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決寶藏海 01、智慧寶劍▪P2

  ..續本文上一頁之中。

  根據教證與理證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衆生,以前都曾當過自己的母親。這些母親都願意享受安樂和遠離痛苦,但不幸的是,現在這些母親失去了快樂,真是非常可憐!雖然她們以前曾經長時間精心哺育過我,但後來已經互相失散了,如今母子重逢,而她們已經完全把我遺忘了,根本不知道我以前曾當過她們的兒子。

  而我們依靠佛經論典,知道這些衆生以前曾當過我的母親,所以當這些母親損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對她們抱怨。這些母親們的心就象已經瘋狂了一樣,因爲得了嗔恨的病,一方面她已不認識我,一方面她還用各種方法加害于我。她們既然已遭受如此嚴重的病,我也是非常地可憐她們!

  這些無有依怙的母親,長時漂泊于難忍痛苦的叁界輪回大海當中,那麼當他們傷害自己的時候,只要是具有一點點智慧的人,誰又能不以慈悲心來孝養她們呢?我們應該對她們慈愛而不應該生起嗔恨心。

  總之,我們對任何衆生非但不應生起嗔恨心,而且應如母親對待親生兒子那樣觀修慈悲心。比如有一位仁慈母親其兒子已生瘋狂病,那不管兒子的行爲是多麼地粗暴與不盡人意,而母親對他都是非常地慈悲愛護。同理,世間上的衆生雖然對我加以損害,我不但對他們不生嗔恨心,而且內心也要發願讓這些衆生心中的瘋狂病早日得到康複,應如此祈求上師叁寶加持,並願他們早日脫離苦海!

  其次講嫉妒心。我們作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來衆生的財富和地位應該由我來給予,但他們現在以本身的福德力獲得了名聞利養的時候,那我又怎麼會對他們生起嫉妒心呢?比如作爲兒子本來需要父母的關懷與照顧,但現在兒子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了大量的財富,父母對兒子也就不應該生起嫉妒心和不滿之心。因此當其他的衆生在財富、聲譽、權勢等方面比較圓滿的時候,我們實在不該對他們生起嫉妒心,否則就表明自己已經是著魔了。

  我們之中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別強烈,在別人獲得名聲和利益的時候,內心就會特別痛苦難受,就象別人奪走了自己的福報,而實際上別人所擁有的名聲、地位和財富,並非是從我身上搶走的。因爲如果別人沒有財富,我也無法得到,如果他已經功成名就,那我仍舊還是得不到。

  比如在我們五明佛學院,叁、四百個堪布活佛彼此之間並沒有嫉妒心,大家還互相贊歎功德,如此作爲個人也會相應地得到一些名聲--無論是住在這裏,還是到了別的地方,都無疑會得到的。但如果是一個小寺院的一個小堪布,那麼寺院當中對他也不會很尊重,假如背井離鄉,周圍的人們根本就不會認識他。所以在我們五明佛學院如果只有一個堪布而別無其他的堪布,那你也不會得到任何名聲,但實際上即使有這麼多的堪布,也同樣可以得到名聲。

  但有嫉妒心的人,如某些"高僧大德"認爲別人的聲譽如日中天,就會對自己名聲造成妨礙,好象自己的名聲會逐漸隱沒;或者以爲別人名譽掃地或銷聲匿迹,自己便會名聲鵲起,但這些都是癡心妄想。其實,即使全世界所有的衆生都得到圓滿的功德,那對個人名聲也不會造成絲毫的損害,相反,若全世界的所有衆生都饑寒交迫,窮困潦倒,那自己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名聲,由此我們沒有必要生起嫉妒心,而應該對別人的福報生起歡喜心,這就是隨喜心。

  傲慢也如此,所謂傲慢就是對自己的學問和財富等方面生起一種滿足之心,並且在自己的身語行爲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惡行。

  實際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地位、才華等一切,都是以前自己做善事的一種果報,如果自己耽著于此而夜郎自大,那麼這將摧毀所有的善果,而且自相續中再也不會出生功德,所以有傲慢心的這種人真是可憐,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悲愍之心。

  有傲慢心之人自認爲智慧出類拔萃,或者以爲自己的才華可傲視群雄,只要我們認真去觀察比較之後就會明了,或許他連毫毛許的功德都不具足。在一個時期內和某個特定的小區域內,你可能確有過人之處,但這並不值得恃才傲物,因爲無論從智慧、才華或長相等各方面,在這個世間上都有無數的人千百萬倍地超勝于你。即便自己具備某些在凡夫中無人能及的功德,但在聖者當中肯定是有超過他的,並且自己這種所謂的功德也並非永存,它也是因緣聚集而生的一種刹那法,具有無常性。

  比如當年我在石渠求學的時候,其中有大善知識秋吉堪布和班澤堪布。對于秋吉堪布,雖然不太了解,但當時我以爲在智慧方面已超勝于他;至于班澤堪布,他曾在我面前聽授了包括五部大論等許多佛法。但如今看來,這兩位堪布的功德和學問都非常不可思議,我覺得他們不管是從清淨戒律方面還是智慧成就方面都已遠勝于我。

  如秋吉堪布,終其一生都在修持甚深法要,他在臨圓寂前還在爲弟子們傳授佛法,他是以聞思修行圓滿了自己的一生。至于班澤堪布,以前曾聽說他的人格和智慧都是非常好,後來我以爲他已經老了,可能糊塗了,但二年前我和他相遇時,發現他沒有點滴的傲慢心,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地認真,而且他的人格也很賢善,在那一刻,我想真正的修行人就應該象他那樣。所以我自以爲年輕時的智慧已超越他們,但時至晚年,他們的智慧卻已經遠遠地把我甩到後面去了。

  因此所謂的功德也是暫時的,我們不應該對此生起傲慢。比如現在一些持戒清淨的人,日後遇到違緣時,是否還能無垢持戒就很難以說了。還有一些人現在具有高深的智慧、賢良的人格或是利益衆生的一些善行,比如暫時在對十幾個人傳授佛法等等,但這些人也不太可靠,日後也是不一定能長期保持下去。

  從我當年在石渠求學的情況來看,當時在至尊上師托嘎如意寶的身旁,確實有如天上繁星那麼多的智者和守持淨戒的人,如今有不少人已經墮落到了極爲卑劣的地步。反而當時有些戒律不是很清淨、智慧比較淺薄的人,現在卻成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回顧這些曆史可以看出,即使自己的相續中産生了暫時的智慧和清淨的戒律等功德,這些也並不是恒常不變的,我們不應該以此輕視他人。

  如鮮花的香味可以熏染任何物質,無論是誰都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既然貪嗔癡的煩惱可以染汙我們的相續,那麼智慧和清淨戒律等功德我們同樣也可以得到。故所謂的功德和過失都是暫時性的。

  別人心相續中隱含的功德,我們沒有證得他心通,也就不一定能現量見到。比如有些人的言行舉止都不太如法,雖然我們在管理紀律時不得不嚴加處理,但實際上他們的相續中說不定正具足如海一樣廣大的功德,對他們也不應生起邪見,所以我們對任何人都不能輕視與傲慢。如果我們內心相續有傲慢等煩惱的過失,那生生世世就只有沈淪在輪回的大海和痛苦的波濤之中,無有出期。

  我們有漏的智慧和功德中攙雜著許許多多的煩惱,就象是汙穢的糞便混和著妙藥,自己對此有何可滿意的呢?一方面自己或許具有一點點功德,但當我們觀察自相續時,貪嗔癡五毒煩惱就象烏雲密布的虛空,自心甚至連安住一刹那也特別困難。想一想你在念經持咒的時候,自己的心能否遠離散亂。可能有時生起貪心,有時生起恭敬心,有時生起無記心。所以當自己稍微具有功德時,千萬不要滋生傲慢之心。

  一些具有無比殊勝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高僧大德,象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他們對所有衆生都是一視同仁、慈悲地對待。仲敦巴尊者曾說過:"在整個世界上,我是最卑劣的人。"尊者對凡是穿著僧衣的人,都是恭敬地作頂禮、合掌、脫帽等,象仲敦巴這樣的高僧大德尚且對僧人如此地恭敬,那我們凡夫又憑何道理對別人不恭敬呢?以前阿底峽尊者說:"自己若有學問,對別人也是特別謙虛。"既然我們有多如塵垢般的過患,又有什麼道理生起傲慢心呢?這也正是別人所譏笑之處。

  如果在自相續當中有稍許功德時,就生起傲慢之心,則相續中有高比須彌深如大海般的貪嗔癡等過失,那自己爲什麼不生慚愧之心呢?如果相續中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傲慢心,那是非常了不起,那時你應該生起傲慢;但如果在自己相續中有很大的傲慢心,那整個世界上哪裏還有一個比你更卑劣的人呢?作爲五蘊聚合的無明業障深重的凡夫,是一個有著種種過患的人,自己爲何還要生起傲慢!

  自認爲具有不共的功德,其實每天都是受到魔王五種幻現的邪加持,故千萬不要認爲自己有驕人的功德,應該學會謙虛。恭敬別人就應該象調馴過的駿馬一樣,對每一個衆生都應該好好地恭敬。而作爲良駒,不管是什麼人,都可以讓他騎在自己的身上,恭敬地爲別人做事情。

  在勝義中,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沒有任何貪嗔煩惱,在世俗谛中,一切諸法也是如幻如夢。這樣,我們以大圓滿的竅訣來調伏自己的相續十分殊勝,即在勝義之中,一切諸法修持爲無實有性,自己的所見所聞全已變成大空性;本來一切諸法就是空性,但就在空性當中,具足因緣的時候,整個輪回還是可以顯現,所以在名言之中應該以幻化八喻來對待一切諸法。

  這就是大圓滿和大中觀的觀點,中觀應成派在名言中講幻化八喻,但在中觀自續派來說,如幻如夢則已經屬于勝義谛。這就是文殊菩薩大悲心所顯現的智慧寶劍,通過運用這把智慧寶劍,我們就能斷除我執煩惱,進而所有的無明愚癡全都能摧毀。

  如果已經斷除一切無明愚癡,就象叁個腳的架子其中斷掉了一個腳,則其它兩個將無法支撐,從而天魔蘊魔等四種魔全部都能摧毀。真正能摧毀這四種魔的就象是雪山的獅子,能威懾鎮伏所有的野獸。一旦我們的相續中若生起智慧寶劍,那就猶如雪山的獅子,所有的外道野獸都無法危害我們。

  

《竅決寶藏海 01、智慧寶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