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学院近八千人戒律非常清净,但如果男女僧众互相破戒了,这是造了近五无间罪。这种不可救药的人真是天见犹怜,我们应该对他们生起悲心,千方百计去饶益他们。可是,令人感到哀伤的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管家,也无法饶益他们,若他真正已经把戒失毁了,那么在今生中我们也无法挽救这种人。
假如他仍可以与僧众共住,或许今生还有一丝希望,但相对他而言,破戒后就再没有权力享受僧众的财物,也不能再使用经堂,在经堂中跨上一步也不允许,因为破戒之人继续享受僧众的财物,来生会感受无量的痛苦,因此我们开除这种人也实在是迫不得已。释迦牟尼佛的教典中指出,破了戒的人必须摈除。
这些不守戒律的出家人一旦被开除后,自然会到社会上营谋世间法而造恶业,看起来这种人的堕落也是一种必然,非常可怜!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大悲观世音菩萨对这种人并非不发大悲心,并不是不愿意摄受,他们虽然可怜,但对他们也是没有什么办法救度。
这种破戒者必须离开道场,不能染污僧团,当他离开僧众时,此情此景对我个人来说感到特别心痛,为此我曾经多次给管家们咐嘱过,如果要开除破戒的人时,最好不要让我知道,否则我会特别伤心难过。因为虽然这些破戒的出家人依止了我,但我也无法饶益他,没有使浪子回头,内心里非常痛苦。
堕入五无间地狱的众生,其罪业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损减,过了一段时间后,罪业自然会越来越轻。但是有些贪欲强烈而破了戒律的人,他的罪业却是日见增长,所以在这里造恶业的人,还不如堕五无间地狱好。
尤其男女众之间的戒律作为一切戒律的根本,我们应该用出世间殊胜的智慧来对治贪心,本着强烈的大悲心来对待那些已犯戒的可怜众生。如在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专门有一个大愿就是愿这些破戒的众生不要堕入恶趣,宗喀巴大师也曾如是发愿。
希望汉藏居士也要持守清净的戒律,即必须要守持圆满的居士戒。居士不要对出家人的修学和戒律造成损害与不良的影响,否则来世在地狱中遭受剧苦时,已经追悔莫及。依靠对治贪心的智慧和对贪心者生起的大悲心,能够断除一切贪欲,圆满世间的一切功德。
如果在一瓶清凉的甘露中放进一点点不净粪,由此甘露也即刻变成令人作呕的不净物,那么再也无人问津了。同理,如果一个人心中隐藏着极猛烈的贪欲,则终其一生也无享受快乐的机会。麦彭仁波切在其它教言中讲:"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已经被女人所控制,别人也会时时传扬他的过失,自心也不可能转移到善法方面来。"
贪欲粗重的人传讲佛法,别人也不会依教奉行。因此古印度的一些大成就者,在即将接受空行母之际,不会再传法,然后就会趋向荒无人烟的寂静处,如野兽一样过生活。
我们要弘扬和行持佛法,前提是必须护持清净戒律,否则无法摄受他人。在从前,格鲁派高僧大德的戒律非常清净,只要是拥有空行母的人,无论他是谁也没有资格坐上金刚上师的法座,在格鲁派中,每次开法会都如是按规矩办理。但在宁玛派中存在一些不如法的作法,有时破戒律的那些人却十分傲慢地坐在高处。宁玛派大德华智仁波切曾严肃地指出:"你们应当跟随前辈大德学如法的,不应该学不如法的"。当今出现一些末法时代的现象在此就不用再提了。
如甘露瓶中有了一滴不净粪,那其中所有的甘露都被污染了,同理若一个僧团中出现一个破戒之人,则整个僧团都被他污染了。如果自己经常持守清净的戒律,能够知足少欲,远离一切贪欲,那么这种人就像远离了一切传染病,自己心里会得到殊胜的快乐。如某种病(麻疹),患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生同样的病了,同理,我们断除贪心后就象种子烧焦后再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样,贪欲就不会重生。
月亮,犹如乌云中清净的甘露。行者如皎月般自在的生活,实际上是三门离贪的行为,或者可以说,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如同虚空中的皎月一样自在,是天上人间的庄严。
具足净戒离贪者的今生来世一切愿望都能圆满实现,就象面前生长有一棵如意树,只要向它祈祷就可以如愿以偿。这种人今生充满快乐,来世也将会快乐,希求暂时和究竟的果位都可以无欺得到。就象从前一首道歌中所唱:"清净戒律者,今世获胜乐,诸天洒鲜花,来世生净土。"由此可推知离贪者的来世也必定是充满光明与快乐的,就如《亲友书》中所说,从光明至于光明。如同为干渴所困的旅行者遇到了一个有朵朵莲花装饰的甘露海,离贪清净者的一生是在快乐悦意和满足自在中度过。
有些男众可能打这样妄想,我破了一次戒后将来可以重新再受,但这仅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以别解脱戒自宗来讲,今生中破一次戒后就再也没有恢复的机会。虽然在藏传佛教中有各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但在真正的别解脱戒自宗是不存在恢复戒体的可能性。有些人认为今天我把戒破了,其后享受贪欲,将来再加入僧团,这种做法是业际颠倒的具体表现。
男众在真正接近破戒时,自己依法捨戒,日后还可以恢复,可是女众在其往后的一生中再也没有恢复的机会,佛经中是如此指出。但是我个人以为,在犯戒人当中,有些是故意的,也有些是无意的,譬如在饥渴交迫时偷了一些食物,我是不敢让他恢复戒体。虽然这在大乘中说法并没有很大差别,但在藏传佛教中没有这种传统,因此我比较执著。同理类推,如果男众有权恢复戒体,那女众也应该可以恢复,按照我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应该男女平等,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依据别解脱戒,则无论男众还是女众,都不能恢复戒体,但按菩萨戒来讲,男众可以恢复,那女众也可以恢复,但我们学院却不能开这个历史先河。
其次讲嗔心,如果自己怀有嗔恨,则自心始终得不到自在,也不存在一个快乐的机会,别人更不会恭敬自己。嗔心是烧毁自相续的猛火,能在一刹那间将自己所有的善根都摧毁,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嗔心更为严重的过患了。
在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虽然我们能够孝顺今生的父亲母亲,实际上他们在前生曾经作过我们怨恨的敌人。而今生成为我们怨恨的敌人,实际上在前生他们曾作过我们慈爱的父母。在佛陀时代的嘎达亚那尊者,在一首偈子中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可悲的情景:"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现在是我们的怨敌,但在前生肯定曾做过我们的慈母,那时,首先是十月住胎在她的怀中,给母亲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方面,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莲师大传记中都讲得非常详细。我们在住胎期间,母亲以其身体的精华来哺育着我们。待胎儿一天天地长大成形,最后胎期圆满可以降生时,有些母亲可能会因为难产而死亡,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死于难产的母亲也为数不少。虽然有些母亲并未真正死亡,但痛苦程度已接近于死亡。我们在还没有真正来到人间之前,就已经给母亲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和巨大的痛苦。
等呱呱落地以后,母亲就以柔和温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把他扶起来,虽然生产的剧痛还未过去,但她还是立即就去看看这个娃娃是男还是女。然后,母亲马上把婴儿抱起来,就象自己的心已经落到了地上一样,对亲生骨肉生起了非常强烈的悲愍心,之后她就以这种慈爱的目光一而再、再而三地凝视着自己的孩子。
有些母亲以为,若生下的是一个女婴,等自己日后衰老时她会善待我。所以无论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母亲总是一直以双目关注着婴孩,就是一刹那也不愿意离开,就那样慈爱地一直抱着他,一刻也不愿意放在地上。
之后,母亲用尽所有上品的饮食来喂养着他,美妙的衣服给他穿,包括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穿的都给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全部的家财也都是为了抚养小孩。
如此的母亲,我未能报答她的恩德,而她一直流转在轮回中。今天母亲患上了嗔心的病时,好象已经发疯了,思维至此,心中不禁有悲戚落泪的感觉。
以前的怨家债主现在已经变成为亲人的形相,而多生累劫中曾当过自己父母的这些众生,如今又已经变成了自己怨敌。因此今世的母亲对我如何的慈悲,那现在的每一个怨敌也曾经对我如是的慈悲。整个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对我都曾经非常的爱护,如果他们有自由有能力的话,肯定不会舍弃自己的儿女,甚至会形影不离地看护着我们。但是他们往昔的业力现前了,恒时地漂泊于轮回当中,已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承受着死亡、贫困等剧烈痛苦。
今天,或许他们正在享受世间的安乐,但这种有漏的安乐就像是虚空中的闪电转瞬即逝,然后,他们必定会趋入痛苦的深渊之中,好象痛苦一直就在面前守候着他们一样。我也和所有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一直漂流着,时而以众生为自己的亲人,时而以众生为自己的敌人。
以前曾是慈悲的母亲,为了我情愿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如今她们已被痛苦所折磨,现在已变成了怨敌的形象。虽然我以欢喜心来到这些母亲面前,她非但不再认识我,甚至反而无情地加害于我。这些可怜的老母亲啊!如果她们没有染上无明烦恼的病,无论我如何想方设法损恼,她也不会生气和伤害我,而且一定会以慈悲之心爱护我,但事与愿违,她如今已被无明烦恼所左右,在世间上受着毫无意义的痛苦,并且给我带来了各种的伤害。
若我今生的老母亲,她突然染上了严重的疯狂病,这时不管她怎么损害我,但我清楚地知道她已经步入了痛苦的深渊。因此我不但不生气,而且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救护她。同理,如今怨恨的敌人是暂时患上了烦恼的疯狂病,无论他们怎么损害我,我也不能以牙还牙,我应警醒自己励力修持沙门四法。
这些慈悲的老母亲,如今在轮回的旷野上,日日夜夜感受着无量的痛…
《窍决宝藏海 02、甘露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