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者的教誨

  智者的教誨

  ——傳喜法師與信衆的交流

   師父:不管東方西方都是尊師重道,當你尊敬老師的時候你就會看見道,它是由信仰而開始的,第一步先是要有信仰,不是說信了以後就可以稀裏糊塗地蒙你了。這是師徒之間一個完美的配合,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兩個碰出真理的火花,一旦覺悟了智慧徹底顯發。

   你可以看《八仙過海》的故事,他們一個一個帶徒弟是怎麼帶的,度徒弟不容易。有的“我就是不要修行,我就是要過世間生活。”師父知道這個人根器這麼好,不修浪費掉了。有的是修過的迷掉了,師父想盡辦法度他。

   信衆:有兩個夫妻去田裏做事情,被人拖到山裏摘走了肝髒器官拿去賣,聽了真太可憐了,真是不懂因果。

   師父:多恐怖!現在人不相信有因果,不相信有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人就會無惡不作,反正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無所不用其極,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那種理論是非常罪惡的一個理論。承認有叁世因果、承認有今生來世,這還是一個善良的人,至少可以做善良的人。

   爲什麼要宣傳佛教?真的很重要。一是確保善良的人被佛菩薩保護,第二也是讓那些迷失掉的,那些壞人只不過迷失掉了,他不懂得道理,要讓他們懂得道理,從壞人變成好人。好人要不退,好人做著做著我不願做好人了,我要做壞人,那也沒用。好人要讓他們不退轉,堅定不移的做下去,要讓壞人改變,這就是教育。

   信衆:我看電視劇有這麼一個人,他是黑社會,今天去殺人,殺了人他會到佛面前去忏悔,因爲職業需要嘛。明天又去殺人,殺了人又去忏悔,他每天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師父:忏悔也是有標准的,不是他說了算的,不是這麼簡單的。

   信衆:他是很誠心的忏悔,職業需要嘛。

   師父:他犯了這個錯,不是說和法官去忏悔,法官就可以說你無罪了,不可能這樣子。比方說我做的這個事情,把這個好杯子摔掉,有意的以瞋恨心把它摔碎,讓它不能成爲一個杯子,這本身就是一個壞事。

   這個壞事你做了之後,你想要求得別人的原諒,你要真心的認識到這是壞事,而且你以後真的再也不做,才叫“忏悔”兩個字。這個“忏”是對前面的行爲表示認錯,“悔”是這樣的事情我再也不做了。然後這兩個真實的力量合在一起,才能把你這個錯誤行爲修複,這也是一個真理。如果不是這樣,只是主觀的說我錯了,下回還去做,這不叫忏悔。在“忏”上認識不到位,“悔”上根本也不存在,所以這個罪依然還存在,顯現出來的時候,抓到還是要槍斃的。

   其實你媽媽做這些,看到那些不認識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她內心很高興。反過來說,你們是她的孩子,如果你們能夠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好的話,你媽媽比什麼都開心。那反過來,她在外邊到處幫張叁、李四,認識不認識都幫,幫了大家她開心。回到家看到你們,佛法這麼好,還不相信,置若罔聞,還懷疑、不屑一顧,心裏就很難過,心如刀絞。

   信衆:可我們沒說什麼。

   師父:這個可以感覺得到,你們雖然不會說什麼,但是內心裏跟佛很遠,你們一句話不要說,你媽媽也知道。如果你們真的得到佛法的好了,你們一句話不說,媽媽心也會很甜的,這就是說媽媽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媽媽看到孩子有痛苦了,比自己痛苦還難過,自己一天不吃不會急的,孩子不吃,自己再吃也吃不香。 

   信衆:我經常想這個“好”跟“不好”,我認爲媽媽說的“好”,不是我認爲“好”,就是每個人對這個“好”想的不一樣,我今天不想吃不餓,爲什麼非得要我吃?

   師父:這個問題上面,作爲媽媽來說,她覺得什麼叫“好”,吃了這個維護了身體的基本健康,她認爲這是應該做的,如果不這樣子的話,身體會垮下去,這就是所謂的“不好”,你媽媽是根據這個。

   如果不吃,身體也沒有什麼,那無所謂麼,不吃就不吃,還省一頓飯,還省一頓錢,反而認爲好呢!如果身體會不好,那以後會花更多的錢,飯不吃,到時候吃藥,去挂點滴。媽媽會知道這個的,那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呢?

   信衆:這是每一代人的想法不一樣,這是有代溝,想法不一樣。你認爲杯子是圓的,我看它是方的,你認爲圓的好,我覺得圓的不一定好。

   師父:這個是有個人的喜好,但是它是圓的還是方的,你也不說我也不說,讓大家看是圓的還是方的,甚至可以用儀器測它是圓的還是方的,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好和不好是主觀的一種情感,方不方這是它客觀的存在,對不對?所以說一個叫理性,一個叫感性。理性上它是方的,感性上我不喜歡方的,對不對?這個所謂的代溝是在這裏。

   但是媽媽看問題,她其實很樸素的,她首先保證孩子基本的生活問題,這是在選擇上。如果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媽媽 的要求會不會高一點,你會不會幸福啊、獲得多少的幸福啊、幸福來自于哪裏,有沒有修養啊、有沒有被社會認可或者其他的,但是媽媽會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換位思考,如果你現在帶小朋友,你現在是一個老師,帶小孩,你教他一加一等于二,這是理性的。

   信衆:我就是老師,是教舞蹈的。

   師父:學生說爲什麼一加一等于二?我又不喜歡二。這兩個問題其實就分歧了,因爲你教給他的是理性的,他反映出來的是感性的,他認爲等于二幹嗎?我又不喜歡二,二跟我有什麼相幹?我不要學。但作爲老師來說,你怎麼來說服他?你會不會心裏難過?

   信衆:這樣有創造不是很好嗎?

   師父:不是創造,首先他沒有認識到一加一等于二,我高興一加一等于叁,我偏不喜歡一加一等于二,這叫創意嗎?如果他認識了一加一客觀是等于二,然後怎麼樣再有發展,那是他的創意。舞蹈也是這樣,舞蹈的基本動作,那幾個基本動作就是要那樣練的,你教他翹腿他不翹腿,前翹腿他非要後翹腿,你又該怎麼辦?

   信衆;那就罵他了。

   師父:就是,這不是代溝問題,這需要兩個配合的。學生之間、交朋友之間需要配合,師生之間需要配合,長輩和晚輩之間需要配合,哪怕你坐個公交車,也是需要配合的,因爲人是群居動物。

   抛開人與人之間不說,你個體好了,你個體的鼻子、眼睛、耳朵都是需要配合的,沒有一個可以完全獨立存在的東西。佛就是講出這個真理,佛說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

   好和壞,佛陀那個時候因爲有階級製度的,佛就說出了另一個真理,不會因爲他的身份而決定他是否高貴,高貴是取決于他的心靈和行爲。所以一個人才需要修養,一個人要克服自己的缺點,培養自己善的東西。美的東西可以不被別人發現,這是可以的,但是他確實是美的。我們一定把醜的東西當成美的,那就搞錯了嘛,對不對?

   信衆:我教學生,我會告訴他怎麼做,但是我不會把想法強加給他。

   師父:比如說他不理解的時候,你肯定會仔細地講解給他聽,因爲什麼東西都有原理的,對不對?怎麼把韌帶拉軟?這是有原理的,是不是?你把道理講給他聽了,他是由于懶惰,還是由于倔強,或是由于逆反,他不接受,那你肯定會有想法了。

   哪怕他是智商不夠,你講一遍他聽不懂,你會講第二遍、第叁遍,智商引起的你可以原諒他。如果主觀上品德有問題,肯定你會有想法的,這個學生你肯定會疏遠他。哪個對老師親近,很願意接受你的意見的,你會喜歡他,對不對?那就可以分出好學生和壞學生。

   信衆:我會喜歡條件好的。

   師父:什麼叫條件好?

   信衆:就是基本條件好,不用花很多力氣就做得很好的。

   師父:那當然了,這種屬于“才”嘛!孔夫子都說“得天下賢才而教之,人生之一大樂也。”能舉一反叁的,我說桌子的一個角是直角,學生聽了說這個桌子的一個角是直角,那其它叁個角都是直角,孔夫子說這樣的學生我願意帶,能舉一反叁的我才願意帶。如果你說一個角是直角,學生說老師那另外一個角呢?這個不要了。

   孔夫子過去帶學生很挑剔的,叁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叁千弟子都是挑出來的,然後裏面才成就七十二賢人。他以教學爲快樂,但是有條件的。

   信衆:有的怎麼講也不會,基本條件不好的我不願意教的,我承認這樣不好,但是沒辦法,要趕時間、要趕課。

   師父:我講緣分,只要你跟我有緣就行,除非你不耐煩了,我很珍惜緣分,我覺得緣分是很難得的。也會有這樣的,很奇怪,生命一旦有了緣分就再也分不開了,這世界上只要發生過的,就再也不會從宇宙中消失掉。

   比方說我們現在聊天,哪怕之後我們一百年不見面,但是今天發生過的事,它就存在于宇宙當中,它放射出它的頻率。比方說我們現在坐在一起,我們這樣一種心靈交流,所放出的電波就永遠存在宇宙當中。哪怕一萬年,我們遇到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親,莫名奇妙的,我怎麼看到你很順眼?原來曾經在一起聊天過,心靈交流過,共同震蕩的生命的頻率還在宇宙裏面,會覺得有緣,這就叫緣分。

   你看緣分那個“緣”怎麼寫的?一個絞絲邊,上邊一個夕,夕是過去的意思,下面是一只豬,代表糊塗的生命體,就是糊塗的生命體曾經相遇過,這個絲是千絲萬縷的關系。

   信衆:真的啊!

   師父:中國老祖先造字,那是不得了的!都是聖人造字的,不是一般的人能造的。

   信衆:西方人看不懂我們中國漢字,說中國的字爲什麼那麼複雜,寫起來那麼費勁,真難學。

   師父:難就是它裏面的文化含量比較多…

《智者的教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從煉獄走向佛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