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教诲
——传喜法师与信众的交流
师父:不管东方西方都是尊师重道,当你尊敬老师的时候你就会看见道,它是由信仰而开始的,第一步先是要有信仰,不是说信了以后就可以稀里糊涂地蒙你了。这是师徒之间一个完美的配合,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两个碰出真理的火花,一旦觉悟了智慧彻底显发。
你可以看《八仙过海》的故事,他们一个一个带徒弟是怎么带的,度徒弟不容易。有的“我就是不要修行,我就是要过世间生活。”师父知道这个人根器这么好,不修浪费掉了。有的是修过的迷掉了,师父想尽办法度他。
信众:有两个夫妻去田里做事情,被人拖到山里摘走了肝脏器官拿去卖,听了真太可怜了,真是不懂因果。
师父:多恐怖!现在人不相信有因果,不相信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人就会无恶不作,反正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无所不用其极,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那种理论是非常罪恶的一个理论。承认有三世因果、承认有今生来世,这还是一个善良的人,至少可以做善良的人。
为什么要宣传佛教?真的很重要。一是确保善良的人被佛菩萨保护,第二也是让那些迷失掉的,那些坏人只不过迷失掉了,他不懂得道理,要让他们懂得道理,从坏人变成好人。好人要不退,好人做着做着我不愿做好人了,我要做坏人,那也没用。好人要让他们不退转,坚定不移的做下去,要让坏人改变,这就是教育。
信众:我看电视剧有这么一个人,他是黑社会,今天去杀人,杀了人他会到佛面前去忏悔,因为职业需要嘛。明天又去杀人,杀了人又去忏悔,他每天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师父:忏悔也是有标准的,不是他说了算的,不是这么简单的。
信众:他是很诚心的忏悔,职业需要嘛。
师父:他犯了这个错,不是说和法官去忏悔,法官就可以说你无罪了,不可能这样子。比方说我做的这个事情,把这个好杯子摔掉,有意的以瞋恨心把它摔碎,让它不能成为一个杯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坏事。
这个坏事你做了之后,你想要求得别人的原谅,你要真心的认识到这是坏事,而且你以后真的再也不做,才叫“忏悔”两个字。这个“忏”是对前面的行为表示认错,“悔”是这样的事情我再也不做了。然后这两个真实的力量合在一起,才能把你这个错误行为修复,这也是一个真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主观的说我错了,下回还去做,这不叫忏悔。在“忏”上认识不到位,“悔”上根本也不存在,所以这个罪依然还存在,显现出来的时候,抓到还是要枪毙的。
其实你妈妈做这些,看到那些不认识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她内心很高兴。反过来说,你们是她的孩子,如果你们能够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好的话,你妈妈比什么都开心。那反过来,她在外边到处帮张三、李四,认识不认识都帮,帮了大家她开心。回到家看到你们,佛法这么好,还不相信,置若罔闻,还怀疑、不屑一顾,心里就很难过,心如刀绞。
信众:可我们没说什么。
师父:这个可以感觉得到,你们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内心里跟佛很远,你们一句话不要说,你妈妈也知道。如果你们真的得到佛法的好了,你们一句话不说,妈妈心也会很甜的,这就是说妈妈要把最好的给孩子。妈妈看到孩子有痛苦了,比自己痛苦还难过,自己一天不吃不会急的,孩子不吃,自己再吃也吃不香。
信众:我经常想这个“好”跟“不好”,我认为妈妈说的“好”,不是我认为“好”,就是每个人对这个“好”想的不一样,我今天不想吃不饿,为什么非得要我吃?
师父:这个问题上面,作为妈妈来说,她觉得什么叫“好”,吃了这个维护了身体的基本健康,她认为这是应该做的,如果不这样子的话,身体会垮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不好”,你妈妈是根据这个。
如果不吃,身体也没有什么,那无所谓么,不吃就不吃,还省一顿饭,还省一顿钱,反而认为好呢!如果身体会不好,那以后会花更多的钱,饭不吃,到时候吃药,去挂点滴。妈妈会知道这个的,那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呢?
信众:这是每一代人的想法不一样,这是有代沟,想法不一样。你认为杯子是圆的,我看它是方的,你认为圆的好,我觉得圆的不一定好。
师父:这个是有个人的喜好,但是它是圆的还是方的,你也不说我也不说,让大家看是圆的还是方的,甚至可以用仪器测它是圆的还是方的,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好和不好是主观的一种情感,方不方这是它客观的存在,对不对?所以说一个叫理性,一个叫感性。理性上它是方的,感性上我不喜欢方的,对不对?这个所谓的代沟是在这里。
但是妈妈看问题,她其实很朴素的,她首先保证孩子基本的生活问题,这是在选择上。如果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妈妈 的要求会不会高一点,你会不会幸福啊、获得多少的幸福啊、幸福来自于哪里,有没有修养啊、有没有被社会认可或者其他的,但是妈妈会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换位思考,如果你现在带小朋友,你现在是一个老师,带小孩,你教他一加一等于二,这是理性的。
信众:我就是老师,是教舞蹈的。
师父:学生说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我又不喜欢二。这两个问题其实就分歧了,因为你教给他的是理性的,他反映出来的是感性的,他认为等于二干吗?我又不喜欢二,二跟我有什么相干?我不要学。但作为老师来说,你怎么来说服他?你会不会心里难过?
信众:这样有创造不是很好吗?
师父:不是创造,首先他没有认识到一加一等于二,我高兴一加一等于三,我偏不喜欢一加一等于二,这叫创意吗?如果他认识了一加一客观是等于二,然后怎么样再有发展,那是他的创意。舞蹈也是这样,舞蹈的基本动作,那几个基本动作就是要那样练的,你教他翘腿他不翘腿,前翘腿他非要后翘腿,你又该怎么办?
信众;那就骂他了。
师父:就是,这不是代沟问题,这需要两个配合的。学生之间、交朋友之间需要配合,师生之间需要配合,长辈和晚辈之间需要配合,哪怕你坐个公交车,也是需要配合的,因为人是群居动物。
抛开人与人之间不说,你个体好了,你个体的鼻子、眼睛、耳朵都是需要配合的,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的东西。佛就是讲出这个真理,佛说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
好和坏,佛陀那个时候因为有阶级制度的,佛就说出了另一个真理,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决定他是否高贵,高贵是取决于他的心灵和行为。所以一个人才需要修养,一个人要克服自己的缺点,培养自己善的东西。美的东西可以不被别人发现,这是可以的,但是他确实是美的。我们一定把丑的东西当成美的,那就搞错了嘛,对不对?
信众:我教学生,我会告诉他怎么做,但是我不会把想法强加给他。
师父:比如说他不理解的时候,你肯定会仔细地讲解给他听,因为什么东西都有原理的,对不对?怎么把韧带拉软?这是有原理的,是不是?你把道理讲给他听了,他是由于懒惰,还是由于倔强,或是由于逆反,他不接受,那你肯定会有想法了。
哪怕他是智商不够,你讲一遍他听不懂,你会讲第二遍、第三遍,智商引起的你可以原谅他。如果主观上品德有问题,肯定你会有想法的,这个学生你肯定会疏远他。哪个对老师亲近,很愿意接受你的意见的,你会喜欢他,对不对?那就可以分出好学生和坏学生。
信众:我会喜欢条件好的。
师父:什么叫条件好?
信众:就是基本条件好,不用花很多力气就做得很好的。
师父:那当然了,这种属于“才”嘛!孔夫子都说“得天下贤才而教之,人生之一大乐也。”能举一反三的,我说桌子的一个角是直角,学生听了说这个桌子的一个角是直角,那其它三个角都是直角,孔夫子说这样的学生我愿意带,能举一反三的我才愿意带。如果你说一个角是直角,学生说老师那另外一个角呢?这个不要了。
孔夫子过去带学生很挑剔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都是挑出来的,然后里面才成就七十二贤人。他以教学为快乐,但是有条件的。
信众:有的怎么讲也不会,基本条件不好的我不愿意教的,我承认这样不好,但是没办法,要赶时间、要赶课。
师父:我讲缘分,只要你跟我有缘就行,除非你不耐烦了,我很珍惜缘分,我觉得缘分是很难得的。也会有这样的,很奇怪,生命一旦有了缘分就再也分不开了,这世界上只要发生过的,就再也不会从宇宙中消失掉。
比方说我们现在聊天,哪怕之后我们一百年不见面,但是今天发生过的事,它就存在于宇宙当中,它放射出它的频率。比方说我们现在坐在一起,我们这样一种心灵交流,所放出的电波就永远存在宇宙当中。哪怕一万年,我们遇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亲,莫名奇妙的,我怎么看到你很顺眼?原来曾经在一起聊天过,心灵交流过,共同震荡的生命的频率还在宇宙里面,会觉得有缘,这就叫缘分。
你看缘分那个“缘”怎么写的?一个绞丝边,上边一个夕,夕是过去的意思,下面是一只猪,代表糊涂的生命体,就是糊涂的生命体曾经相遇过,这个丝是千丝万缕的关系。
信众:真的啊!
师父:中国老祖先造字,那是不得了的!都是圣人造字的,不是一般的人能造的。
信众:西方人看不懂我们中国汉字,说中国的字为什么那么复杂,写起来那么费劲,真难学。
师父:难就是它里面的文化含量比较多…
《智者的教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