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来是地不平

  

原来是地不平 

  

  

王溢嘉

  

  人比人,气死人。这个“气”,往往来自一个虚妄而扭曲的“因为”。

  

    有一天,大慧禅师上堂,对众弟子说:

  

    “我本来以为是那些草长得有高有矮,但在烧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地不平。”

  

  对事情提出解释,是认知的主要作用。而解释,大部分是在找原因,也就是厘清因果关系。

  

  一个父亲将儿子的成绩单往桌上一摔,愤怒地说:“看你考个什么成绩?就是因为你太不用功了!真是令人失望!”

  

  成绩比别人差是事实,但“因为”什么呢?也许是比人家不用功;但也许是遗传基因比较差,脑筋转得比别人慢,身体比较容易疲倦;也许是读书环境比人家差,参考书比较少,或女朋友比别人多;也许是老师的题目出得不好……

  

  基本上,这些原因和解释都仅止于推论或臆想,推论难免虚妄,臆想就更可能扭曲。现代心理学更告诉我们,在做行为归因时,我们有明显的人我之别,也就是“严于责人,宽于究己”,譬如别人考试分数低,那是因为他懒惰、愚笨,自己分数低则是因为自己“没睡好、一时粗心”。

  

  人我有别的错误推论、虚幻臆想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对人产生实质的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白云禅师有一首偈子:

  

    若能转物即如来,春至山花处处开;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这里的“慈悲手”,比较接近“真心”,因为真心是没有人我之分、爱憎之别的,这是慈悲的核心要义。但也许,我们还可以引进更多的慈悲。

  

  解释,主要是识心的活动。识心有好有坏,会依个人的见识、阅历与拣选而变。在解释事情时,没有人我之分、爱憎之别固然很慈悲,但如果能多一点爱、多一点宽恕、少一点憎恶,那就更慈悲。这种善意的拣选和认知,就是慈悲的识心。

  

  “转物”,就是用“心”去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和解释。草,为什么看起来得长得有高有矮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何妨慈悲一点,先从“地不平”想起。

✿ 继续阅读 ▪ 掷骰子与拉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