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对人、事、物的漠不关心。这些对于我们的心灵净化,是毫无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关怀,才能获致对自己全然的信赖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说,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当获得十一种利益。前三种利益是: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假如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确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爱之心,安眠药无法解决的问题,慈爱可以办到。因为有慈心,在潜意识中不会起烦恼,所以也就没有恶梦和梦魇。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苏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对众生的慈爱之心。
在睡之前,以“功过格”反躬自省是有用处的。可以只在心里反省,如果愿意的话,当然也可以记录下来。在“功过格”上写上:“今天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对别人流露出慈爱?”另外又写上:“今天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有多少次感觉到自己有忿怒、伤害、怨恨、排斥、恐怖和焦虑?”然后总计二者功过,如果过多于功就要想办法改进。一位成功的商人每天都会结算赢亏,如果发现消费者并不怎么捧场,很明显地,他的营销策略必定要有所调整。
这是一种技术,不是天性的缺憾或能力,而是借由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直到完全净化的一项技术。不是因为其他的人很可爱,事实上也不是;如果是的话,他们早就上生到天界里,不会降生到这里来了。人界,是从须弥山底算起,共三十一界的第五界。既然我们人界,只是三十一界中的倒数第五名,那么,你还能期望什么?
生活是全人的教育课程
在人界里,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而这也是人界的目的。整个人界,正是用来长久指导全人教育之学府。不是为了求安乐,也不是为了求富贵和财产;不是为了要成名,也不是为了要改变世界--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想象。生活仅仅只是一门全人的教育课程,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即“心灵的成长与培养”。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课程了。正如在花园之中,当杂草围住了美丽的玫瑰花丛,夺走了所有的养分,使得玫瑰无法开花,也就没有人能够享受玫瑰花的美丽和芬芳,最后玫瑰花丛将会因杂草而荒芜。心灵也是一样,滋生于心灵的爱,就如同玫瑰花丛。如果我们不除去杂草,最后终将使慈爱如同玫瑰丛一般荒芜。所谓杂草,就是指忿怒以及所有相关的负面情绪。
大多数人,都在寻找爱他们的人。有些人找到了少数可以彼此相爱的人,但是不幸地,有些人却找不到,他们因此而愁苦、怨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苦楚对我们是有助益的。如果我们本身是仁慈的,就会有无数的人围绕在身旁,因为每个人都想要得到爱。有人爱我们,并不保证我们就得到了爱;当他们沉浸在爱之中,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感觉,顶多只会因为有人发觉我们是可爱的而感到满足。这是另外一种的“我执”,使“自我”更为膨胀。而慈爱众生,会令“我执”渐渐消磨。
只要我们爱的范围能更扩大,能包容更多的人,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爱。所谓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这是非常简单的数学公式,但是很少人能够如此看待。每个人都在寻找更多爱他们的人。这是没有用的,是很荒谬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是有这么多的荒谬!
必先自爱才能爱人
佛陀所说十一种利益接下来是:天护、人爱。如果将慈爱之心向外延伸,众生会受到我们的吸引,不会因我们而产生恐惧。我们之所以慈爱众生,并非因为心中有所求,或是众生有所求,也不是因为他们值得去爱,而是因为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灵知道有“爱”。就好像是进行算术练习一般,如果一组数字放在你面前,你会将这些数字一个一个往上加。如果想知道这些数字的总和,除了将这些数字加起来,你还有别种方法吗?你的思想已经被训练定型了。如果心灵也训练成型,那么无论如何,慈爱之心都将无限延伸。
何谓“天护”?天人是属于天界的众生,是护法的天神,他们将会保护用心慈爱一切众生的人。人们时常会遇到反对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污蔑你,而你却以慈爱回报,难道他们不会认为你是懦夫,而且想要利用你吗?”如果真是这样--这相当有可能,因为人们倾向于如此--那是他们自己造恶业,不是吗?对于修行慈心的人,是不会有损失的。那么,怎样才会造成慈心的减损呢?验证慈心修行的一个方式就是--明知道某人在利用你,还是检视自己心中是存有抱怨,还是依然能够慈爱此人,并以慈心相待。这也是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行于正道的一种方式。当然,慈爱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一个贪图利益的人,是缺少慈爱的。如果以为修行慈心会成为懦夫,这真是一种谬见!因为慈爱带给人的是力量,而非懦弱!一个心中满是慈爱的人,因为不再有任何事物能够动摇他的心,他会感到祥和、平安与完全的自在。慈爱使人充满力量而不是怯懦。但是,人们常因误解了慈爱,而掺入了情感。情感所造成的依赖会令人怯懦;如果人们心中的慈爱得到完整的培养,就能够如磐石一样坚固。借着自我的净化,人们可以获致完整的保护。
“心专”也是修行慈心十一种利益的一种。这也就是每次禅坐之前,都要先发出慈心的理由。如果没有宽容、诚心和慈心这三个基础,心灵是无法专注的,有如撑起禅修之鼎的三大支柱。慈爱,一种由心中浮现的感觉,是心灵专注之绝对重要因素,因为慈爱可以创造心灵的和平与宁静。如果缺少慈爱,可以借由每次禅坐开始时的慈心修行,来增长自己心灵的慈爱。
人必先自爱才能爱人,但是自爱并不意味着放逸,并非总是欲求美好舒适,容不下身旁的一只蚊子,或贪求自己喜爱的食物。那是放逸而不是爱,是愚蠢的。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常是深含着智慧的。如果一位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孩子与母亲都将要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如果这位母亲懂得真爱,就不会纵容她的孩子。她将会用爱和智慧,带领她的孩子成长,并且--用她的爱--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自己完成的事。因为我们爱惜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行为受到某些规则的约束。也是因为爱惜自己,大家才会来此参加禅修课程,而且用心静坐。
每个人盼望在禅坐中有“专注”的成就,那么就必须建立在心中的慈爱之上,同时也建立在不断的练习之中。但是,即使疏于练习,只要保持慈爱之心,也有助于心灵的专注。
形容一个人“容光焕发”,是表示从脸上散发出愉悦的光泽,这是市面上所有化妆品都比不上的美容功效。真正的庄严就是如此,而且也是得来世庄严果报的因。年轻的人,即使没有内涵,或许也可能有庄严的外貌。但是,真正的庄严,必须要借由行为的观察而得知。佛陀所以让众生仰慕,就只是借由沿着街道步行,让众生们仅仅见上一面,也能令大众跟随他并且成为他的弟子,所以他会让众生仰慕。以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为例,年少的罗睺罗,以拥有如同佛陀庄严的外貌而自傲,佛陀得知后,立即责备他说:“对于所有的外貌,都应该如是观照:所有形貌非我,非我所,无有实际。”
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利益还有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狂,即不会被毒药、兵器及水火盗贼所伤害。现代人的战争虽不用弓箭,但还是使用枪支和棍棒,火和毒药仍然是向敌方进攻的武器。这不意味着修行慈心就会所。小狮子说他是王,向无敌,而是表示充满慈爱的人,通常不会置身于该种境地。而且,即使身处其中,他们的心也不受影响。或许他们的财产会受到损失,他们的心却不会。当一个人心中不再有恨意,他也就没有敌人了。
最后一项利益是“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我们都要死亡,死亡的那一刻非常的重要,因为,那也是再生的时刻,事实上那正是我们的生日。每个人都将死亡当作是伤心事而充满着哀愁。如果能够以清晰的意识和无量的慈爱来体验死亡,那么死亡就会是一个美好的生日。对阿罗汉而言,这些全部都是真实的。我们习惯性的思惟模式会延续到生命的终点,死亡的片刻。习惯性的思惟模式是无法在转瞬间改变的,如果人们心中充满慈爱,就能够心思清明、没有恐惧,心中唯有祥和与平静。因为,死亡正是另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开始,所以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死亡的片刻。
能够在心中涵养慈爱,对于我们自己有莫大的益处。曾经有人说得很对:“这是一次自我的旅程。”确实如此。只要存有我执,我们的任何旅程都是自我的旅程,但是,至少这旅程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旅程所朝向的终极目标就是“无我”,因为心中的慈爱越多,我执就越少。我执去除得越多,心中流露出的慈爱也就越多。当人们将慈爱带入心中,自我就必须靠边站。这是对众人都有益处的课程,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因为,唯有自己才能够带领自己得到解脱,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学习独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欢迎所有旅途上的伙伴,因为旅程上这辆车很大,而车上的乘客却不多。
悲心
“悲心”是我们的第二位善知识。残酷是悲心的远敌,而怜悯则是近敌。怜悯之所以称为近敌,是因为怜悯与悲心非常相似却又不同,因而算是一个敌人。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感到难过的时候,就会产生怜悯之情。然而,悲心却是共同承担他人苦难的勇气。英文的悲心“compassion”中,字头“com”表示参与,字尾“passion”指强烈的情绪。悲心是一种同理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
当人们真正了解,自我之中存在着苦与不知足,而且又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悲心就会因此出现。否则人们仍然会活在幻想之中,幻想着自己必定会万事如意,只有别人才会倒霉不已。如果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内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绪在不断快速地转变,包括喜欢和厌恶、遗憾和怨恨、恐惧、烦恼和紧张,就会知道自己与他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相同。因此,当他人面临困难的时候,就能体会出那个人的感受,因为我们知道,那也将是属于自己的问题。
悲心是慈…
《禅与自在解脱 第五章 四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