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利道歌▪P4

  ..續本文上一頁忏悔。唯有這樣,才能遣除因破戒而招致的各種違緣障礙。

  對于出家人來說,一定要清淨守持戒律。淨戒是生善趣之因,也是解脫的基礎,如果戒律不清淨,則反而轉生惡趣去了。《入菩薩行》中講:破戒之人即使多行布施,他的果報還是轉生到餓鬼中當護財鬼之類。

  “切莫迷惑當取舍”,大家要注意,現在我們既有善知識的指導,又是自由自在有條件守持清淨戒的時候,應好好珍惜此機會,千萬不要迷失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爲善加取舍,遠離一切破戒的因與緣,發願在此一生當中,清淨地守持好戒律。偶爾無意中犯了戒律,凡夫人在所難免,但此時應勵力忏悔。如果受了戒還不知戒律爲何物,或明知戒律的學處,而故意去違反,則應反思自己是否已成了佛陀授記中在末法時代混入佛門中的魔眷了。

  乙四、(賢良人格)分二:丙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丙二、賢良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習賢良人格之理):

  作爲一個佛弟子,我們首先應該完善自己的人格。法王如意寶一再強調,良好的人格是修持一切顯密佛法的基礎。法王規定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所應遵守的叁個基本條件中,首先就需要人格賢良(其次爲戒律清淨、精進聞思修行)。我們中有些人學了佛後,一味喜歡高深法門,不屑于用佛法熏陶自己,以致于口若懸河,顯密教法、古今典故盡在腹中,但日常行履還不如一些沒學過佛的普通人。這樣的人其實並未懂得佛法,故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有的人一看到某些人就很討厭,就象犯了心髒病一樣心裏很難受,這樣很不好。如果不接觸衆生,我們又當怎樣去度化他們呢?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論是修忍辱還是布施,這六波羅蜜多都只有依靠衆生才能成就。如果衆生沒有煩惱,我們也就無以修成般若波羅蜜多了。雖然衆生有不同的層次,但我們還是應當對他們生起平等的歡喜心。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是能令所有衆生生起信心的。

  因爲個人品德對于修行至關重要,曆代大成就者對此也均相當重視,薩迦班智達有《格言寶藏論》垂世,麥彭仁波切也專門著了明辨是非、改進人格的《二規教言論》。在《二規教言論》中,麥彭仁波切這樣強調了人品的重要:“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

  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我們在一切時中,都要在內心及行爲上隨順道友、他人。這一方面是普賢菩薩菩提行願中的一個大願,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與別人交往的一個竅訣,並且由此也能創造有利學修和比較寬松的人際環境。這裏所講的“隨順”,並非人雲亦雲,他人做什麼不如法之事,自己也跟了去做,而是性格溫和,不起嗔心,與人和睦相處。在法王所著的《教誨甘露明點》中,在人品方面講了許多竅訣,我們可以閱讀參考。

  法王指出,若心不隨順他人,在其眼中,甚至一個好人也不會有。確實,如果有人心不清淨、行爲不清淨,他便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在與他作對,別人所作所爲都不如法。如此而來,他在行爲上肯定會處處與人沖撞。比如坐車,心行不好的人,便會爲爭座位而大吵大鬧。那些經常喜歡指責別人、罵別人、吵架的人,其人格水平非常之低劣,從學佛法上講,這些人也沒有多大因緣。

  人在社會,出門辦事、待人接物,心裏容易産生煩惱。如果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與人接觸,好象沒有什麼麻煩,但很明顯這是一種逃避,而現實中人與人接觸是避免不了的。如果發現他人在行爲上有些不對,你覺得應該加以勸告,最好不要當場指出,以免火上加油,而應該用其它變通的方法來進行勸告。因爲我們知道,忠言往往逆耳,人大都會下意識地以爲:“只有我自己的行爲是如法的。”好象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道友甚至上師都是不對的--這就是心行沒有隨順他人。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與所有道友心行相合、和睦相處。哪怕對方是個很不好的人,但對你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再說,他的煩惱深重,更應成爲你悲憫的對象,沒有理由去將他拒之千裏之外,更不應該動辄橫眉怒目,否則只會使事情更糟。對我們的負責人來說,出于僧團的利益和建設的需要,應該注意並指出他人的過失,一般人便不能也不允許用挑剔的眼光觀察別人,而應對一切都作清淨觀。釋迦牟尼佛在轉*輪時,也爲隨順一般的凡夫而講了很多方便語。佛陀對我執很重的人,講補特迦羅有我;對稍有解脫根機的人,宣講了相應的暫時解脫法門,而這些從實相上說都是不了義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別人對你産生煩惱,你盡可以用善巧方便的語言進行引導,如此行之,對我們的修行有極大的促進。

  “秉性正直心善良”,我們除了心行隨順,還應當努力精勤使自己心地善良、禀性正直。我們一定能改變自己,使自己在心和行爲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所有佛法,從“心善良、行爲如法”兩方面來說,都已包括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想到對方與自己是一樣的,對方同樣有著快樂與痛苦。就這樣,無論做什麼事情,先從對方角度去設身處地考慮一下,這種考慮,也就是內心善良之舉。法王老人家告訴我們做人、修行的重要竅訣,雖然語言不多,又看似普通,但在修道過程中,意義非常之大。我們佛學院現在四千多人中,還沒發現吵架、打架的,這就是大家奉行“心善良、行爲如法”的良好結果。

  去年,學院裏來了位博士,他是研究藏傳佛教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對法王說,“你們這裏幾千個人在一起,相互之間很友善,沒有什麼矛盾,請問您用了什麼方法,采取了什麼措施呢?”法王說,“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我只是祈禱叁寶,他們自己則按所學到的佛法如法而行。在他們剛來佛學院時,各種煩惱都有,隨著每日間佛法的熏陶,煩惱就漸漸平息下來,沒有大的嗔心了。另外有一條硬性規定,如果有人彼此間有了矛盾,就應在當天互相道歉忏悔,矛盾不能留過夜,過夜就只有請他們離開學院了。這一點我是能辦到的。”然後那個博士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說:“你們佛學院人多,這是一大特征;你們佛學院的人戒律清淨,這也是一大特征;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征,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都很慈悲,沒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他說:“我們單位才十來個人,就有五六個人彼此關系不好。這種情況,不僅我們那裏有,在社會上也處處可見。”因此,他對法王能管理好這麼大的僧團而深感敬佩。

  禀性正直非常重要,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贊歎正直的人說:“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直士作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又贊歎正直的功德說:“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清淨世規之精要,勿須饒舌贊歎之。”不論是道友之間,還是弟子與上師之間,都應該正直,坦誠相待,不應該口是心非、耍些小聰明。現在不少人習慣了搞世間法,進了佛門後,也沒用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例如有人心裏想的是一己私利,但卻對上師說:“我要弘法利生,做很多事業……”如果這位上師稍微對他贊揚幾句:“你很好,你發心很清淨,你的確不可思議……”于是,他就四處散揚上師的這幾句贊語,藉以擡高自己的身價,達到不良的目的。

  《格言寶藏論》中講,馬群中有駿馬和劣馬,同樣,人當中也有好人與壞人。僅從外表上看起來,每個人都差不多,但如同五個手指一樣,相互間還是參差不齊。我們對他人的優點要加以學習、效仿,對他人的缺點應看作是自己的缺點,注意改正。同時,應以真誠、感激之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如此,心行就自然會一天天得以改善。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就世間上一般人而言的。世間人我執很深,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這是對追求自利者的最甚深的竅訣。

  比如說,你若想發財,就應多行布施。法王仁波切指出,如果你樂意幫助他人,那麼他人就願意幫助你。如果他人修房子時,你去幫忙,等你在修房子時,他人也會願意來幫你。平時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最終你卻得到了利益,這是個竅訣。擴充來講,在此良好人格的基礎上,再生起對他人的大悲心甚至菩提心,就已踏上出世之路了。

  確實,我原來覺得你們有些人的人格不是很好,傳殊勝法有危險性,因此不大願意傳。因爲如果人格不好的話,今天說幾句漂亮話,明天又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甚至于誹謗密法,這確實令人害怕。如果品行很好的人學佛,無論遇到何種違緣,他也不會誹謗,總會以信心依止。

  《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翻譯、傳講後,對漢族四衆弟子産生了很大的利益。希望你們最好每年都能把《格言寶藏論》讀一遍。以前,嘎單派的格西也是這樣,他們在傳法前先觀察人格,如果人格好,可以馬上傳,如果人格不好,會從智慧方面入手,通過聞思修來改變。所以,學習這些直接有利于人格提高的格言和戒律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你們有些人不要以爲這兩部論不是密法,就不必重視。一方面這兩部論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和麥彭仁波切,這是從證悟者的最高智慧中流露出來的做人竅訣,不是一般的格言可相比擬;另一方面,法王在此也再叁強調了修學密宗、顯宗的最根本的基礎是良好的人格。因此,《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是真正的寶藏,如果將寶藏束之高閣,不加以利用,確實太可惜了。

  修習善良人格,第一個條件,是心與行要隨順自己的道友;第二個條件是心地善良,禀性正直;第叁個條件,即使究竟上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但仍要暫時性地去成辦他人之事,這是自利利他的唯一方法,是一個殊勝的竅訣。正如上師經常講…

《勝利道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