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事了。若犯纵然有忏之心,可是集僧难得。《毗尼母经》卷三云: “云何名残
罪可除,是以故名残也。”又云: “如人为他人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因犯此罪尚有残命,僧众急速作法,念彼之残命。故对此篇罪应严持谨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小心严守,若犯此罪,现前遭人轻视,将来死坠地狱,受无量苦。
总之,对此二篇罪应严加受持,勿令有犯。切记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啊!我们要有”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的伟大精神。五、著重威仪
我们不但对重戒要严加受持,即使小小之戒,也应力求遵守之。尤其威仪,威仪具足体现了僧人超凡入圣的风度,僧人之所以称为僧宝,以其能精严戒律,否则形同俗人,品质低下,怎能受到世人的恭敬呢
反而会令世人诽谤。为了保护僧宝荣誉,我们的一言一行要为僧宝的”宝”字增添光彩。威仪对於僧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佛世时的马胜比丘,既无神通,亦没说法,但却摄伏了当时的外道舍利弗和目犍连,使他们归依了佛门。凭什么呢
只凭他的威仪,可见威仪之重要。
关于佛所制遮戒,各有原因, 皆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即不违国情与民俗。根据这种理由,有人主张微细之戒不可行者或行不通的,不妨舍弃。其实这种思想也不始於今日,远在2500年前,在阿难与迦叶领导的教团中,早巳发生诤论。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经典时曾说:“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若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当时大迦叶反驳说:“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巳制,不可少改。”但佛制戒的缘起,皆因世人的讥嫌陆续而制的,一直到佛陀入灭前才停止。当时佛制戒律完全是本着印度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制的,所以佛在五分律中说: “虽是我所制,而於余方不以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如托钵乞食这条戒,从戒律传入中国未实行过。否则,若乞食,世人会讥嫌。又如吸烟,本非佛所制,但在中国,僧人吸烟是不雅观的。因此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而将佛所制之戒乱开,须知严持净戒,贵在领会如来制戒的本意,若能理解其意,方名真持戒。六、戒学的运用和实践
佛教最高尚的基本修善方法就是:持戒、习教、参禅。推想古今的大德有一生专门宏扬律学,实有目的所在, 维持正法,令三乘道果相续不断,最重要的即是尊重戒律。若不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佛说: “虽在我身边,若不持戒,犹隔万里,虽不在我身边,若能持戒,如同在我身边。”金口诫言如此,我们还有什么舍此别求它法的道理呢
所以学佛一定要以持戒为要。如明朝的紫柏大师:平生一粥一饭,别无杂食,胁不著席40馀年,犹以未能持微细之戒,故终不敢为人受沙弥戒或比丘戒。必不得已,则受五戒。当今受戒仪制,多统於形式,似乎只是由俗转僧的一个过程而已,至於受戒与受持戒似乎是根本不相干的两件事了,僧品因之趋於低下。佛教如此衰败,推其本由,皆因戒学的废驰所致。弘一大师曾为此感叹,大师尝自检验,认为自己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至连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亦不够。一个闻名持戒的律师,还不敢以满分五戒净人自居,可知是如何的谨严难守。莲池大师尝自称为”菩萨弟子”或”沙门”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师阅过律藏之后作”退戒缘起”,认为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没有做比丘资格,自称”菩萨沙弥”。太虚大师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从古今高贤的严谨处,知戒是如何的严格,不易如法受持,亦不能因持得不够圆满就不持了。应量力求受,不逾绳墨,才不负弘扬戒律者的良苦用心。
至於大用现前,观机利益, 破他疑执,不拘恒规,(如文殊菩萨执剑逼佛,三处度夏,重胜比丘与女同坐,令证无生,归宗南泉之斩蛇猫),并非是一时不得不用之权谋。比如医用砒霜以治病,大将设谋以除贼,偶一为之不可以为典要,又凡呵佛骂祖,痛棒毒喝,皆是不得已而用之。若用得其当,则迹似违律,实真持律,已得律之意旨故。例如:末利夫人饮酒救杀,佛赞为真持斋戒。《菩萨戒本》云: “菩萨见机得杀盗等,於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今若欲不堕三涂,径登圣果,必由持戒开始。常人则认为学戒者偏重行持,视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知解义尤重。如果子律仪未能十分了解,以己偏见而行,就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若於律仪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如佛在世时对弟子们说:我已说之法如掌中叶,未说之法如大树叶。可见佛法如大海,饮之即知其味。
总的来说,修行佛道,主要是受持戒律,远离过患,进而修定,获得智慧,使”心口意”清净,故戒定慧的目的,是清净身口意三业。因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三大纲领,戒为三学之一,在佛陀全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严肃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实的禅定,也更得不到真实的智慧。所以求解脱者所必然践行的是戒。
总 语
律学自唐代称宗以来,虽逾千载,然发扬律宗者远不如其它宗派, 特别是近代,“严净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巳寥寥无几,就是有勇气谈戒律的人亦不多见,更谈不上严净毗尼了。这一关系佛法能否久住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佛弟子的重视,甚至感到陌生和疑虑。因此,面对现实应大力提倡律学。
修学佛法的行者,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人,要能使三宝不断於世,正法得以久住世间,如佛最初制戒,以法摄僧,就是希望和乐清净的僧团,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这重大责任能否负起,关键在於佛门弟子能否修持净戒。若佛门弟子能持戒清净,就可使三宝增辉,正法久住。为此我们僧青年应精严戒律,不负如来遗命,为如来教法永住於世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学戒浅谈(福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