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利道歌▪P3

  ..续本文上一页获得暂时甚至究竟安乐的圣者,即声闻罗汉、缘觉、菩萨与福慧圆满的佛陀;一类是没尝到过安乐的法味,随业力而沉溺在布满险恶外境的轮回中的众生。轮回是轮转不断之义,其中有六种不同的种姓,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傍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尚未解脱的众生就在这六道中转来转去,即使升到苦难并不深重的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还未等喘息过来,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业力拉到了三恶道--傍生、饿鬼、地狱中受苦消业去了。故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轮回中的众生是“如水车转无自在”。就拿我们周围的人类众生来说,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失意、烦恼、苦闷也随之蔓延开来,十个人中你去问他们幸不幸福,有九个会露出一脸的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规律,这些人在为生活奋斗的同时又造下了无数的罪业,今后的去处又是十分黯淡。我们是无数个恶境众生中的极少数幸运者,因为多世累劫的善根成熟,现在终于遇到了三宝与具德的上师,所以我们出离这个险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从佛菩萨的圣言量、修行者的现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些受苦的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曾经对自己是那么地细心呵护,相互感情是那么的深厚,现在虽然已全然不识,但一个稍具良知的人,怎么也不可能将他们撇在一边,自己独自求得安乐。而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安乐,即是使他们永远离开轮回苦海,获得无上的成就。因此,心中应立下为使所有父母众生得到究竟安乐的誓愿。

  为实现这个誓愿,我们该从哪里做起呢

  

  “当负利他之重任”,在立下了这个伟大的誓愿后,我们再来观察自己。现在我们尚是凡夫,凡夫意味着自己尚在轮回之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无从实现如此宏大的誓愿。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这世界上能力最无上的即是佛陀。因此,我们为了使一切父母众生得到究竟安乐而愿自己获得佛陀一样的能力,即发誓成佛,这个决心称为“愿菩提心”。从发起这种决心的那一刹那开始,自己就已进入了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的资粮道,称为资粮道菩萨了。

  详细说来,愿菩提心有三种。一是为度一切众生愿自己先于众生成佛,这种发心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愿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这需要七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最可贵的是愿一切众生先于自己成佛,就象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所发下的誓愿一样,这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历程。如果有福德因缘值遇密宗,则更可因法门的深浅等因缘而在数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发愿菩提心纯熟、坚固后,再去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开始后,他相续中的罪业就迅速减灭,福德迅速增长。华智仁波切说:“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光是念经、加持、传法、闻法等等,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没有行很多善事,实际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这里为了无边无尽轮回中的众生,让他们得到究竟安乐,我们在学道的过程中,应该发起利益众生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并承担所赋予的重大职责。

  “舍弃爱自如毒食”,在这个学道的过程中,最紧要的是要断除珍爱自己的我执。《智者入门》中讲,所有的众生首先有我执,接着产生我所执,然后就一直转在轮回中,始终无法解脱,漂泊无边。《入中论》中也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所以对凡夫来说,我执是最大、最究竟的敌人。《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之因利他心。”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欲望,一切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说,爱执在学道过程中,相当于毒药那样的,一定要去掉,如断掉所有的我执和我所执,则菩提心能顺利地生起。

  丙二、(发心功德):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弥勒菩萨也曾说过:“此菩提心能阻塞恶道之门,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乐,此菩提心能得究竟的解脱,所以在此我顶礼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恶趣之门,增上暂时的人天安乐,最后能得究竟的解脱。《入菩萨行》中也讲:“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业与不定业都加以净除,故能阻塞堕入恶道之门,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亦可获得善趣乐”,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和安乐,这是菩提心的第二大利益。《入菩萨行》中赞叹菩提心的功德时说:“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

  “趋至究竟解脱地”,华智仁波切讲过,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没有希望;有了菩提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这是菩提心的第三个,也是最殊胜的利益。《入菩萨行》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切莫散乱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三大功德后,一个真正畏惧恶趣,欲想得到世间福乐或出世解脱的人,就不应再有疑虑,不要再这山望着那山高,应马上着手修行此最为殊胜的要诀。在佛世时有位贫妇,想发心供灯,但穷得连油也买不起,于是她就去卖自己的身体,但没有人买,无奈,她只得把头发送人,换得了少许酥油。当她以至诚之心在经堂里供了灯后,那盏灯长时盛燃,目犍连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扑灭,这就是发了菩提心的缘故。当时,虽然阿阇世王供养了比贫妇多得多的灯,但发心浅劣,所获的功德远不如只供了一盏灯的贫女。在此菩提心基础上,再去修中观甚至无上密法大圆满,便能迅速获得修行之正量验相,迅速证果。

  乙三、(发出离心)分二:丙一、护戒功德;丙二、破戒过失。

  接下来讲述学修密法的另一个基础,即是要发起出离心。出离心与菩提心正是学修显宗与密宗的共同基础。法王如意宝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出离心,一是护戒功德,二是破戒过失。

  丙一、(护戒功德):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于此轮回中有着许多令人眩目的盛事与富足。如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多数追求生活于繁华都市,享受奢华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声誉、显赫的地位和一呼百应的威势等等财、色、名、食、睡的诱人“快乐”;在天人道,则更有无死甘露,各种宝饰天衣……等更多的令人羡慕之处。

  但是,无论何种贪执都会将人束缚,令人不能解脱。就象难陀的故事--无论贪著三界轮回中的哪一种福报都得不到解脱。《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讲:“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故应该生起出离心,特别是我们学佛之人,无论是居士,还是正学女、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间,如果没有看破,戒律就无法守持。无垢光尊者强调指出:守小乘戒,必须先生起出离心。因此,要对轮回所有兴盛之事,不生起贪恋、羡慕。这里学过一段时间法的居士回汉地以后来信说:虽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没有佛学院那样的艰苦,但却没有在佛学院修学佛法获得的法乐。这已经表明向出离心迈出了一步。

  所以,对三有轮回中短暂快乐不生贪恋心,恒时希求解脱果,这便具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

  “人天诸众胜供者”,此中的“胜供者”是指持守别解脱戒以上的戒律,并且持戒清净,他们是人天众生的殊胜供养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岂可能,是故无有贪著心,护持戒是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须要守持好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佛为追求自我个别解脱的小乘行人所制定的戒律,但它同时也是大乘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的基础。如同龙树菩萨所讲:如无大地做基础,万物则无法生存。如果学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应之戒,则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胜的装饰,释迦牟尼佛曾在佛经中说:如果有了清净戒律,即便没有其它装饰,也十分的庄严。

  丙二、(破戒过失):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依据《宝鬘论》,一切人和天人的安乐都叫胜生之乐,这是暂时安乐;定圆乐则是解脱之安乐。解脱之乐也有暂时和究竟之分,暂时的解脱安乐,如声闻罗汉、缘觉和菩萨;究竟的解脱安乐是成正等觉,即证最究竟之佛果。然而无论是胜生之安乐,还是定圆乐,皆是从守持清净戒律中产生。正是这一缘故,我们应该持守好各类戒律,不仅增上人天福报,而且终获解脱之安乐。

  《宝鬘论》中并且论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持守清净戒律。《入中论》中也说,二地菩萨即使在睡梦中也不会犯戒。然而对于一般的凡夫,别说睡梦中,就是在白天,也难以真正能清净戒律。在《菩提正道论》中,宗喀巴大师专门引用了佛经的一个教证,即在末法时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万劫中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还大。这也正显出了末法时代持守戒律的难度与其可贵。因此,我们已决心荷担如来家业的人,更要尽心尽力去持守戒律,一个具足正知正见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犯戒的。

  “倘若破戒堕恶趣”,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险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关重戒,于一生中也没有忏悔清净,那么此人肯定会堕入恶趣,反复漂流而无有出期。因此若稍有违犯,即应当尽快地按照仪轨,去真心发露…

《胜利道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