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戒浅谈
福云
闽南佛学
前 言
戒学是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脱生死趋向菩提的根本。在小乘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在大乘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整个佛法集中体现戒、定、慧三无漏学,当然真正解脱和证菩提的,尚有赖於无漏的智慧,但最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戒学。由戒学的种种限制,使心念不得向外奔驰,而逐渐的获得内心安定,於是便从安定的心境中,获得无漏智慧的开发,然后再用般若慧剑,割断无始以来的无明绳索,始得菩提。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可见高层的慧固然需要,基层的戒更为重要。如果基层的戒没有打得坚固,中层的定,高层的慧,都不可能出现的。
一,戒学的重要性
律藏说:”毗尼久住、正法久住。”佛陀一生对弟子所说法的内容,分为二大门:一是启发教导弟子们的智慧,使他们通达缘起法,后来经弟子们结集成经藏;二是组织教育弟子们过僧团的纪律生活,使弟子们促发内心智慧,后来经弟子们结集成律藏。
佛陀为什么要制戒呢?佛制戒的缘起按经中记载,佛每次说法,皆有弟子启请发问。而制戒过程中是否有启请呢?在萨婆多部制戒的缘起中,舍利弗尊者请问於佛,如何使正法久住
提出了过去诸佛成就正觉!为什么正法不能久住
佛告舍利弗,过去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这二位如来正法久住世间,他们不但广说经教,而且还结戒说戒,故正法久住。而拘那含牟尼,毗舍二位如来,不广说经教,亦不结戒说戒,而这二位如来灭度以后,僧团没有戒律的摄持,因此正法速灭。舍利弗听后,请佛制戒,目的是为正法久住,佛告舍利弗,到时候我会制戒。戒经中说,佛制戒有缘起的。所谓”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佛成道以后的最初数年之中,根本没有戒律,因为佛初期的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往往是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即使是三言两语的点化,便会证入圣位圣果。初果耕地,虫离四寸,至於盗,淫,妄语更是无犯。佛成道后初期僧团本来清净。直到佛陀成道的第十二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犯了不净行。佛教的戒律,也就从此开始制定出来。目的是为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也是为了保护比丘们的戒体不失。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於佛弟子们的一种约束,实是佛弟子的解脱之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的准则,了脱生死谈何容易,僧团若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就象一盘散沙,最终自灭。因此,佛在临灭度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以戒为师。佛教只要有戒律的存在,才能久住於世。
我们学佛是为了求得解脱,趋向无上菩提。然而解脱的起点是对戒律的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证得菩提。否则,戒若有所亏损,不但出世之果得不到,就是人天功德亦没有份。所以三世诸佛出现於世间,无不慎重的推崇戒法,西天东土的历代祖师,无不以戒法殷殷教诫。《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大地是一切树木所依之本;戒是最善之引导者,如彼商主导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断除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之桥梁。”总之,无论行善断恶,离苦得乐,断惑证真,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没有戒学,求一切智无有是处。由此可知,戒学之重要性,我们岂能忽视於戒学呢
二、戒学与社会道德
佛教的教义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戒律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法门。
佛教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的种种规矩,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戒”虽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皆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是为了保护四根本戒的清净。五戒的究竟处,是了脱生死的正因,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亦是伦理的基本准则。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做为一个佛弟子首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即人格的完成。佛教的戒律是作为一种道德的规范,是为了完成它的道德为理想服务的,这就是说持戒律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实现道德理想而施设的法门。然而戒律的指导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表现於行动和修持上,则以摄心为要,制身为辅。戒律不单指在行动上不犯戒,其根本是心不犯戒。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的指挥,心是因,行是果,所以说戒律不是形式化的教条主义,而是有强大的通融性和广泛性。法律只能在人犯法后,才能以法律制裁,而戒律则不同,行未犯即能在未行前审其心。戒律有消极的止息法门,同时亦具有积极的修善作用,尤其是大乘戒学的作用,以发菩提心为本,普度一切众生。同时还鼓励人们要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戒律的精神是止恶扬善,净己自心,向解脱道精进。因此,说佛教的戒律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它不仅能未雨绸缪,制止犯罪的心里产生,而且还能净化人的心灵,起到无名警察的作用。
佛教的戒律思想若能在人间普及,人人奉行五戒十善,那么将为人类社会道德的完善起到升华的作用社会上将不会出现凶杀、盗窃、流氓等案件的发生。目前,人世间每件悲剧的发生,其根本无不是由财色的作祟,而演出了层出不穷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酒的范围。因此,人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於事后,却不能防患於未然,杀人的、偷盗的,奸淫的、欺骗的,仍然我行我素。正因如此,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若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减少一分灾祸的威胁,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的净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五戒,能产生同情心,受持五戒可给一切众生以无畏,这是其它戒所不能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杀, 只是不杀人,却杀人类以外的生物,儒家主张推人及物,但却不戒杀其它的生物。唯有佛教慈悲救世,视众生平等,给不同类以无畏,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望人人皆能归依佛门。须知佛法如大海,不厌众流,不弃涓滴,无论什么人,只要信仰佛陀,就有资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护。佛陀的教导是持戒最上,而证得涅槃正觉为究竟。三、如何对待”八敬法”
戒律的产生和发展,目的无非是使正法久住。而对比丘尼首先强调的是”八敬法”。此法关系甚大,《善见律》云: “佛当初不度女人出家,为减正法五百年。”这就是说佛最初不度女人出家,为什么呢
佛若是度女人出家,在释迦佛的法运之中,会减五百年的正法。因女众习气深,欲修出世之道,恐多障缘,冀学无为之法,难断我见。是故世尊当初不度女人出家。
女人得度之缘起:当时佛的姨母大爱道,即是摩诃波阉波提与五百释迦族的女人,宿植善根,痛厌生死,爱敬福田之衣,乐修出家之法,同诣如来,殷勤三请,但没有得到佛陀的允许。后由尊者阿难忧泣,代请出家,佛令遵守”八敬法”,虔奉三尊,爱道闻持遂得披剃。由此可知女人得度之不易。若比丘尼能依佛制的”八敬法”行持,那么如来的正法即能久住世间。
“今时不行,随处灭法”,就是说现在不奉行”八敬法”,佛法亦随之而灭。因此比丘尼要勉励实行”八敬法”。古德云: “遵之则正法常存,违之则法灭在即。C,可见此法之重要。有人说”八敬法”应弃除。关于这一问题,佛在世时已有入提过,当初大爱道及五百比丘尼,因奉行”八敬法”,又受持比丘尼戒,如法修持,不久她们当中就有很多证阿罗汉果。证果后认为”八敬法”不公平,故俱行诣佛所对尊者阿难而问言: “为什么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起迎礼拜问讯,请令坐。”于是阿难请佛禀明此事。佛言叫她们奉行”八敬法”是有道理的,并非无因而制此”八敬法”,制此法的原因是; .
“假若没有女人在佛道中出家做沙门的话,佛的正法当住世千年,兴盛流布,一切众生悉蒙得度,因有女人出家做沙门,使僧团不清净,正法衰微,减五百年。”
由此可知,“八敬法”是不应抛弃,而是比丘尼的根本大法,亦是最早的比丘尼法,此”八敬法”是比丘尼戒的重心戒。此法并没有将比丘尼的身份降低。须知一个人在什么情形之下才能受益呢
要谦虚,才能受益。所谓”满招损, 谦受益。”谦虚在佛法中即惭愧,有惭愧才能得到利益,若无惭愧,自高自大,则恶业随身。我们应生惭愧之心,觉知自己业障深重,故使佛法受到如此的损失。
现处末法,外缘不具,内因微薄。纵然是最有修行的比丘尼,只能受持”八敬法,,当中的两三条而已。此法当中多数是有关羯摩法或作持法的问题,根本无法如律而行了。但从佛制”八敬法”的因缘看,我们应不折不扣地加以遵守,力求受持,应知凡佛所说之法皆对众生有益,岂能舍之。四、严格遵守比丘尼戒的前两篇
比丘尼戒的前两篇,即八波罗夷,十七僧残。此二种罪是不可悔之重罪。
第一篇波罗夷罪,如五分律云: “波罗夷者,名为堕法、名断头法、名非沙门法。如针缺鼻,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破石,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若犯此罪,被弃於佛法之外,如人断头,不可求乐。所受之报,入阿鼻地狱,受苦无量。可见此罪之重,我们应谨慎严守,犯此根本罪是无法忏除的。须知佛法之中虽有可悔法, 但要注意,悔法并不是万能或全能的,对於根本戒的波罗夷罪和性罪是无能为力的。悔法只能悔除犯戒的遮罪,但对於遮罪我们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悔法就可以犯戒了。
第二篇僧残法,比丘尼戒僧残罪有17条。律摄云;由众奉教,罪方除灭。就是说若犯僧残罪,要半个月时间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20个清净比丘和20个清净比丘尼,若少一人,此罪即不能忏除,可知忏此罪是一件非常难…
《学戒浅谈(福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