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利道歌▪P3

  ..續本文上一頁獲得暫時甚至究竟安樂的聖者,即聲聞羅漢、緣覺、菩薩與福慧圓滿的佛陀;一類是沒嘗到過安樂的法味,隨業力而沈溺在布滿險惡外境的輪回中的衆生。輪回是輪轉不斷之義,其中有六種不同的種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傍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尚未解脫的衆生就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即使升到苦難並不深重的叁善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還未等喘息過來,又被自己所造的不善業力拉到了叁惡道--傍生、餓鬼、地獄中受苦消業去了。故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輪回中的衆生是“如水車轉無自在”。就拿我們周圍的人類衆生來說,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失意、煩惱、苦悶也隨之蔓延開來,十個人中你去問他們幸不幸福,有九個會露出一臉的苦笑。而且因不了知、不遵守因果規律,這些人在爲生活奮鬥的同時又造下了無數的罪業,今後的去處又是十分黯淡。我們是無數個惡境衆生中的極少數幸運者,因爲多世累劫的善根成熟,現在終于遇到了叁寶與具德的上師,所以我們出離這個險境的日子已指日可待。

  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爲從佛菩薩的聖言量、修行者的現量、以及推理的比量中,我們已清楚地知道所有這些受苦的衆生,都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他們曾經對自己是那麼地細心呵護,相互感情是那麼的深厚,現在雖然已全然不識,但一個稍具良知的人,怎麼也不可能將他們撇在一邊,自己獨自求得安樂。而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安樂,即是使他們永遠離開輪回苦海,獲得無上的成就。因此,心中應立下爲使所有父母衆生得到究竟安樂的誓願。

  爲實現這個誓願,我們該從哪裏做起呢

  

  “當負利他之重任”,在立下了這個偉大的誓願後,我們再來觀察自己。現在我們尚是凡夫,凡夫意味著自己尚在輪回之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無從實現如此宏大的誓願。因此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具有最大的能力,而在這世界上能力最無上的即是佛陀。因此,我們爲了使一切父母衆生得到究竟安樂而願自己獲得佛陀一樣的能力,即發誓成佛,這個決心稱爲“願菩提心”。從發起這種決心的那一刹那開始,自己就已進入了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稱爲資糧道菩薩了。

  詳細說來,願菩提心有叁種。一是爲度一切衆生願自己先于衆生成佛,這種發心需經叁十叁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一是願自己與衆生同時成佛,這需要七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最可貴的是願一切衆生先于自己成佛,就象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所發下的誓願一樣,這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曆程。如果有福德因緣值遇密宗,則更可因法門的深淺等因緣而在數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發願菩提心純熟、堅固後,再去行持六度萬行,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開始後,他相續中的罪業就迅速減滅,福德迅速增長。華智仁波切說:“沒有菩提心的基礎,光是念經、加持、傳法、聞法等等,實際上沒有很大的功德。若有了菩提心,即使沒有行很多善事,實際上他的功德也日益增上。”所以這裏爲了無邊無盡輪回中的衆生,讓他們得到究竟安樂,我們在學道的過程中,應該發起利益衆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承擔所賦予的重大職責。

  “舍棄愛自如毒食”,在這個學道的過程中,最緊要的是要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智者入門》中講,所有的衆生首先有我執,接著産生我所執,然後就一直轉在輪回中,始終無法解脫,漂泊無邊。《入中論》中也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所以對凡夫來說,我執是最大、最究竟的敵人。《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諸苦生于欲自樂,諸佛之因利他心。”一切痛苦源自自己的欲望,一切諸佛的功德源自利他之行。所以說,愛執在學道過程中,相當于毒藥那樣的,一定要去掉,如斷掉所有的我執和我所執,則菩提心能順利地生起。

  丙二、(發心功德):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彌勒菩薩也曾說過:“此菩提心能阻塞惡道之門,此菩提心能引至善趣的安樂,此菩提心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在此我頂禮菩提心。”菩提心能阻塞惡趣之門,增上暫時的人天安樂,最後能得究竟的解脫。《入菩薩行》中也講:“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脫,彼者善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能把定業與不定業都加以淨除,故能阻塞墮入惡道之門,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利益。

  “亦可獲得善趣樂”,如具有了此菩提心,就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和安樂,這是菩提心的第二大利益。《入菩薩行》中贊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

  “趨至究竟解脫地”,華智仁波切講過,如果缺少菩提心,成佛便沒有希望;有了菩提心,佛果的因即已具足。這是菩提心的第叁個,也是最殊勝的利益。《入菩薩行》中說:“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切莫散亂修此要”,了知了上述菩提心的叁大功德後,一個真正畏懼惡趣,欲想得到世間福樂或出世解脫的人,就不應再有疑慮,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應馬上著手修行此最爲殊勝的要訣。在佛世時有位貧婦,想發心供燈,但窮得連油也買不起,于是她就去賣自己的身體,但沒有人買,無奈,她只得把頭發送人,換得了少許酥油。當她以至誠之心在經堂裏供了燈後,那盞燈長時盛燃,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也不能撲滅,這就是發了菩提心的緣故。當時,雖然阿阇世王供養了比貧婦多得多的燈,但發心淺劣,所獲的功德遠不如只供了一盞燈的貧女。在此菩提心基礎上,再去修中觀甚至無上密法大圓滿,便能迅速獲得修行之正量驗相,迅速證果。

  乙叁、(發出離心)分二:丙一、護戒功德;丙二、破戒過失。

  接下來講述學修密法的另一個基礎,即是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與菩提心正是學修顯宗與密宗的共同基礎。法王如意寶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出離心,一是護戒功德,二是破戒過失。

  丙一、(護戒功德):

  于諸輪回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于此輪回中有著許多令人眩目的盛事與富足。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多數追求生活于繁華都市,享受奢華的生活,有著良好的聲譽、顯赫的地位和一呼百應的威勢等等財、色、名、食、睡的誘人“快樂”;在天人道,則更有無死甘露,各種寶飾天衣……等更多的令人羨慕之處。

  但是,無論何種貪執都會將人束縛,令人不能解脫。就象難陀的故事--無論貪著叁界輪回中的哪一種福報都得不到解脫。《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講:“叁有樂如草頭露,一瞬刹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希求其是佛子行。”故應該生起出離心,特別是我們學佛之人,無論是居士,還是正學女、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凡守持小乘戒,首先要看破世間,如果沒有看破,戒律就無法守持。無垢光尊者強調指出:守小乘戒,必須先生起出離心。因此,要對輪回所有興盛之事,不生起貪戀、羨慕。這裏學過一段時間法的居士回漢地以後來信說:雖然在城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好,沒有佛學院那樣的艱苦,但卻沒有在佛學院修學佛法獲得的法樂。這已經表明向出離心邁出了一步。

  所以,對叁有輪回中短暫快樂不生貪戀心,恒時希求解脫果,這便具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

  “人天諸衆勝供者”,此中的“勝供者”是指持守別解脫戒以上的戒律,並且持戒清淨,他們是人天衆生的殊勝供養處。《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行利他豈可能,是故無有貪著心,護持戒是佛子行。”所以,已受戒之人,必須要守持好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佛爲追求自我個別解脫的小乘行人所製定的戒律,但它同時也是大乘菩薩戒與密乘叁昧耶戒的基礎。如同龍樹菩薩所講:如無大地做基礎,萬物則無法生存。如果學修佛法不受戒,不可能産生很大的功德。如果受了相應之戒,則一切行持,皆有很大功德,而且功德自然而然增上。戒律是人天最殊勝的裝飾,釋迦牟尼佛曾在佛經中說:如果有了清淨戒律,即便沒有其它裝飾,也十分的莊嚴。

  丙二、(破戒過失):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

  依據《寶鬘論》,一切人和天人的安樂都叫勝生之樂,這是暫時安樂;定圓樂則是解脫之安樂。解脫之樂也有暫時和究竟之分,暫時的解脫安樂,如聲聞羅漢、緣覺和菩薩;究竟的解脫安樂是成正等覺,即證最究竟之佛果。然而無論是勝生之安樂,還是定圓樂,皆是從守持清淨戒律中産生。正是這一緣故,我們應該持守好各類戒律,不僅增上人天福報,而且終獲解脫之安樂。

  《寶鬘論》中並且論述了只有二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持守清淨戒律。《入中論》中也說,二地菩薩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會犯戒。然而對于一般的凡夫,別說睡夢中,就是在白天,也難以真正能清淨戒律。在《菩提正道論》中,宗喀巴大師專門引用了佛經的一個教證,即在末法時代,哪怕守持一天的戒律,其功德比在千百萬劫中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還大。這也正顯出了末法時代持守戒律的難度與其可貴。因此,我們已決心荷擔如來家業的人,更要盡心盡力去持守戒律,一個具足正知正見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犯戒的。

  “倘若破戒墮惡趣”,在此指出了破戒的危險性。如果有人破了根本戒,或者破犯了相關重戒,于一生中也沒有忏悔清淨,那麼此人肯定會墮入惡趣,反複漂流而無有出期。因此若稍有違犯,即應當盡快地按照儀軌,去真心發露…

《勝利道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