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中。
根据教证与理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以前都曾当过自己的母亲。这些母亲都愿意享受安乐和远离痛苦,但不幸的是,现在这些母亲失去了快乐,真是非常可怜!虽然她们以前曾经长时间精心哺育过我,但后来已经互相失散了,如今母子重逢,而她们已经完全把我遗忘了,根本不知道我以前曾当过她们的儿子。
而我们依靠佛经论典,知道这些众生以前曾当过我的母亲,所以当这些母亲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她们抱怨。这些母亲们的心就象已经疯狂了一样,因为得了嗔恨的病,一方面她已不认识我,一方面她还用各种方法加害于我。她们既然已遭受如此严重的病,我也是非常地可怜她们!
这些无有依怙的母亲,长时漂泊于难忍痛苦的三界轮回大海当中,那么当他们伤害自己的时候,只要是具有一点点智慧的人,谁又能不以慈悲心来孝养她们呢?我们应该对她们慈爱而不应该生起嗔恨心。
总之,我们对任何众生非但不应生起嗔恨心,而且应如母亲对待亲生儿子那样观修慈悲心。比如有一位仁慈母亲其儿子已生疯狂病,那不管儿子的行为是多么地粗暴与不尽人意,而母亲对他都是非常地慈悲爱护。同理,世间上的众生虽然对我加以损害,我不但对他们不生嗔恨心,而且内心也要发愿让这些众生心中的疯狂病早日得到康复,应如此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并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其次讲嫉妒心。我们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来众生的财富和地位应该由我来给予,但他们现在以本身的福德力获得了名闻利养的时候,那我又怎么会对他们生起嫉妒心呢?比如作为儿子本来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照顾,但现在儿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父母对儿子也就不应该生起嫉妒心和不满之心。因此当其他的众生在财富、声誉、权势等方面比较圆满的时候,我们实在不该对他们生起嫉妒心,否则就表明自己已经是着魔了。
我们之中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强烈,在别人获得名声和利益的时候,内心就会特别痛苦难受,就象别人夺走了自己的福报,而实际上别人所拥有的名声、地位和财富,并非是从我身上抢走的。因为如果别人没有财富,我也无法得到,如果他已经功成名就,那我仍旧还是得不到。
比如在我们五明佛学院,三、四百个堪布活佛彼此之间并没有嫉妒心,大家还互相赞叹功德,如此作为个人也会相应地得到一些名声--无论是住在这里,还是到了别的地方,都无疑会得到的。但如果是一个小寺院的一个小堪布,那么寺院当中对他也不会很尊重,假如背井离乡,周围的人们根本就不会认识他。所以在我们五明佛学院如果只有一个堪布而别无其他的堪布,那你也不会得到任何名声,但实际上即使有这么多的堪布,也同样可以得到名声。
但有嫉妒心的人,如某些"高僧大德"认为别人的声誉如日中天,就会对自己名声造成妨碍,好象自己的名声会逐渐隐没;或者以为别人名誉扫地或销声匿迹,自己便会名声鹊起,但这些都是痴心妄想。其实,即使全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圆满的功德,那对个人名声也不会造成丝毫的损害,相反,若全世界的所有众生都饥寒交迫,穷困潦倒,那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名声,由此我们没有必要生起嫉妒心,而应该对别人的福报生起欢喜心,这就是随喜心。
傲慢也如此,所谓傲慢就是对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等方面生起一种满足之心,并且在自己的身语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恶行。
实际上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才华等一切,都是以前自己做善事的一种果报,如果自己耽著于此而夜郎自大,那么这将摧毁所有的善果,而且自相续中再也不会出生功德,所以有傲慢心的这种人真是可怜,我们应该对他们生起悲愍之心。
有傲慢心之人自认为智慧出类拔萃,或者以为自己的才华可傲视群雄,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比较之后就会明了,或许他连毫毛许的功德都不具足。在一个时期内和某个特定的小区域内,你可能确有过人之处,但这并不值得恃才傲物,因为无论从智慧、才华或长相等各方面,在这个世间上都有无数的人千百万倍地超胜于你。即便自己具备某些在凡夫中无人能及的功德,但在圣者当中肯定是有超过他的,并且自己这种所谓的功德也并非永存,它也是因缘聚集而生的一种刹那法,具有无常性。
比如当年我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其中有大善知识秋吉堪布和班泽堪布。对于秋吉堪布,虽然不太了解,但当时我以为在智慧方面已超胜于他;至于班泽堪布,他曾在我面前听授了包括五部大论等许多佛法。但如今看来,这两位堪布的功德和学问都非常不可思议,我觉得他们不管是从清净戒律方面还是智慧成就方面都已远胜于我。
如秋吉堪布,终其一生都在修持甚深法要,他在临圆寂前还在为弟子们传授佛法,他是以闻思修行圆满了自己的一生。至于班泽堪布,以前曾听说他的人格和智慧都是非常好,后来我以为他已经老了,可能糊涂了,但二年前我和他相遇时,发现他没有点滴的傲慢心,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地认真,而且他的人格也很贤善,在那一刻,我想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象他那样。所以我自以为年轻时的智慧已超越他们,但时至晚年,他们的智慧却已经远远地把我甩到后面去了。
因此所谓的功德也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对此生起傲慢。比如现在一些持戒清净的人,日后遇到违缘时,是否还能无垢持戒就很难以说了。还有一些人现在具有高深的智慧、贤良的人格或是利益众生的一些善行,比如暂时在对十几个人传授佛法等等,但这些人也不太可靠,日后也是不一定能长期保持下去。
从我当年在石渠求学的情况来看,当时在至尊上师托嘎如意宝的身旁,确实有如天上繁星那么多的智者和守持净戒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已经堕落到了极为卑劣的地步。反而当时有些戒律不是很清净、智慧比较浅薄的人,现在却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顾这些历史可以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续中产生了暂时的智慧和清净的戒律等功德,这些也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不应该以此轻视他人。
如鲜花的香味可以熏染任何物质,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既然贪嗔痴的烦恼可以染污我们的相续,那么智慧和清净戒律等功德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到。故所谓的功德和过失都是暂时性的。
别人心相续中隐含的功德,我们没有证得他心通,也就不一定能现量见到。比如有些人的言行举止都不太如法,虽然我们在管理纪律时不得不严加处理,但实际上他们的相续中说不定正具足如海一样广大的功德,对他们也不应生起邪见,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与傲慢。如果我们内心相续有傲慢等烦恼的过失,那生生世世就只有沉沦在轮回的大海和痛苦的波涛之中,无有出期。
我们有漏的智慧和功德中搀杂着许许多多的烦恼,就象是污秽的粪便混和着妙药,自己对此有何可满意的呢?一方面自己或许具有一点点功德,但当我们观察自相续时,贪嗔痴五毒烦恼就象乌云密布的虚空,自心甚至连安住一刹那也特别困难。想一想你在念经持咒的时候,自己的心能否远离散乱。可能有时生起贪心,有时生起恭敬心,有时生起无记心。所以当自己稍微具有功德时,千万不要滋生傲慢之心。
一些具有无比殊胜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高僧大德,象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他们对所有众生都是一视同仁、慈悲地对待。仲敦巴尊者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尊者对凡是穿着僧衣的人,都是恭敬地作顶礼、合掌、脱帽等,象仲敦巴这样的高僧大德尚且对僧人如此地恭敬,那我们凡夫又凭何道理对别人不恭敬呢?以前阿底峡尊者说:"自己若有学问,对别人也是特别谦虚。"既然我们有多如尘垢般的过患,又有什么道理生起傲慢心呢?这也正是别人所讥笑之处。
如果在自相续当中有稍许功德时,就生起傲慢之心,则相续中有高比须弥深如大海般的贪嗔痴等过失,那自己为什么不生惭愧之心呢?如果相续中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心,那是非常了不起,那时你应该生起傲慢;但如果在自己相续中有很大的傲慢心,那整个世界上哪里还有一个比你更卑劣的人呢?作为五蕴聚合的无明业障深重的凡夫,是一个有着种种过患的人,自己为何还要生起傲慢!
自认为具有不共的功德,其实每天都是受到魔王五种幻现的邪加持,故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骄人的功德,应该学会谦虚。恭敬别人就应该象调驯过的骏马一样,对每一个众生都应该好好地恭敬。而作为良驹,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让他骑在自己的身上,恭敬地为别人做事情。
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没有任何贪嗔烦恼,在世俗谛中,一切诸法也是如幻如梦。这样,我们以大圆满的窍诀来调伏自己的相续十分殊胜,即在胜义之中,一切诸法修持为无实有性,自己的所见所闻全已变成大空性;本来一切诸法就是空性,但就在空性当中,具足因缘的时候,整个轮回还是可以显现,所以在名言之中应该以幻化八喻来对待一切诸法。
这就是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观点,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讲幻化八喻,但在中观自续派来说,如幻如梦则已经属于胜义谛。这就是文殊菩萨大悲心所显现的智慧宝剑,通过运用这把智慧宝剑,我们就能断除我执烦恼,进而所有的无明愚痴全都能摧毁。
如果已经断除一切无明愚痴,就象三个脚的架子其中断掉了一个脚,则其它两个将无法支撑,从而天魔蕴魔等四种魔全部都能摧毁。真正能摧毁这四种魔的就象是雪山的狮子,能威慑镇伏所有的野兽。一旦我们的相续中若生起智慧宝剑,那就犹如雪山的狮子,所有的外道野兽都无法危害我们。
《窍决宝藏海 01、智慧宝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