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及對人、事、物的漠不關心。這些對于我們的心靈淨化,是毫無助益的。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付出全心全意的關懷,才能獲致對自己全然的信賴和心安的成果。
佛陀曾說,衆生修行慈心解脫,當獲得十一種利益。前叁種利益是: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假如有人不易入睡,可以確信的是他必定缺少慈愛之心,安眠藥無法解決的問題,慈愛可以辦到。因爲有慈心,在潛意識中不會起煩惱,所以也就沒有惡夢和夢魇。以慈心入睡,必定也以慈心蘇醒,因此,每天都能保持對衆生的慈愛之心。
在睡之前,以“功過格”反躬自省是有用處的。可以只在心裏反省,如果願意的話,當然也可以記錄下來。在“功過格”上寫上:“今天有多少次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流露出慈愛?”另外又寫上:“今天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有多少次感覺到自己有忿怒、傷害、怨恨、排斥、恐怖和焦慮?”然後總計二者功過,如果過多于功就要想辦法改進。一位成功的商人每天都會結算贏虧,如果發現消費者並不怎麼捧場,很明顯地,他的營銷策略必定要有所調整。
這是一種技術,不是天性的缺憾或能力,而是借由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自己,直到完全淨化的一項技術。不是因爲其他的人很可愛,事實上也不是;如果是的話,他們早就上生到天界裏,不會降生到這裏來了。人界,是從須彌山底算起,共叁十一界的第五界。既然我們人界,只是叁十一界中的倒數第五名,那麼,你還能期望什麼?
生活是全人的教育課程
在人界裏,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而這也是人界的目的。整個人界,正是用來長久指導全人教育之學府。不是爲了求安樂,也不是爲了求富貴和財産;不是爲了要成名,也不是爲了要改變世界--人們總是有很多的想象。生活僅僅只是一門全人的教育課程,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即“心靈的成長與培養”。除此之外,沒有更重要的課程了。正如在花園之中,當雜草圍住了美麗的玫瑰花叢,奪走了所有的養分,使得玫瑰無法開花,也就沒有人能夠享受玫瑰花的美麗和芬芳,最後玫瑰花叢將會因雜草而荒蕪。心靈也是一樣,滋生于心靈的愛,就如同玫瑰花叢。如果我們不除去雜草,最後終將使慈愛如同玫瑰叢一般荒蕪。所謂雜草,就是指忿怒以及所有相關的負面情緒。
大多數人,都在尋找愛他們的人。有些人找到了少數可以彼此相愛的人,但是不幸地,有些人卻找不到,他們因此而愁苦、怨恨。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苦楚對我們是有助益的。如果我們本身是仁慈的,就會有無數的人圍繞在身旁,因爲每個人都想要得到愛。有人愛我們,並不保證我們就得到了愛;當他們沈浸在愛之中,我們可能完全沒有感覺,頂多只會因爲有人發覺我們是可愛的而感到滿足。這是另外一種的“我執”,使“自我”更爲膨脹。而慈愛衆生,會令“我執”漸漸消磨。
只要我們愛的範圍能更擴大,能包容更多的人,我們就能擁有更多的愛。所謂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這是非常簡單的數學公式,但是很少人能夠如此看待。每個人都在尋找更多愛他們的人。這是沒有用的,是很荒謬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裏,就是有這麼多的荒謬!
必先自愛才能愛人
佛陀所說十一種利益接下來是:天護、人愛。如果將慈愛之心向外延伸,衆生會受到我們的吸引,不會因我們而産生恐懼。我們之所以慈愛衆生,並非因爲心中有所求,或是衆生有所求,也不是因爲他們值得去愛,而是因爲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靈知道有“愛”。就好像是進行算術練習一般,如果一組數字放在你面前,你會將這些數字一個一個往上加。如果想知道這些數字的總和,除了將這些數字加起來,你還有別種方法嗎?你的思想已經被訓練定型了。如果心靈也訓練成型,那麼無論如何,慈愛之心都將無限延伸。
何謂“天護”?天人是屬于天界的衆生,是護法的天神,他們將會保護用心慈愛一切衆生的人。人們時常會遇到反對自己的意見:“如果別人汙蔑你,而你卻以慈愛回報,難道他們不會認爲你是懦夫,而且想要利用你嗎?”如果真是這樣--這相當有可能,因爲人們傾向于如此--那是他們自己造惡業,不是嗎?對于修行慈心的人,是不會有損失的。那麼,怎樣才會造成慈心的減損呢?驗證慈心修行的一個方式就是--明知道某人在利用你,還是檢視自己心中是存有抱怨,還是依然能夠慈愛此人,並以慈心相待。這也是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行于正道的一種方式。當然,慈愛是要能夠設身處地爲他人著想,而一個貪圖利益的人,是缺少慈愛的。如果以爲修行慈心會成爲懦夫,這真是一種謬見!因爲慈愛帶給人的是力量,而非懦弱!一個心中滿是慈愛的人,因爲不再有任何事物能夠動搖他的心,他會感到祥和、平安與完全的自在。慈愛使人充滿力量而不是怯懦。但是,人們常因誤解了慈愛,而摻入了情感。情感所造成的依賴會令人怯懦;如果人們心中的慈愛得到完整的培養,就能夠如磐石一樣堅固。借著自我的淨化,人們可以獲致完整的保護。
“心專”也是修行慈心十一種利益的一種。這也就是每次禅坐之前,都要先發出慈心的理由。如果沒有寬容、誠心和慈心這叁個基礎,心靈是無法專注的,有如撐起禅修之鼎的叁大支柱。慈愛,一種由心中浮現的感覺,是心靈專注之絕對重要因素,因爲慈愛可以創造心靈的和平與甯靜。如果缺少慈愛,可以借由每次禅坐開始時的慈心修行,來增長自己心靈的慈愛。
人必先自愛才能愛人,但是自愛並不意味著放逸,並非總是欲求美好舒適,容不下身旁的一只蚊子,或貪求自己喜愛的食物。那是放逸而不是愛,是愚蠢的。母親對孩子的慈愛,常是深含著智慧的。如果一位母親過于溺愛孩子,孩子與母親都將要爲此付出相當的代價。但是,如果這位母親懂得真愛,就不會縱容她的孩子。她將會用愛和智慧,帶領她的孩子成長,並且--用她的愛--以身作則,做一個好榜樣,這是我們必須要自己完成的事。因爲我們愛惜自己,所以我們必須要求自己的行爲受到某些規則的約束。也是因爲愛惜自己,大家才會來此參加禅修課程,而且用心靜坐。
每個人盼望在禅坐中有“專注”的成就,那麼就必須建立在心中的慈愛之上,同時也建立在不斷的練習之中。但是,即使疏于練習,只要保持慈愛之心,也有助于心靈的專注。
形容一個人“容光煥發”,是表示從臉上散發出愉悅的光澤,這是市面上所有化妝品都比不上的美容功效。真正的莊嚴就是如此,而且也是得來世莊嚴果報的因。年輕的人,即使沒有內涵,或許也可能有莊嚴的外貌。但是,真正的莊嚴,必須要借由行爲的觀察而得知。佛陀所以讓衆生仰慕,就只是借由沿著街道步行,讓衆生們僅僅見上一面,也能令大衆跟隨他並且成爲他的弟子,所以他會讓衆生仰慕。以佛陀的兒子羅睺羅爲例,年少的羅睺羅,以擁有如同佛陀莊嚴的外貌而自傲,佛陀得知後,立即責備他說:“對于所有的外貌,都應該如是觀照:所有形貌非我,非我所,無有實際。”
修行慈心的十一種利益還有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狂,即不會被毒藥、兵器及水火盜賊所傷害。現代人的戰爭雖不用弓箭,但還是使用槍支和棍棒,火和毒藥仍然是向敵方進攻的武器。這不意味著修行慈心就會所。小獅子說他是王,向無敵,而是表示充滿慈愛的人,通常不會置身于該種境地。而且,即使身處其中,他們的心也不受影響。或許他們的財産會受到損失,他們的心卻不會。當一個人心中不再有恨意,他也就沒有敵人了。
最後一項利益是“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我們都要死亡,死亡的那一刻非常的重要,因爲,那也是再生的時刻,事實上那正是我們的生日。每個人都將死亡當作是傷心事而充滿著哀愁。如果能夠以清晰的意識和無量的慈愛來體驗死亡,那麼死亡就會是一個美好的生日。對阿羅漢而言,這些全部都是真實的。我們習慣性的思惟模式會延續到生命的終點,死亡的片刻。習慣性的思惟模式是無法在轉瞬間改變的,如果人們心中充滿慈愛,就能夠心思清明、沒有恐懼,心中唯有祥和與平靜。因爲,死亡正是另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開始,所以要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死亡的片刻。
能夠在心中涵養慈愛,對于我們自己有莫大的益處。曾經有人說得很對:“這是一次自我的旅程。”確實如此。只要存有我執,我們的任何旅程都是自我的旅程,但是,至少這旅程的方向是正確的。這旅程所朝向的終極目標就是“無我”,因爲心中的慈愛越多,我執就越少。我執去除得越多,心中流露出的慈愛也就越多。當人們將慈愛帶入心中,自我就必須靠邊站。這是對衆人都有益處的課程,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因爲,唯有自己才能夠帶領自己得到解脫,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依靠自己,學習獨處。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歡迎所有旅途上的夥伴,因爲旅程上這輛車很大,而車上的乘客卻不多。
悲心
“悲心”是我們的第二位善知識。殘酷是悲心的遠敵,而憐憫則是近敵。憐憫之所以稱爲近敵,是因爲憐憫與悲心非常相似卻又不同,因而算是一個敵人。當我們爲他人的苦難感到難過的時候,就會産生憐憫之情。然而,悲心卻是共同承擔他人苦難的勇氣。英文的悲心“compassion”中,字頭“com”表示參與,字尾“passion”指強烈的情緒。悲心是一種同理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
當人們真正了解,自我之中存在著苦與不知足,而且又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悲心就會因此出現。否則人們仍然會活在幻想之中,幻想著自己必定會萬事如意,只有別人才會倒黴不已。如果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緒在不斷快速地轉變,包括喜歡和厭惡、遺憾和怨恨、恐懼、煩惱和緊張,就會知道自己與他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不相同。因此,當他人面臨困難的時候,就能體會出那個人的感受,因爲我們知道,那也將是屬于自己的問題。
悲心是慈…
《禅與自在解脫 第五章 四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