,仙人默许。他们便分别回去处理妥国内上下事务,来到仙人前出家,而且依照仙
注: ⑴ 外道六大本师: 又作外道六师。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
六种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
一、珊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
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二、阿奢多翅舍婆罗,
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三、末伽梨拘舍
梨,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奢
毗伽派之主导者。四、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五、迦罗鸠陀迦旃延,无因论之感觉论者。人为地、水、火、风、空、
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六、尼甘陀若提子,奢那教之创始人。主张
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人的教言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了四禅五通。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仙人即今现前菩提的我,六个国王即现在学外道的六兄弟,梵施国王就是现在最小的弟弟。当时,六个国王依靠他而得到四禅五通,现在,六个哥哥依靠他而获证圣果。”
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施主的儿子和眷属都造了什么善业,今生转生于富贵之家,并在佛的教法下,得到圣果?”世尊复告曰:“这也是他们前世的因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位施主家生了七个孩子,前面六个都是观点不一,修学外道,只有小儿子对佛法具欢喜心,他就用种种方便法引导六位哥哥对迦叶佛生起信心,并出了家。七兄弟各自在临终前都发愿:愿将来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不作佛不欢喜的事,以今生出家的功德,在释迦佛的教法下,灭尽烦恼,得证圣果。那位施主也作了广大布施,一生中皈依持居士戒,临终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依靠我的七个孩子,在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这位施主一家即今施主一家,他们都因往昔的愿力及积累资粮所至,今生值遇我的教法,得教言后,皆获证圣果。这是他们各自的前后因缘。”
(76) 迦叶尊者
——功德无量 世尊亲赞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次,迦叶尊者(Kassapa Thera)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了很久回到世尊身边。他须发皆长,衣衫褴褛。当时,世尊正为数百眷属传授妙法,眷属们见他如此模样,心生不悦,觉得他行为衣着很不如法。此时,世尊悉皆了知眷属们各自的心念,心想:我涅槃 (Parinibbana)后,佛法全靠他来弘扬,他本已精通三藏(Tipitaka),具足种种功德,如果众比丘经常轻蔑他实不应理,他应该是人天诸众所应恭敬赞叹的大德,所以,我应在众人前宣扬他的共不共的功德。便告众眷属曰:“你们不要轻蔑迦叶尊者,我涅槃后,我的教法全由他来弘扬。”接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你来和我坐在一个座垫上。”众眷属顿时觉得,世尊此举真是希有,肯定是迦叶尊者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迦叶尊者来到佛前…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